《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06年 1卷 1期     刊出日期:2006-12-10

述评
论著
综述
研发管理与控制
企业家论坛
成才之路
协会之窗
学术活动预告
题词
环球动态
   
 题词
1 吴阶平
吴阶平题词
活跃学术思想、繁荣科学园地
2006 Vol. 1 (1): 1 [摘要] ( 1775 ) [HTML 0KB] [PDF 50KB] ( 670 )
2 韩启德
韩启德题词
推动医药生物技术自主创新
2006 Vol. 1 (1): 2 [摘要] ( 1408 ) [HTML 0KB] [PDF 52KB] ( 667 )
3 钱信忠
钱信忠题词
发展医药生物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创刊
2006 Vol. 1 (1): 3 [摘要] ( 1425 ) [HTML 0KB] [PDF 52KB] ( 730 )
4 蒋作君

蒋作君题词

以生物技术改善生命质量
2006 Vol. 1 (1): 4 [摘要] ( 1317 ) [HTML 0KB] [PDF 0KB] ( 71 )
6 刘德培
刘德培题词
播种探索 弘扬创新 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创刊
2006 Vol. 1 (1): 6 [摘要] ( 1460 ) [HTML 0KB] [PDF 52KB] ( 685 )
 述评
7 吴阶平
创刊词
科学家早就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世纪。
的确,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催生作为经济新增长点的生物经济,以生物经济为发动力推动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的格局在新世纪之初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应运而生。值此创刊之际,谨向刊物发起者、编者、作者和读者表示衷心的祝贺!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以"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成果和行业动态,积极推进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为办刊宗旨,开宗明义,顺应时势,独树一帜,为我国期刊界增添了新的生力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与技术既是不同的概念,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生物技术涵盖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食物、健康、环境和资源问题,无不与之紧密相关。医药生物技术最鲜明的特点是将大量新思想、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和新产品引入医学研究和医疗保健之中,如全新的医学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干细胞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纳米技术、生物芯片技术、克隆技术、酶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基因组与蛋白质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和中医药技术等及其产品,将大大提高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药物设计研制水平,以及对突发事件(如传染病和生物恐怖等)的应对能力;开发性能良好的保健品;提供无害化环境和新食物,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人的渴望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医药生物技术必将成为知识经济产业和生物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的诞生适逢其时,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使命,可谓任重而道远,弥足而珍贵。
对一个刊物而言,创刊固然不易,办出特色不断发展则更有难度。对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既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们就有理由寄托诸多美好的希冀:不辱使命,纳千家之长,推万户之新,成为名至实归的刊林奇葩。
我们相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能够办成向国内外展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创新成果的园地和开展学术、技术交流的平台;
我们相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能够坚持正确的导向,开展有深度的科学评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栏目的内容,活跃版面版式设计,给人以多方位享受、启迪和裨益;
我们相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能够在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鼓励下,积极参与竞争,合作开放,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后来居上;
我们相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能够与广大的作者和读者一道,将医药生物技术的传播工作进行到底,为推动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006 Vol. 1 (1): 7 [摘要] ( 1991 ) [HTML 0KB] [PDF 25KB] ( 1353 )
8 彭玉
办好会刊 为促进医药生物技术发展多做贡献

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会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在走过8年内部刊物的历程后,终于公开发行了。这是近年来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催生的硕果,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也是献给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时代的礼物。
医药生物技术一直是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域。
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批准上市,20多年来生物药物及疫苗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最成功的产品。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技术产品的最大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会刊创刊之年,适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颁布。《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协会会刊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规划纲要》中提出,"发挥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建设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现代中药体系,提高新药创制能力。"为了落实《规划纲要》,我们要努力将会刊办成一个有利于医药生物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及有效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医药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发展助一臂之力。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一如既往地关心这本杂志,共同来培育这本杂志,使它在科学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希望协会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团结一致,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办好杂志,以良好的业绩回报社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 彭玉

2006 Vol. 1 (1): 8 [摘要] ( 1661 ) [HTML 0KB] [PDF 115KB] ( 977 )
9 王宏广
发展医药生物技术 推动我国向新药创新强国和制药强国转变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形成,生物经济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点。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医药生物产业是生物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的发展虽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仍然具有市场潜力大、研究开发成本低、人才数量多、产业初具规模等优势。只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与目标,采取重大措施,我国完全有可能成为新药创新强国,实现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根本性转变。值《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创刊之际,笔者提出一些拙见,与同行商榷。
2006 Vol. 1 (1): 9-12 [摘要] ( 1598 ) [HTML 0KB] [PDF 67KB] ( 1436 )
13 于修成
我国“治疗性克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国际上有关"克隆"研究技术进展迅速,其中"治疗性克隆"在医药卫生界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尽管在某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但在全球范围内研究热情依然高涨。在这种形势面前,抓住机遇,赶超世界领先水平,推动生命科学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是我国生命科学界神圣的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就目前"治疗性克隆"研究概况等问题作一综述并对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
2006 Vol. 1 (1): 13-16 [摘要] ( 1881 ) [HTML 0KB] [PDF 80KB] ( 1775 )
17 何鹏 程京
生物芯片技术与产品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机遇

生物芯片是一类快速、高效、高通量的生物分析器件或集成化分析系统,包括微阵列芯片、微流控芯片、芯片实验室以及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它集合计算机、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在一个微小的芯片表面或芯片内部的微流体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或者生物大分子与其他化学小分子之间的反应。生物芯片能整合样品制备、分子识别和反应、信号检测和信号放大等独立的分析过程,使之连续化、平行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生物芯片被认为是当今十分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它们不仅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毒理组学等领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究和开发、农业、环境、食品安全、国防等领域中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市场。截至目前,共有13 000多篇生物芯片相关论文发表,其中1000多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日趋成熟。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微阵列芯片已经大量进入实用[1-4]。微流体芯片等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并开始被各领域应用[5]。同时,新世纪是大生命科学的世纪,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力地推动了基于生物芯片的高通量生物分析技术和研究平台的市场需求。

2006 Vol. 1 (1): 17-19 [摘要] ( 1793 ) [HTML 0KB] [PDF 69KB] ( 2056 )
 论著
20 郭全义 张莉 眭翔 许文静 袁玫 田玥 赵斌 黄靖香 孙明学 康红军 卢世璧
旋转细胞培养系统培养的山羊软骨细胞
目的 探讨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RCCS)进行大动物软骨细胞扩增的可行性。
方法 将单层培养的具有正常表型的中国山羊软骨细胞和Cytodex-3微载体放入RCCS的培养容器中,加入DMEM 培养基进行培养。在细胞培养的第3、6、9、12 天,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Cytodex-3微载体表面软骨细胞生长形态及增殖变化情况,并对收获的软骨细胞进行蕃红花"O"染色和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结果 软骨细胞贴附于微载体表面生长,细胞初期呈球形、半球形凸起,逐渐向周围伸展,随时间的延长,贴附于微载体的细胞逐渐增多。收获的软骨细胞蕃红花"O"染色呈强阳性,Ⅰ型胶原染色呈阴性,Ⅱ型胶原染色则呈强阳性。
结论 利用RCCS可简便快速地在体外扩增羊软骨细胞,培养的软骨细胞具有正常的表型,能特异性分泌软骨组织特有的基质成分。
2006 Vol. 1 (1): 20-22 [摘要] ( 1995 ) [HTML 0KB] [PDF 163KB] ( 1692 )
23 梁飞 罗卫东 刘楠 金荔 袁方 孔繁华 孙玉英 奚永志
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研究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
方法 对2000-2005年在我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HLA配型的白血病患者及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系供者共1500例的血液标本,采用低分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HLA-DR/DQ基因分型,并对两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1500例中患者650例,平均年龄25岁;家系供者850例,平均年龄42岁。
结果 在41例的血液标本中发现13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主要为HLA-DQ8 或HLA-DQ9与不同DR位点的连锁。其中DR14/DQ4、DR4/DQ5、DR9/DQ6、DR9/DQ7、DR8/DQ8、DR9/DQ8、DR12/DQ8、DR13/DQ8和DR14/DQ9共9种单倍型尚未见报道。65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0例存在12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850例家系供者中有21例存在8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DR8/DQ8单倍型只见于家系供者,而DR14/DQ4、DR12/DQ6、DR11/DQ8、DR13/DQ8和DR14/DQ9单倍型则只见于白血病患者。41例HLA-DR/DQ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与DR52(DRB3)宽抗原相关联者占58.5%(24/41),与DR53(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占36.6%(15/41),而与DR51(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仅占4.9%(2/41)。所发现单倍型频率最高的为DR12/DQ8(0.0023)和DR9/DQ8(0.0023),其次为DR11/DQ9(0.0020)和DR12/DQ9(0.0017)。13种连锁不平衡单倍型的绝对及相对连锁不平衡参数均为负值,说明它们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为罕见,并处于连锁不稳定状态。
结论 发现了罕见的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对补充中国汉族人群HLA-DR/DQ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类型,提高HLA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意义;同时,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为疾病关联研究提供了思路。
2006 Vol. 1 (1): 23-27 [摘要] ( 2395 ) [HTML 0KB] [PDF 242KB] ( 1386 )
28 张辉 王志华 王红梅 康熙雄
人直肠癌组织中脑特异性新生血管抑制因子1表达及该因子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观察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脑特异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1(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方法
提取20例直肠癌患者(II期6例,III期14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无转移淋巴结、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和直肠腺癌细胞株CC95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BAI1的表达。将背部皮下接种CC95细胞(1×105个)的BALB/C裸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在接种后第1、3、5、7、9天于荷瘤部位注射RPMI1640、腺病毒载体(Ad-LacZ)或基因重组BAI1表达腺病毒载体(Ad-hBAI1),每次0.2 ml,载体含量2 μg。每组中5只裸鼠于接种后第15天断颈处死,取肿瘤组织行抗Ⅷ因子抗体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另5只接种后每天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共观察21 d。

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临床II期6例、III期1例)肿瘤组织BAI1表达呈阳性,13例无表达;无转移淋巴结均呈阳性表达,有转移淋巴结均无表达。CC95细胞均无BAI1表达。在BALB/C裸鼠肿瘤移植实验中,Ad-hBAI1组肿瘤组织内血管增生受到明显抑制,MVD(6.2±2.3)明显低于RPMI1640组(16.7±1.9)和Ad-LacZ组(13.4±4.3)(均为P<0.05);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RPMI1640组和Ad-LacZ组(均为P<0.01)。

结论
BAI1在人直肠癌及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降低;局部注射Ad-hBAI1表达载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2006 Vol. 1 (1): 28-31 [摘要] ( 2874 ) [HTML 0KB] [PDF 275KB] ( 1586 )
32 张权1 魏来2 饶慧瑛2 蒋栋2 王江华2 朱凌2 费然2 程明亮1
干扰素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过程中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作用的体外观察

目的 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在干扰素α(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IFN-α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含量,DNA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2.15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ISGF3的3个组分即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磷酸化STAT2和ISGF3γ以及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用酪氨酸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作用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测。
结果 IFN-α处理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减少,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加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复制中间体无减少,而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均减少。
结论 ISGF3是IFN-α抑制HBV复制的关键因子。

2006 Vol. 1 (1): 32-36 [摘要] ( 2784 ) [HTML 0KB] [PDF 330KB] ( 1928 )
37 余南 毕晓云 崔进 陈小坚 李汛
实时定量PCR检测HBV核酸载量测量不确定度的构成分析

目的 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载量检测时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BV核酸载量,收集检测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计算以下6种来源的测量不确定度,对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进行评估。⑴标本浓缩的不确定度(uenrich);⑵核酸提取的不确定度(uex);⑶扩增反应体系的不确定度(upcr);⑷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uins);⑸数据处理的不确定度(uana);⑹加样枪的不确定度(upip)。其中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检测样本数为7份,其他各种不确定度检测的样本数为10份。
结果 核酸浓度为5.610E+07拷贝/ml的标本,其浓缩过程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达0.437;核酸提取来源的浓度真值无偏估计在6.585E+03、9.067E+04、7.223E+06拷贝/ml样本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249、0.173、0.140;热循环仪和数据分析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020和不大于0.050。
结论 标本制备过程中的浓缩和DNA提取步骤所带来的不确定度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核酸载量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因此标本制备处理的方法与标准操作程序能否有效地提取核酸并去除PCR反应的抑制物对于该项检测十分关键;起始模板浓度与测量不确定度相关,低浓度的样本显示出更大的相对不确定度。

2006 Vol. 1 (1): 37-41 [摘要] ( 3254 ) [HTML 0KB] [PDF 262KB] ( 2343 )
42 李杨 李大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χ²=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 ± 16.0,对照组为46.8 ± 11.9,t =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2006 Vol. 1 (1): 42-45 [摘要] ( 2692 ) [HTML 0KB] [PDF 269KB] ( 1773 )
46 刘星 张祥福 卢辉山 吴心愿 黄昌明 王 川 官国先
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
方法 试验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疗+rmhTNF组(rmhTNF组)40例,单纯化疗组24例。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氟尿嘧啶500 mg/m2,第1~5天给药;多柔比星40 mg/m2,第1天给药;丝裂霉素 6 mg/m2,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rmhTNF组第1~7、11~17天另行肌内注射rmhTNF 400万U/m2。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临床受益率=(CR+ PR+MR+SD)/总例数×100%;并进行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比较。毒性反应根据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
结果 单纯化疗组2例未完成2个周期治疗中途退出,其余62例按计划完成试验,可评价疗效;64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有效率rmhTNF组为17.5%(7/40),单纯化疗组为4.5% (1/2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临床受益率rmhTNF组为80.0%(32/40),单纯化疗组为54.5%(12/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rmhTNF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为87.2±7.5,高于治疗前的83.0±7.9(P =0.001);单纯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为84.1±8.0,治疗后为83.2±7.8);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rmhTNF肌内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局部疼痛、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畏冷寒战、骨肌肉疼痛、发热、感冒样症状等,但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
结论 rmhTNF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晚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rmhTNF局部肌内注射给药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2006 Vol. 1 (1): 46-50 [摘要] ( 3195 ) [HTML 0KB] [PDF 321KB] ( 2243 )
 研发管理与控制
51 黄阳滨 郭学彦
新药研究开发和新药注册申报综合技术和技术管理平台
"新生源"(英文名为Newsummit Biopharma)是"新生源医药集团"及下属各公司的统称,包含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都市新生源药业有限公司、Newsummit Biopharma(注册于美国Darlawa)和正在注册中的大连新生源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集团中的第一家公司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新生源"的定位是:为新药申报服务、以获得新药证书为目标的规模化、集成化、现代化、高通量的新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新药合作开发、技术服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全球合作与服务的平台。...
2006 Vol. 1 (1): 51-54 [摘要] ( 2638 ) [HTML 0KB] [PDF 210KB] ( 2215 )
 综述
55 甄永苏 苗庆芳
抗体药物与肿瘤靶向治疗
单克隆抗体(单抗)对相应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单抗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与应用价值。抗体药物临床应用最多的领域为癌症,其次为自身免疫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近年来, 抗体药物,尤其是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7年以来,美国FDA已先后批准了9种用于肿瘤治疗的抗体药物,包括Rituximab(Rituxan,利妥昔,1997),Trastuzumab(Herceptin,赫赛汀,1998),Gemtuzumab(Mylotarg,麦罗塔,2000),Alemtuzumab(Campath,坎帕斯,2001),Ibritumomab(Zevalin,泽娃灵,2002),Tositumomab(Bexxar,2003),Bevacizumab(Avastin,阿瓦斯汀,2004)和Cetuximab(Erbitux,爱必妥,2004),Panitumumab(Vectibix,2006)[1]。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近2年批准了2个用于肿瘤治疗的I类单抗新药: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因子受体(EGFR)抗体hR-3(泰欣生)和131I标记的metuximab(美妥昔)单抗(Licartin)(Anti-HAb18G/CD147)。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热点,展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全球有超过200家公司正在研发治疗用单抗药物,超过300种产品正在研发中,其中有150种以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据美国制药工业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单抗药物居所有医药生物技术产品之首,占生物技术产品的30%以上[2]。所有这些均表明,抗体工程药物时代已经来临。本文就抗体药物尤其是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特点及发展前景作一介绍。...
2006 Vol. 1 (1): 55-57 [摘要] ( 3249 ) [HTML 0KB] [PDF 0KB] ( 394 )
58 郭子宽 王立生 吴祖泽
间充质干细胞在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治疗中的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群存在于骨髓、脂肪、骨实质、胎盘及骨骼肌等多种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1]。也有资料表明,MSC分化能力接近于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肌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肝细胞[2-5]。体外实验证实,MSC本身并不引起异体淋巴细胞活化,但可抑制由丝裂原或异体淋巴细胞激活的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增殖[6-8],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发育与成熟[9]。因此,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骨和软骨组织修复、心肌梗死和肝脏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某些治疗措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有关MSC治疗的临床试验包括:⑴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⑵自体MSC静脉输注治疗Crohn病;⑶自体MSC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疾病;⑷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心肌梗死;⑸异体MSC修复半月板;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MSC治疗心肌梗死等。在国内,多家单位已经将自体或异体MSC试用于临床,以预防或治疗GVHD、心肌梗死、骨或软骨缺损和股骨头坏死等[10-13]。然而,有关MSC临床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尚不清楚,盲目开展临床试验是不妥当的。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和讨论。...
2006 Vol. 1 (1): 58-61 [摘要] ( 2728 ) [HTML 0KB] [PDF 237KB] ( 3069 )
62 娄竞 苏冬梅
生物仿制药在全球的发展与机遇
仿制药目前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份额,随着2001年第1个基因工程药物专利到期[1],预计生物仿制药将在全球迅猛发展。对于中国、印度等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专利过期的生物仿制药无疑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同时,欧美等生物制药产品发展领先的国家也不愿放弃生物仿制药的巨大市场,在生物仿制药的法规调整、审批和研制等方面已经开始实践。本文旨在介绍生物仿制药在欧美和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企业在开发生物仿制药领域的优势。...
2006 Vol. 1 (1): 62-64 [摘要] ( 2600 ) [HTML 0KB] [PDF 204KB] ( 2283 )
65 朱平
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治疗
淋巴瘤的抗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单抗)靶向治疗是近年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进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个领域。其中抗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用于人类治疗已有10年之久,是治疗各种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药物之一。单抗对淋巴瘤有高度敏感性且毒副作用较小,现正用于成千上万的淋巴瘤患者。它对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使得它也被应用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但关于其使用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是否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还没有定论。本文对单抗治疗淋巴瘤的原理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2006 Vol. 1 (1): 65-68 [摘要] ( 2560 ) [HTML 0KB] [PDF 224KB] ( 1804 )
69 马天龙 张正国
生物医学时间序列中的模体
时间序列(time series)是一组有序的、随时间变化的数值序列[1,2]。在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等领域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时间序列。在医学领域,随着现代医学测量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记录了大量的时间序列,从而导致医学数据资料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人们迫切地需要高能力和自动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析,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缺乏先验信息的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因此,人们将数据挖掘技术大量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时间序列,发现隐藏在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有学术价值的医学信息,并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模式发现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从生物医学时间序列中挖掘出有用的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目前,国内外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效定位时间序列中已确定的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3, 4],而从知识发现的观点来看,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发现以前未知的、频繁出现的模式,因为它与计算生物学中"模体"的概念非常类似[5],故亦称之为模体(motif)。本文将首先介绍时间序列和模体的概念;其次介绍模体发现算法;最后介绍模体发现在生物医学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2006 Vol. 1 (1): 69-71 [摘要] ( 3262 ) [HTML 0KB] [PDF 243KB] ( 1907 )
 企业家论坛
72 张韧
走自主创新之路 提高我国细胞工程疫苗生产技术水平
利用细胞工程生产的药品主要包括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抗体药物以及动物疫苗等生物制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细胞工程表达、分泌生产的生物制品越来越多。在我国,疫苗(包括人和动物疫苗)的生产主要采用贴壁细胞转瓶培养的生产方式,如培养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用于乙型脑炎、出血热、甲型肝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培养地鼠肾细胞用于乙型脑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培养BHK21细胞(仓鼠肾细胞)用于口蹄疫疫苗的生产,培养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用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生产,培养二倍体细胞(人胚肺细胞)用于甲型肝炎、水痘疫苗的生产等等。而生产抗体、蛋白药物则需要采用生物反应器无血清全悬浮培养CHO、NSO(骨髓瘤细胞)等细胞进行蛋白表达。因此,不断研发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提高我国细胞工程制药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结合目前国际生物技术发展状况和我国生产实际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的细胞工程疫苗生产应该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2006 Vol. 1 (1): 72-74 [摘要] ( 2487 ) [HTML 0KB] [PDF 141KB] ( 1898 )
 成才之路
75 马力 金燕
永不言放弃--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
沈岩,医学分子遗传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技工到院士,沈岩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谱写着成才之路。
2006 Vol. 1 (1): 75-76 [摘要] ( 2278 ) [HTML 0KB] [PDF 263KB] ( 1411 )
 海外见闻
77 温民能 陈丽媛
德国的生物技术创新网络
今年6月份,在柏林夏洛特(Charite)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研究所和柏林-勃兰登堡BioTop中心的支持下,我们考察了当地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情况,柏林-勃兰登堡生物技术区的创新网络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回国后又与德国同行继续交流,颇有收获。现整理成文介绍给大家,希望国内的同行从中有所借鉴。...
2006 Vol. 1 (1): 77-79 [摘要] ( 1710 ) [HTML 0KB] [PDF 154KB] ( 1056 )
 会议纪要
80 胡沛臻 隋延仿
第三届全国生物治疗学术会议纪要
为促进生物治疗领域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提高生物治疗水平,推动我国生物治疗健康规范发展,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第四军医大学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和第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部承办、陕西亨通光华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全国生物治疗学术会议"于2006年11月10日至13日在古城西安召开。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系统的370多位代表和来宾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56篇,大会交流39篇。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张叔人教授主持,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郝希山院士致开幕词,第四军医大学副校长樊代明院士出席并致欢迎词,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彭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2006 Vol. 1 (1): 80-81 [摘要] ( 2138 ) [HTML 0KB] [PDF 168KB] ( 1243 )
 学术活动预告
81 汪谦
第二届中国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暨学科交叉创新研讨会征文通知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创新,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暨学科交叉创新研讨会将于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佳木斯大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和《普通外科学文献》编辑部等单位协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届时将聘请在临床应用和医学基础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对医学实验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作用进行广泛研讨,建立可行的跨学科协作课题。可以预期本次会议将成为临床和基础医学工作者交流提高的一次盛会。
征集稿件内容:⑴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对现代医学研究的影响;⑵基础医学实验方法同临床科研的双向结合;⑶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通信技术);⑷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质芯片、液态芯片);⑸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应用及肿瘤组织库的构建与规范管理;⑺蛋白指纹图谱技术(SELDI)与肿瘤的早期诊断;⑻数字化医院与远程医疗;⑼循证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及传统医学中的循证特征;⑽时间治疗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与临床科研中的伦理学问题。
稿件文体:论著、述评、讲座、综述均可,但稿件必须未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稿件撰写格式请参照《中华医学杂志》稿约。来稿须提交论文全文及摘要(800字以内)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档各1份,电子文档采用软盘、光盘或电子邮件投寄。
投稿地址:Email投稿,电子邮箱:wangqian00@hotmail.com,请在论文首页标注"医学研究/学科交叉研讨会征文"字样。邮寄投稿,请寄至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请在信封上标注"学科交叉征文"字样。
联系人:汪谦、黄晓卉;电话:13711799886、13544577788;传真:020-87332685。
截稿日期:2007年8月31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现在国外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学者投稿(中英文不限)、参会、演讲。大会交流的优秀论文可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凡参会代表均可获得中华医学会I类继续教育学分。
欢迎登录大会网站(http://www.csmecki.com),了解更多的信息。
2006 Vol. 1 (1): 81 [摘要] ( 2364 ) [HTML 0KB] [PDF 0KB] ( 103 )
95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2007 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将于6月在天津召开
大会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共同主办单位:国家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粮农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会议主题:
分会一:生物经济政府高层论坛研讨各国在发展生物经济宏观管理、生物产业、社会伦理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分会二:生命科学前沿进展研讨基因组、蛋白质组、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认知科学等与生物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前沿学科的发展趋势。
分会三:农业生物技术研讨转基因植物、超级杂交稻, 胚胎移植、克隆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生物地膜、畜禽疫苗、生物兽药、动物生长激素、新型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分会四:生物医药技术研讨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治疗、生物药物、生物芯片、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组织(器官)工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分会五:中医药与传统医学研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和规范研究、中医诊断的生物学基础、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与配伍、推动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医产业与传统医学产业的发展、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等。
分会六: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研讨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化学工业、塑料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中生物技术应用现状以及生物材料、酶制剂等方面的研发进展与趋势。
分会七:能源生物技术研讨国际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各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投资环境、生物能源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沼气技术、微生物采油和采矿技术、能源植物新品种、薪炭新品种等方面的研发进展与应用趋势。
分会八:生物资源探讨水污染和城市有机垃圾污染治理、抗旱抗盐草类及林木、盐碱地改良、生态植被恢复等方面应用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研讨能源植物、经济作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等植物资源以及微生物资源、人类遗传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分会九:生物、药物与食品安全探讨建立健全防御生物恐怖及防治重大疾病的应急技术体系,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和防御、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生物治疗、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涉及的生命伦理规范等方面的进展与趋势。
分会十:生物技术产业探讨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战略、政策、生物技术产业投资、融资、产品市场准入、生物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做法、生物技术产业技术贸易、交流意向洽谈。
联系方法: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七号),电话:+86-10-62114106,传真:+86-10-62114106,Email:bioeco@cncbd.org.cn,网址:http://www.cncbd.org.cn。
2006 Vol. 1 (1): 74 [摘要] ( 1524 ) [HTML 0KB] [PDF 0KB] ( 80 )
 协会之窗
81 文勇
2006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要学术会议简讯
4月22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膳食纤维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该分会是由国内从事膳食纤维原料生产、膳食纤维制品加工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以膳食纤维为添加剂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及营养学工作者、科研人员、健康教育工作者组成。分会主要开展膳食纤维研究学术技术交流、膳食纤维营养科技知识普及行业自律规范制定等活动,促进膳食纤维产业的发展。会议选举耿精忠教授为分会主任委员。同日,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发起、膳食纤维技术分会承办的"城市青少年'富贵病'预防控制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的内容是针对目前广泛流行的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所谓"富贵病",通过采取在易于被广大居民接受的通用食品中加入适量膳食纤维的措施来进行预防。这项工程将在促进全民、尤其是青少年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的改善方面起积极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2006 Vol. 1 (1): 79 [摘要] ( 1605 ) [HTML 0KB] [PDF 0KB] ( 67 )
82 刘海林
新时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展思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成立于1993年,由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等发起,经卫生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并由陈部长担任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转瞬间协会走过了13年历程,理事会也经历了3次更迭。值此协会会刊正式创办之际,藉其"协会之窗"栏目之一角,与全国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朋友共同回顾协会的发展简史,共议新时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发展思路。...
2006 Vol. 1 (1): 82-84 [摘要] ( 2442 ) [HTML 0KB] [PDF 157KB] ( 1533 )
 其他
86 燕鸣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稿约
2006 Vol. 1 (1): 86-88 [摘要] ( 1908 ) [HTML 0KB] [PDF 60KB] ( 1237 )
89 燕鸣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示例
2006 Vol. 1 (1): 89-92 [摘要] ( 1942 ) [HTML 0KB] [PDF 62KB] ( 1272 )
 环球动态
93 陈睿
爱丁堡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为非洲昏睡病患者带来福音
2006 Vol. 1 (1): 68 [摘要] ( 1591 ) [HTML 0KB] [PDF 0KB] ( 61 )
编辑部公告
·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2023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年会征稿通知
·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