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07年 2卷 2期     刊出日期:2007-04-10

述评
论著
综述
技术与方法
讲座
讨论与争鸣
伦理与道德
产业论坛
成才之路
协会之窗
学术活动预告
环球动态
   
 述评
81 章金刚
生物技术产品的病毒安全性
2007 Vol. 2 (2): 81-84 [摘要] ( 1717 ) [HTML 0KB] [PDF 164KB] ( 1573 )
 计算机辅助外科巡礼
85 彭玉
不断提高我国计算机辅助外科的工作水平
2007 Vol. 2 (2): 85-86 [摘要] ( 1757 ) [HTML 0KB] [PDF 119KB] ( 1286 )
86 田伟
C-CAS必将促进中国外科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应用与交流
2007 Vol. 2 (2): 86-87 [摘要] ( 1438 ) [HTML 0KB] [PDF 53KB] ( 1239 )
87 梁国穗
导航手术正在改革创伤骨科和外科
2007 Vol. 2 (2): 87-88 [摘要] ( 1598 ) [HTML 0KB] [PDF 58KB] ( 1545 )
89 赵继宗
导航--神经外科六个技术支撑之一
2007 Vol. 2 (2): 89-89 [摘要] ( 1087 ) [HTML 0KB] [PDF 46KB] ( 1827 )
90 王田苗
为什么机器人会用于临床
2007 Vol. 2 (2): 90-91 [摘要] ( 1456 ) [HTML 0KB] [PDF 63KB] ( 1207 )
91 田伟
术中即时三维导航在脊柱外科的应用
2007 Vol. 2 (2): 91-92 [摘要] ( 1441 ) [HTML 0KB] [PDF 61KB] ( 1332 )
93 王满宜
中国医生实现 in office科技扶贫的理想
2007 Vol. 2 (2): 93-94 [摘要] ( 1459 ) [HTML 0KB] [PDF 55KB] ( 966 )
95 冯华
计算机导航技术引领交叉韧带手术
2007 Vol. 2 (2): 95-97 [摘要] ( 1496 ) [HTML 0KB] [PDF 130KB] ( 1180 )
95 郭晓忠
现代人工关节导航手术的发展前景
2007 Vol. 2 (2): 95-96 [摘要] ( 1076 ) [HTML 0KB] [PDF 95KB] ( 1249 )
97 郭武
医用导航手术设备
2007 Vol. 2 (2): 97-98 [摘要] ( 1138 ) [HTML 0KB] [PDF 146KB] ( 1722 )
 成才之路
99 吴艳峰
一粒种子,一片森林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2007 Vol. 2 (2): 99-100 [摘要] ( 1721 ) [HTML 0KB] [PDF 154KB] ( 990 )
 论著
101 孟存英 袁东红 王映梅 王燕 张欣[5] 刘杰
人核糖体蛋白S15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人核糖体蛋白S15a(RPS15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取自82例术前未经放疗、化疗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利用RPS15a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染色,检测RPS15a在大肠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RPS15a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组织中为72.0%(59/82),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为40.2%(33/8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76,P < 0.05);在浆膜浸润大肠癌组织中为80.8%(42/52),在无浆膜浸润大肠癌组织中为56.7%(17/3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7,P < 0.05);在无淋巴结转移者为58.3%(21/36),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为82.6%(38/4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9,P < 0.05)。

结论 RPS15a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RPS15a基因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007 Vol. 2 (2): 101-104 [摘要] ( 2781 ) [HTML 0KB] [PDF 240KB] ( 1596 )
105 张松 孙意 周鹏程 黄干 彭健 周智广
谷氨酸脱羧酶65片段与IL-10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目的 优化以往构建的以预防 1 型糖尿病为目的的全长谷氨酸脱羧酶(GAD)65 DNA疫苗,尝试构建GAD 65片段与IL-10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 从GAD65质粒中扩增出GAD190-315片段和GAD490-570片段的cDNA,以overlap PCR法将之分别与hIL-2信号肽cDNA拼接,得到SGAD190-315、SGAD490-570融合基因。以p43.2-mIL-10质粒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出IL-10基因。将SGAD190-315、SGAD490-570融合基因分别与IL-10基因依次克隆入双启动子真核表达载体pBudCE4.1中,构建出2种双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Bud-SGAD190-315/IL-10和pBud-SGAD490-570/IL-10。2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后,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COS-7细胞,转染后48和72 h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裂解产物及上清液中SGAD190-315和SGAD490-570融合基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0的表达。

结果
 核酸序列测定表明克隆的SGAD190-315、SGAD490-570融合基因和IL-10基因序列与报告序列一致。蛋白质印迹法和ELISA方法均检测到SGAD190-315/IL-10和SGAD490-570/IL-10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了2种GAD65片段与IL-10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1型糖尿病的基因疫苗预防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2007 Vol. 2 (2): 105-109 [摘要] ( 2354 ) [HTML 0KB] [PDF 274KB] ( 1430 )
110 张春华 张璐 王世霞 李军 黄祖瑚 卢山
禽流感 HA 基因密码子优化的 DNA 疫苗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构建H5 N1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密码子优化的血凝素(HA)DNA疫苗并研究其免疫原性。

方法 应用MacVector软件分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Viet Nam 1203/04株HA(H5-VN HA)基因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处理,人工合成优化后的H5-VN HA基因。将密码子优化H5-VN HA基因与pSW3891质粒连接,并以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信号肽取代H5-VN HA信号肽,构建成表达H5-VN HA基因的重组质粒,命名为HA-VN.tPA(即密码子优化的H5-VN HA基因DNA疫苗)。以HA-VN.tPA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中HA蛋白的表达。以HA-VN.tPA对2只新西兰兔进行DNA免疫,用ELISA方法检测分析免疫后兔血清中HA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结果 密码子优化的H5-VN HA基因中哺乳动物细胞偏爱的密码子频率高于野生型H5-VN HA基因。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结果表明,HA-VN.tPA转染293T细胞后,细胞裂解液中检测出HA蛋白的表达。ELISA分析结果表明,以HA-VN.tPA免疫3次后,实验兔体内产生了较高水平的HA特异性抗体(血清中平台期抗体滴度达1:13 500)。

结论 成功构建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密码子优化的HA 基因DNA疫苗,该疫苗可引导免疫后宿主体内产生高滴度特异性抗体。
2007 Vol. 2 (2): 110-113 [摘要] ( 2192 ) [HTML 0KB] [PDF 178KB] ( 1446 )
114 杨慧 赵中夫 张国英 张芸 刘明社 杨柳絮
pGenesil-siHBV X 对 HepG2.2.15 细胞 HBV 表达和复制的抑制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针对HBV X基因区设计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siHBV X 对HepG2.2.15细胞HBV表达和复制的抑制效果及特异性。

方法 针对HBV X区设计siRNA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 siHBV X。分别用培养液(空白对照)、脂质体Metafectene、pGenesil 空载体、pGenesil-siHK(阴性对照)、pGenesil-siAFP(特异性对照)、pGenesil-siHBV X处理或转染HepG2.2.15细胞各3次。于每次转染后24 h,取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技术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含量,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HBV-DNA复制水平。

结果 pGenesil-siHBV X转染能抑制HepG2.2.15细胞对HBV标志物的表达,且抑制作用随转染次数增加而增强。第3次转染后,pGenesil-siHBV X组细胞上清液中 HBsAg、 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别为(6.26 ± 1.07)ng/ml 、(0.13 ± 0.05)Ncu/ml和(3.01 ± 0.40)×107拷贝/ml,与空白对照组的(22.50 ± 1.39)ng/ml、(1.12 ± 0.11)Ncu/ml和(12.33 ± 1.28)×107拷贝/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0、12.21、9.71,P < 0.05);pGenesil-siHBV X 转染不影响细胞对AFP的表达(t = 0.18,P = 0.86)。

结论 pGenesil-siHBV X可以有效和特异地抑制HepG 2.2. 15细胞HBV-DNA的复制及HBsAg和HBeAg表达。

2007 Vol. 2 (2): 114-117 [摘要] ( 2742 ) [HTML 0KB] [PDF 144KB] ( 1772 )
118 王沛涛 刘忠强 李强 付秀艳 李华琴
深低温保存兔颈总动脉体外灌注后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研究
目的 探讨深低温保存对动脉血管组织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方法 取 20 只新西兰兔的颈总动脉,用含 1.5 mol/L 1, 2-丙二醇的低温保护剂深低温(-196℃)保存 10 ~ 15 d,并在预冷的冰袋内缓慢复温;以新鲜血管作为对照。对新鲜和冷冻-复温血管的平滑肌细胞(SMC)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和分析新鲜、冷冻-复温和冷冻复温后体外灌注 6、12 和 24 h血管的内皮细胞、SMC、血管壁组织构和力学性能(轴向、周向弹性模量和断裂应力)的变化。

结果 冷冻-复温后血管的 SMC 在体外培养中开始生长时间与新鲜血管基本相同(24 ~ 36 h),生长速度接近。深低温保存后,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减少,电镜观察SMC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但血管的轴向弹性模量(5.82 ± 0.55)、轴向断裂应力(58.78 ± 6.96)和周向弹性模量(1.44 ± 0.22)、周向断裂应力(3.45 ± 0.40)均明显低于新鲜血管(分别为6.45 ± 0.80、146.96 ± 23.60 和 1.83 ± 0.17、5.33 ± 0.50, P < 0.05或 P < 0.01)。体外灌注后,冷冻-复温血管的内皮细胞脱落,SMC 变性、坏死,内弹力纤维和胶原出现不同程度崩裂,力学性能指标中除了轴向弹性模量外,均进一步降低(P < 0.05 或 P < 0.01)。

结论 兔颈总动脉 SMC 深低温保存效果满意,但体外灌注对经深低温保存血管的内皮细胞、SMC 和血管壁结构具有明显损伤作用,导致血管力学性能显著降低。
2007 Vol. 2 (2): 118-122 [摘要] ( 1909 ) [HTML 0KB] [PDF 293KB] ( 1186 )
123 黄剑峰 王佳鸣 崔磊
氨对人表皮角质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目的 了解人表皮角质细胞培养过程中,氨对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方法 收集3~6岁健康幼儿包皮,以Dispase Ⅱ分离、收集原代细胞,角质化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Keratinocyte- SFM)培养。待细胞培养至第4代,更换含不同氨浓度的培养基,考察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变化。

结果 氨抑制了细胞的生长,当氨的浓度为9.23 mmol/L时,脉冲培养结束时的活细胞密度(0.84×105个/ml)进一步下降,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4.5%;氨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遵循二级抑制模型, 其模型常数Ka为4.46(mmol/L)2,即当氨的浓度为2.11 mmol/L时,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下降到最大比生长速率的50%。当氨浓度从1.23 mmol/L增加到1.73 mmol/L,细胞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下降了48.0%,葡萄糖的比消耗速率上升了14.8%;与氨浓度为1.23 mmol/L相比,9.23 mmol/L的氨使乳酸对葡萄糖的得率系数增加了12.0%,乳酸的比生成速率增加了53.3%。氨浓度的增加明显改变了细胞的代谢,促进了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消耗的葡萄糖更倾向于乳酸的生成。当氨浓度为9.23 mmol/L,谷氨酰胺的比消耗速率和氨的比生成速率分别是氨浓度为1.23 mmol/L的20.2%和6.2%。氨抑制了谷氨酰胺的消耗,谷氨酰胺在生成谷氨酸后经过脱氢途径的流量减少,更多地向转氨途径,即低效率的产能途径偏移。

结论 在人表皮角质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氨的积累。
2007 Vol. 2 (2): 123-129 [摘要] ( 2065 ) [HTML 0KB] [PDF 258KB] ( 1359 )
 综述
130 徐桂华 毕力夫 苏秀兰
抗肿瘤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生物活性肽的结构可以从简单的二肽到较大分子的多肽[1]。1902 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 Bayliss 和 Startling从动物的胃肠中发现了一种能引起胰腺分泌活动的物质,称为分泌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生物活性肽类物质[2]。此后,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原子轰击质谱测定法(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mentry)、二维核磁共振(two dimens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等技术的发展,对生物活性肽,特别是抗肿瘤活性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此予以综述,并展望抗肿瘤生物活性肽开发利用的前景。

2007 Vol. 2 (2): 130-132 [摘要] ( 2742 ) [HTML 0KB] [PDF 209KB] ( 2833 )
133 宋宝 刘杰 王哲海
光纤微珠芯片技术及其在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2007 Vol. 2 (2): 133-135 [摘要] ( 1953 ) [HTML 0KB] [PDF 153KB] ( 1567 )
136 史艳晖 卢圣栋
核因子κB 与恶性肿瘤
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由Rel/ NF-κB家族的多肽成员所形成的一组二聚体形式的转录因子的统称,首次被确认于1986年[1]。Rel/NF-κB家族成员包括NF-κB1(p50及其前体p105)、NF-κB2(p52及其前体p100)、Rel(c-Rel)、RelA(p65,或NF-κB3)、RelB蛋白,v-Rel以及果蝇蛋白dorsal和Dif。在人类,最先被确认且最为重要的NF-κB是p50/RelA(p50/p65),通常所说的NF-κB即指此。NF-κB/ Rel家族成员的共同特征是拥有一个高度保守的Rel同源区(Rel homology region,RHR,或称Rel同源结构域,Rel homology domain,RHD)。 NF-κB 在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但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NF-κB 的活性状态存在生理性差异。NF-κB 通常以与其抑制蛋白 IκB (inhibitor of NF-κB)相结合的无活性状态贮存于细胞质中(由于 IκB 对 NF-κB 的位于 RHR 上的核定位序列的遮蔽作用)。当细胞在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时,NF-κB 将被激活,该激活过程主要依赖于由 IκB 激酶(IκB kinase,IKK)复合体所诱导的 IκB 蛋白的泛素化蛋白水解作用,NF-κB 此时因其核定位序列的重新显露而被介导进入细胞核,通过与位于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的特异位点的结合,实现其转录调控功能。在为数众多的转录因子中,NF-κB 因其在生命活动与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可能据以设计新型药物与疾病治疗新策略,而备受瞩目。现扼要介绍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2007 Vol. 2 (2): 136-138 [摘要] ( 2465 ) [HTML 0KB] [PDF 189KB] ( 2017 )
139 崔迎彬 陈虹 黄秉仁
MDA-7/IL-24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mda-7/IL-24基因最初被命名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是1995年Jiang等[1]利用减数杂交技术从β干扰素和蛋白激酶C活化剂mezerin诱导的人黑色素瘤细胞HO-1中鉴定并克隆出来的。基于结构、序列同源性、基因定位等方面的考虑,MDA-7蛋白被归为IL-10家族,并被命名为MDA-7/IL-24蛋白。mda-7/IL-2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在酵母、猴子、牛、狗和猫的基因组DNA中都发现了mda-7/IL-24基因的同源基因[2]。人mda-7/IL-24基因是单拷贝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1q32.2-q41),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其mRNA长约2 kb,编码由20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 800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MDA-7/ IL-24蛋白的N端有一个由4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与蛋白的切割和分泌有关;此外,MDA-7/IL-24蛋白序列上有3个N-糖基化位点、3个蛋白激酶C位点、6个磷酸化位点[3-4]。MDA-7/IL-24蛋白作为IL-10家族中的一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在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组织中表达,如胸腺、脾、外周血白细胞等。MDA-7/IL-24蛋白的受体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受体,由2个异源二聚体(IL-20R1/IL-20R2和IL-22R1/IL20R2)组成。MDA-7/IL-24蛋白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而发挥其生理功能[5]。另有研究发现,利用质粒或腺病毒表达载体将mda-7/IL-24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后,mda-7/IL-24基因的异位表达能特异性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8, 10-12, 14]。本文就MDA-7/IL-24蛋白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2007 Vol. 2 (2): 139-141 [摘要] ( 2636 ) [HTML 0KB] [PDF 175KB] ( 1833 )
 技术与方法
142 冯海螺 毕晓云 吴志东
肌酐自建检测系统准确度性能评价
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是医学检验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怎样评价检测项目的准确度以及如何实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检验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检测系统是指完成一个项目检测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操作程序、质量控制、保养计划等的组合。经有关权威部门批准认可的完整检测系统的准确度性能是可以信赖的,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实验室使用的是拼凑的自建检测系统,即使用的仪器、试剂、校准品不配套,这样的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是未知的,需要采用某些方法以提供检测结果的可信度,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1]强调可以采用比对试验、使用相应的参考物质、参加适当的室间比对计划等方法来验证准确度。为了纠正自建检测系统的系统误差,使其与完整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我们采用方法学比对试验,对肌酐自建检测系统的准确度性能进行了评价,现报告如下。
2007 Vol. 2 (2): 142-143 [摘要] ( 1672 ) [HTML 0KB] [PDF 116KB] ( 1199 )
 产业论坛
144 马彦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分析
20世纪80年代起,生物技术开始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提前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大大提速,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生物能源…… 生物技术产业化几乎遍及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看到了蓬勃发展的生物经济之活力。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的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正在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7 Vol. 2 (2): 144-147 [摘要] ( 1895 ) [HTML 0KB] [PDF 171KB] ( 4147 )
 讨论与争鸣
148 朱建平 徐鸣 汝美华
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探讨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 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因具有体外增殖倍数高、抗瘤谱广、杀瘤活性强、副作用极小等特点而受到关注。研究表明,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是LAK细胞的100倍[1]。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中的一项新技术,目前已逐步在临床上应用,因此,制订科学、严格的技术规范对该技术的正确使用及推广意义重大。但迄今国内还没有关于CIK细胞培养和临床应用的统一技术规范。无锡旺庄医院生物治疗中心参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1999年制订的《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和美国FDA 1998年制订的《人体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指导原则》,结合数年的CIK细胞临床应用经验,制订出我们的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现介绍如下,供同行切磋和讨论,以期促成全国性统一技术规范的早日制定。
2007 Vol. 2 (2): 148-150 [摘要] ( 2001 ) [HTML 0KB] [PDF 203KB] ( 1208 )
 伦理与道德
151 张新庆
涉及到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的“再次同意”问题
人类生物样本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资源,但采集、处理、使用和储存样本及其数据时,应格外尊重样本提供者的基本权益[1]。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冰岛等国在建设人类遗传数据库(genetic database)或生物信息库(bio-bank)的同时,也在积极探讨相关的伦理准则和管理法规。在众多伦理问题中,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是"再次同意"(re-consent)问题,即:当因特定目的采集的样本用于未来的其他研究时,是否需再次征求样本提供者的同意。为预防研究人员对人体生物样本的滥用,英国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主张:当现有的样本用于新研究时,必须经伦理委员会的审批[2]。但美国人体研究保护办公室(OHRP)在"涉及到编码的私人信息或生物样本的研究指南"(2004年)中却建议:那些涉及到匿名化样本的研究无须经伦理委员会的再次审批。可见,英美国家在再次同意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在国际范围内,因难以获得样本提供者的再次同意,相当多的伦理委员会也就默许了那些过去采集的样本用于新的研究。我国人口众多,疾病谱系广泛,人类生物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人类生物样本采集、储存和使用的研发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也在不断加强,但相应的伦理准则和管理规范建设滞后,伦理审查制度不够健全,保护样本提供者权益的意识淡漠,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人类生物样本的保护和开发。因此,我国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时,不应忽视国际社会业已讨论的伦理问题,尤其是再次同意问题。2006年10月到2007年2月,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的关于涉及到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再次同意"问题的问卷调查在中国、埃及、印度和日本同时展开。本次问卷由NIH的Reidar Lie教授和被调查国家的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笔者参加了该课题组的工作,于2000年底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疗科研机构中开展了一项针对科学家、科研管理者的书面问卷调查,以了解我国科学家对"再次同意"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2007 Vol. 2 (2): 151-152 [摘要] ( 1851 ) [HTML 0KB] [PDF 113KB] ( 1563 )
160
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为了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中国科协技术协会在2007年 1月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中对学术不端行为做了明确的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规范》将之概括为以下7条。 1.故意做出错误的陈述,捏造数据或结果,破坏原始数据的完整性,篡改实验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论文发表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 2.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故意省略参考他人出版物,抄袭他人作品,篡改他人作品的内容;未经授权,利用被自己审阅的手稿或资助申请中的信息,将他人未公开的作品或研究计划发表或透露给他人或为己所用;把成就归功于对研究没有贡献的人,将对研究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排除在作者名单之外,僭越或无理要求著者或合著者身份。 3.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 4.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包括故意毁坏或扣压他人研究活动中必需的仪器设备、文献资料,以及其他与科研有关的财物;故意拖延对他人项目或成果的审查、评价时间,或提出无法证明的论断;对竞争项目或结果的审查设置障碍。 5.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包括参与他人的学术造假,与他人合谋隐藏其不端行为,监察失职,以及对投诉人打击报复。 6.参加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及审稿工作;在各类项目评审、机构评估、出版物或研究报告审阅、奖项评定时,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作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绕过评审组织机构与评议对象直接接触,收取评审对象的馈赠。 7.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
2007 Vol. 2 (2): 104-104 [摘要] ( 1442 ) [HTML 0KB] [PDF 0KB] ( 212 )
 讲座
153 胡良平
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2)
在前一篇文章中,笔者已陈述了如何正确分析定量资料的基本概念、关键点,并详细分析了6个来自生物医学科研的实例,这里,再举几个较复杂的常见的多因素设计类型的实例,以便提高广大读者辨析多因素实验设计类型的能力。
2007 Vol. 2 (2): 153-156 [摘要] ( 1073 ) [HTML 0KB] [PDF 151KB] ( 1383 )
 学术活动预告
156
2007 国际生物经济大会将于6月在天津召开
大会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部, 天津市人民政府
共同主办单位:国家教育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林业局,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科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粮农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会议主题:
分会一:生物经济政府高层论坛
研讨各国在发展生物经济宏观管理、生物产业、社会伦理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分会二:生命科学前沿进展
研讨基因组、蛋白质组、系统生物学、代谢组学、认知科学等与生物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和前沿学科的发展趋势。
分会三:农业生物技术
研讨转基因植物、超级杂交稻, 胚胎移植、克隆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可降解生物地膜、畜禽疫苗、生物兽药、动物生长激素、新型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分会四:生物医药技术
研讨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治疗、生物药物、生物芯片、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组织(器官)工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
分会五:中医药与传统医学
研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和规范研究、中医诊断的生物学基础、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与配伍、推动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医产业与传统医学产业的发展、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等。
分会六:工业与环境生物技术
研讨食品工业、饲料工业、化学工业、塑料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中生物技术应用现状以及生物材料、酶制剂等方面的研发进展与趋势。
分会七:能源生物技术
研讨国际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各国生物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投资环境、生物能源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生物制氢、沼气技术、微生物采油和采矿技术、能源植物新品种、薪炭新品种等方面的研发进展与应用趋势。
分会八:生物资源
探讨水污染和城市有机垃圾污染治理、抗旱抗盐草类及林木、盐碱地改良、生态植被恢复等方面应用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研讨能源植物、经济作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等植物资源以及微生物资源、人类遗传资源及海洋生物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分会九:生物、药物与食品安全
探讨建立健全防御生物恐怖及防治重大疾病的应急技术体系,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和防御、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与监测,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生物治疗、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涉及的生命伦理规范等方面的进展与趋势。
分会十:生物技术产业
探讨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相关战略、政策、生物技术产业投资、融资、产品市场准入、生物产品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具体做法、生物技术产业技术贸易、交流意向洽谈。
联系方法: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皂君庙乙七号),电话:+86-10-62114106,传真:+86-10-62114106,Email:bioeco@cncbd.org.cn,网址:http://www.cncbd.org.cn
2007 Vol. 2 (2): 156 [摘要] ( 1396 ) [HTML 0KB] [PDF 0KB] ( 40 )
159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论坛(第一轮通知)

详细内容请看PDF格式文件

2007 Vol. 2 (2): 159 [摘要] ( 1109 ) [HTML 0KB] [PDF 129KB] ( 681 )
161
北京第三次医学影像物理与工程国际会议暨国际医学影像前沿及其在治疗领域的应用讲习班将于6月举办

为了促进医学影像学在中国的发展,促进国内各学科人员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和中国医学物理学会(CSMP)将于2007年6月23-2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北京第三次医学影像物理与工程国际会议暨国际医学影像前沿及其在治疗领域的应用讲习班”。会议紧密结合医学影像物理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结合学科和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理、工、医领域专家之间有重点的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医学影像物理工作者与放射科、分子核医学科以及肿瘤放疗、介入治疗、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等领域内医生和医学物理工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升医学影像物理在临床诊断方面的作用,推动中国医学影像物理学科的发展。本次会议是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国际学术交流计划(AAPM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Exchange Program)的组成部分,并受到世界医学物理组织(IOMP)及北美华人医学物理学家协会(NACMPA)的资助。
报名时间:2007年3月10日开始网上(http://mpe.pku.edu.cn/iwamiit/UntitledFrameset-2.html)报名,学员规模100人,额满为止。报名费用:2007年4月20日前报名费每人800元人民币,2007年4月20日之后报名费每人1000元人民币。国外参会者报名费200美元,发展中国家参会者可以申请减免。
2007 Vol. 2 (2): 143 [摘要] ( 1426 ) [HTML 0KB] [PDF 0KB] ( 33 )
 海外见闻
157 吴朝晖
加拿大的卫生技术评估现状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技术评估中心,对卫生技术评估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卫生技术评估就是系统回顾已有的研究,对卫生技术的临床效果、成本效果以及对卫生服务潜在的影响进行评估,其目的是为决策者提供证据和信息。目前,在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卫生技术评估已经成为卫生技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笔者在加拿大卫生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of Health Economics,IHE)进修卫生技术评估,期间曾访问了加拿大药物和卫生技术局(Canadian Agency for Drugs and Technologies in Health,CADTH)及其埃德蒙顿办公室,颇有感触。现将所见所闻整理成文作简要介绍。
2007 Vol. 2 (2): 157-158 [摘要] ( 1280 ) [HTML 0KB] [PDF 114KB] ( 1277 )
 协会之窗
284 张雯
《牛血清生产企业质量达标检查管理指导原则(修改草案)》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2007年3月27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动物血清学组在北京召开了《牛血清生产企业质量达标检查管理指导原则(修改草案)》讨论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江焕波副理事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原所长李德富教授、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物制品检验处侯继峰副研究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动物血清学组组长、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细胞室主任王佑春研究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吴朝晖副秘书长以及动物血清学组部分成员参加了会议。牛血清作为生物制药的一种原辅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生产的质量和用药安全。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有关专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基于行业自律和企业会员的实际需求,于2002年制定了《牛血清生产企业达标检查管理办法》。其后,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牵头组织、国内六大生物制品所提供技术支持的牛血清生产质量达标检查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效果,不少企业改善了自身的生产条件,并对生产工艺等采取了改进措施,我国牛血清生产的整体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业自律氛围正在小牛血清生产领域形成。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在原《牛血清生产企业达标检查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的《牛血清生产企业质量达标检查管理指导原则(修改草案)》,旨在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的自律性,并理顺相关工作程序。会议提出除了对已经提出申请的企业继续开展小牛血清生产质量达标检查,还应对已经通过达标检查的单位进行质量抽查,以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和维护行业的声誉。经过讨论,动物血清学组还决定从现在起开始征集对《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牛血清生产企业达标检查手册》的修改意见,并于9月份召开有关牛血清生产和应用的学术研讨会,同时完成《检查手册》的修订工作。
2007 Vol. 2 (2): 84 [摘要] ( 1909 ) [HTML 0KB] [PDF 0KB] ( 300 )
298 彭宁 吉鸿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在北京成立
2007年3月24日上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成立仪式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地区的48位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出席了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肖梓仁主持,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作为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的发起人就分会成立的背景情况作了报告。经与会委员的民主选举,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教授当选为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赵继宗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梁国穗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王田苗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彭玉理事长为分会的成立致贺辞并揭牌,向当选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等颁发了证书。 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也称计算机导航技术,是伴随着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成像技术等高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其最大特点是由红外线示踪器指引手术精确定位,精确操作,使具有极大风险的手术变得安全、快捷、可靠,因此该技术一经诞生便备受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84年国际计算机辅助影像与外科协会在德国成立,1996年国际计算机辅助外科协会在法国成立,2000年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协会在德国成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智能技术辅助外科手术的相关学术团体,标志着我国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藉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分会成立的喜庆之机,北京积水潭医院计算机辅助外科研究应用中心亦宣告成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彭玉理事长为中心的成立揭牌。2003年迄今,北京积水潭医院在脊柱外科、创伤骨科、矫形骨科、运动医学领域完成了510例计算机导航、机器人系统手术,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2007 Vol. 2 (2): 98-98 [摘要] ( 1638 ) [HTML 0KB] [PDF 115KB] ( 843 )
 环球动态
1109 君君 玲儿
输血将不再受血型的限制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Henrik Clausen教授等发现两种新型酶可以有效将A、B和AB型血转换为O型,而O型血可以作为任何血型患者的输血来源。近期出版的Nature Biotechnology上刊登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Clausen教授的研究组筛选了来自细菌和真菌的2500份提取物,以检测其裂解A和B抗原的能力。新近发现的B抗原裂解酶是从咖啡豆中发现的B抗原裂解酶效率的近1000倍。同时发现的A抗原裂解酶使得所有类型的血液均可用于血液转换。研究人员希望这些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增加血制品的供给,并且提高输血的安全性。目前正在计划实行关于血液转换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 ABO血型系统基于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糖基抗原A和B。而在O型血的血细胞表面两种抗原均不存在,因此向各种血型患者输注O型血细胞均是安全的。但对于A、B和AB型血而言,向患者输注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则会造成致命的免疫反应。关于这种抗原剥脱的设想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咖啡豆中发现的一种酶可以除去血细胞上的B抗原。早期的临床试验提示,通过这种酶处理的血液可以安全地向各种血型患者输注。但是由于酶的效率偏低,因此难以大规模推广并应用于临床。 实际操作中,最重要的意义莫过于避免输注不同类型血液造成的严重溶血反应。由于这种酶的靶点正是造成剧烈溶血反应的A、B抗原,随着抗原的裂解,出现溶血反应的可能几乎不复存在。此外,此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缓解O型血的短缺。通常,在所有紧急情况下,由于没有时间确定患者的血型,输注O型血常作为首选。因此O型血虽然是最常见的血型,但是常常短缺。而此项技术可消除不同献血者之间血型的差异,提高血液制品的利用率。 目前,一家名为ZymeQuest的公司正在准备将此项技术商业化。初步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如果整个过程进展顺利,此项技术有望在几年内投入市场。
2007 Vol. 2 (2): 109-109 [摘要] ( 1511 ) [HTML 0KB] [PDF 0KB] ( 246 )
1129 君君 玲儿
预防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否真的有效?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e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以减少症状性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并减少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以及非ST段抬高的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病死率。由于在ACS治疗中取得的巨大成功,PCI其被广泛用于稳定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以期预防ACS的发生。然而,美国纽约州水牛城市总医院的William Boden博士等2007年3月26日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网站上的一篇题为"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 trial,COURAGE trial(使用血管再通和强化药物治疗的临床结果评价试验)"的文章,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COURAGE(Clinical Outcomes of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血运重建术和积极药物治疗评估临床终点事件)试验是一项涉及2 287例患有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肌缺血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在1999至2004年间,PCI组中共有1 140例患者接受预防性PCI及最佳药物治疗,而对照组中有1138例患者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以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作为主要观察结果,显示4.6年的累积发生率PCI组为19.0%,而对照组为18.5%。PCI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章作者认为对于稳定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和药物治疗联合并不减少死亡、心肌梗死和其他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虽然入选患者中并不包括严重心功能不全、运动试验中表现ST段压低或低血压的患者,但是95%的可信区间足以使得这项研究的价值得到肯定。 COURAGE试验的结果和先前涉及稳定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小规模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均证实PCI不能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但可以缓解心绞痛。这虽然同目前得到广泛接受的观点相悖,但同样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冠状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与先前的狭窄程度并不成正比,通过PCI治疗1个或多个稳定板块自然不能减少随后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二级预防的作用在COURAGE试验中再次得到验证。此项研究中关于纠正危险因素所起的作用和冠心病强化降脂治疗中所观察到的结果相近。相比于减轻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降脂治疗通过改善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可更有效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COURAGE试验涉及糖尿病、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为冠心病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依据。针对具有稳定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PCI被定位于缓解心绞痛症状,对于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并不优于强化药物治疗。虽然那些临床状况不稳定、患有左冠状动脉病变以及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症状的患者仍可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但是在二级预防中PCI不应作为主体。
2007 Vol. 2 (2): 129-129 [摘要] ( 1386 ) [HTML 0KB] [PDF 0KB] ( 250 )
编辑部公告
·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2023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年会征稿通知
·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