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11年 6卷 4期     刊出日期:2011-08-10

论著
综述
技术与方法
调查与研究
讲座
   
 论著
1 潘小霞 张顺 袁静 文喻玲 陈元鼎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与轮状病毒VP6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 构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轮状病毒(RV)VP6 基因融合表达载体,研究融合蛋白表达及在细胞中的分布。 方法 提取 A 组人 RV TB-Chen 株 VP6 基因,用 PCR 扩增 VP6 编码 cDNA 片段。将此基因片段与真核表达载体 pEGFP-C1 携带的 EGFP 融合;运用脂质体的方法,将获得的重组质粒转染到 MA104 细胞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蛋白的表达及其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结果 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质粒;转染细胞后,融合蛋白可在 MA104 细胞中表达且主要分布在胞质中。 结论 RV VP6 可与 EGFP 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在细胞质中呈均匀的分布,与 RV 感染细胞中合成的 VP6 蛋白的分布有较大的差别。
2011 Vol. 6 (4): 241-245 [摘要] ( 876 ) [HTML 1KB] [PDF 0KB] ( 164 )
2 王身艳 余黎 蒋亚平 陈建伟
双向发酵对草乌中乌头碱类成分含量影响及菌质抗炎镇痛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草乌被 10 种药用真菌(菌株代号为 A、Q、V、D、E、F、H、SW、O① 、い)发酵后,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变化及 HPLC 指纹图谱的差异及发酵菌质镇痛、抗炎方面的作用。 方法 将草乌作为“药性基质”,控制一定条件,草乌被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并以草乌中的主要成分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为分析对象,分析草乌菌质中乌头碱类成分含量变化;并利用扭体痛证模型、耳廓肿胀模型试验研究草乌菌质各组(发酵空白组,草乌 + O①组,草乌 + A 组,草乌 + V 组,草乌 + F 组)的药效。 结果 草乌 + V,草乌 + A 菌质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及次乌头碱含量与生药材比较有明显的降低,且有新的成分产生;与发酵空白组比较,草乌 + A 组、草乌 + V 组对抑制化学刺激所致的小鼠疼痛反应有显著性差异(P ? 0.05)。 结论 双向发酵后部分“药性菌质”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明显降低,镇痛作用增强,提示双向发酵是生物技术在中医药领域中运用的有益尝试。
2011 Vol. 6 (4): 246-250 [摘要] ( 862 ) [HTML 1KB] [PDF 0KB] ( 170 )
3 钟振东 熊永爱 杨玲
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
目的 探究苦参碱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细胞因子和自由基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 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制造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运用苦参碱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进行治疗,以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治疗结束后,剖取结肠,检测黏膜细胞中 IL-1β、TNF-α、IL-6 和 IL-8 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检测结肠黏膜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另取部分结肠做组织显微镜检查,并对组织损伤评分进行数理统计。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碱和柳氮磺胺吡啶均能极显著降低 IL-1β、TNF-α、IL-6 和 IL-8 水平(均 P < 0.01);与模型组相比,苦参碱和柳氮磺胺吡啶均能极显著升高结肠黏膜细胞 SOD 水平(P < 0.01),极显著降低 MDA 水平(P < 0.01);苦参碱和柳氮磺胺吡啶均能促进溃疡面愈合,减少病灶部位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及纤维化。 结论 苦参碱能明显抵抗溃疡性结肠炎炎性反应,增强机体免疫,通过调节肠黏膜细胞因子失衡和抑制黏膜细胞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抗氧化功能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
2011 Vol. 6 (4): 251-254 [摘要] ( 840 ) [HTML 1KB] [PDF 0KB] ( 169 )
4 刘馨 廖云
肠道病毒EV71相关受体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表面的构成分析
目的 研究人二倍体细胞 KMB17表面与肠道病毒 EV71 感染相关的受体 Toll 样受体 4(TLR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DGFR-αR1)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周期、细胞代次、EV71 感染对这两种受体表达的影响。 方法 使用荧光标记的特异抗体:PE-TLR4、FITC-PDGFR- αR1 标记不同细胞代次、处于不同细胞周期时段的 KMB17 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这两种受体蛋白的阳性细胞率,以及 EV71 感染前后,阳性细胞率的变化。使用 NCBI primer blast 设计 TLR4、PDGFR-αR1 特异的引物,提取不同细胞代次、细胞周期时段 KMB17 细胞的 RNA,使用 real-time PCR 检测这些受体蛋白特异 mRNA 的量。 结果 KMB17 细胞在使用血清饥饿法进行 G0/G1 同步化后约 22 h 进入 S 期,在 36 h 进入 G2 期,在 48 h 左右完成分裂。PDGFR-αR1、TLR4 平均阳性细胞的比例分别为 4.47% 和 11.82%;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在 G0/G1 期,PDGFR-αR1、TLR4 的平均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 4% 和 8.9%;在 S 期,分别为 2.6% 和 9%;在 G2/M 期,分别为 4.4% 和 13.5%;EV71 病毒感染后,PDGFR-αR1 阳性的细胞比率由 2.6% 上升至 4.0%,TLR4 阳性细胞比率分别为11.6% 和12.8%。 结论 人二倍体细胞 KMB17 表面表达肠道病毒相关的受体 TLR4 和 PDGFR-αR1,表达 PDGFR-αR1 的阳性细胞较 TLR4 少,不同代次的 KMB17 细胞这 2 种受体阳性细胞比例的差异不大,PDGFR-αR1 阳性细胞在 G0 期较多,TLR4 阳性细胞在 G2/M 期较多;EV71 病毒感染后,PDGFR-αR1、TLR4 阳性细胞的比率变化不大,表明这两种受体分子在 KMB17 细胞表面表达较稳定,不受 EV71 感染的影响。
2011 Vol. 6 (4): 255-260 [摘要] ( 949 ) [HTML 1KB] [PDF 0KB] ( 146 )
5 谢兴亮 韩丽 杨明
三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转运及释药性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 pH 敏感单层型(I 型)、pH 敏感双层型(II 型)、pH-酶触发双控型(III 型)3 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在大鼠体内的转运及释药性能,并优选最佳方案。 方法 按给药不同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 4 组:I、II、III 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组和苦参丸心组,每组每时间点各 3 只。通过胃插管给药,苦参丸心组分别于给药后 0.5、1、2 h, 3 种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组分别于给药后1、2、3、4、6、8、10、12、16、20、24 h 处死大鼠,剖取胃、小肠、结肠组织。观察微丸外观性状并计数,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其在各段消化道的分布率;采用 HPLC 法测定微丸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残留总量,计算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其在体内的累积释放度和定位释药指数。 结果 3 种靶向微丸的胃排空均呈连续性,在小肠段短暂停留后即被完整转运至结肠;与 I、II 型微丸相比,III 型微丸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抵达结肠时间也明显延迟。相比于苦参丸心,3 种靶向微丸均具有明显的迟释效应;3 种靶向微丸在胃与小肠段的累积释放度由高至低依次为 III 型(34.5%)> I 型(17.4%)> II 型(11.8%);在结肠段的累积释放度由高至低依次为 I 型(98.9 %)> II 型(97.7%)> III 型(91.7%);3 种靶向微丸的定位释药指数分别为 4.7、7.3、1.7,定位释药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 II 型 > I 型 > III 型。 结论 3 种原理苦参结肠靶向微丸均具有结肠定位释药性能,其中 pH 敏感双层型(II 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的结肠定位释药性能最佳。
2011 Vol. 6 (4): 251-265 [摘要] ( 886 ) [HTML 1KB] [PDF 0KB] ( 177 )
6 黄发军 詹光杰 张宏
青蒿琥酯对哮喘大鼠肺组织TLR-4及TGF-1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对大鼠肺组织中 Toll 样受体 4(TLR-4)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表达影响的研究及对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的观察,评价青蒿琥酯对哮喘大鼠的药理作用。 方法 清洁级 SD 雄性大鼠 32 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组和青蒿琥酯组,采用激发和雾化吸入的方法建立哮喘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取相关组织分别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肺泡灌洗液(BALF)白细胞计数;Western blot 法和 RT-PCR 法检测 TLR-4 和 TGF-β1 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与哮喘组相比较,青蒿琥酯组大鼠肺部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较少,肺泡的组织结构较为完整;外周血和 BALF 白细胞计数结果表明,青蒿琥酯组各项指标与哮喘组比较均有所改善;在蛋白水平上,青蒿琥酯组 TLR-4 和 TGF-β1 蛋白表达均下降。 结论 青蒿琥酯逆转哮喘大鼠组织病理变化,降低 TLR-4 蛋白表达,并且可能通过 TLR-4 调整 TGF-β1 表达,最终改善哮喘大鼠的症状。
2011 Vol. 6 (4): 266-269 [摘要] ( 1035 ) [HTML 1KB] [PDF 0KB] ( 158 )
7 陈强 李洋 孙燕鸣 卢红艳 沈圣 蒋岩
2008-2009年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HIV-1感染率与新发感染率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MSM)人群 HIV-1 感染率与新发感染率情况。 方法 对北京市 2008 – 2009 年三轮 MSM 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蛋白印迹实验(WB)对监测样本进行初筛与确证实验。再对血清学确认为 HIV-1 阳性的样本进行 BED HIV-1 捕获酶联法(BED 方法)检测。 结果 在 1833 份监测样本中共筛出 96 份 HIV-1 阳性样本,其中进行 BED 方法检测的样本数为 68 例,判定为新近感染的样本为 36 例。三轮 MSM 人群 HIV 感染率分别为 5.9%、5.0%、4.9%;三轮 MSM 人群新发感染率分别为 4.83%(2.36% ~ 7.54%)、4.83%(2.36% ~ 7.54%)、2.65%(0.82% ~ 4.55%)。 结论 北京市 2008 – 2009 年度 MSM 人群 HIV 的感染率与新发感染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2011 Vol. 6 (4): 270-273 [摘要] ( 952 ) [HTML 1KB] [PDF 0KB] ( 160 )
 综述
8 赵雪尔 刘骏 陈敏
星形孢菌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
星形孢菌素(Staurosporine,STA)是从 Streptomyces Staurosporeus AM-2282 分离得到的一种生物碱。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发现它由一个吲哚咔唑核心和通过双 C-N 键连接的氨基己糖构成[1]。1986 年,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对蛋白激酶 C(protein kinase C,PKC)非常有效的拮抗剂,因此该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各类细胞 PKC 在信号传导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STA 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蛋白激酶抑制剂之一(IC50 = 1 ~ 20 nmol/L)[2],由于其结构合成的复杂性和重要的生理活性,引起了众多有机合成化学家的兴趣。1995 年,Link 等[3]对它的合成全过程进行了描述。许多生物学家也对星形孢菌素的生物合成功能途径及改造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将对星形孢菌素的来源,生物途径及改造工作进行综述。
2011 Vol. 6 (4): 276-281 [摘要] ( 1336 ) [HTML 1KB] [PDF 0KB] ( 168 )
9 薛芳芳 刘晨光
DNA疫苗非病毒载体的研究进展
DNA 疫苗(DNA vaccine)又称为核酸疫苗或基因疫苗,是将编码特异性抗原的基因构建在表达性质粒中,经某种方法导入体内后,利用宿主细胞表达系统合成相应的病原体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DNA 疫苗自 1990 年发现以来,因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可诱导广泛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是继减毒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之后的第三代疫苗,在人和动物的各种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及肿瘤性疾病等领域发挥作用。现已有马西尼罗河病毒、鲑鱼传染性出血性坏死病毒、犬黑色素瘤等三种 DNA 疫苗获准上市[1]。针对疟疾、乙型肝炎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多种疾病的 DNA 疫苗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DNA 疫苗正在给免疫预防和治疗领域带来一场根本性的变革,但多数 DNA 疫苗是水溶液注射剂,主要通过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试验表明,此种剂型给药存在着生物利用度低、给药剂量大、免疫效果不够理想的缺点,从而限制了 DNA 疫苗的临床应用[2]。其主要原因是裸 DNA 疫苗肌注后易被核酸酶降解失活,并且被肌细胞,特别是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摄取的效率极低。因此,研制高效的 DNA 疫苗载体,提高 DNA 疫苗的转染效率,增强免疫效果,降低给药剂量是目前 DNA 疫苗研究中亟需攻克的难题。DNA 疫苗载体分为病毒和非病毒载体两大类,前者如痘病毒、棒状病毒、α 病毒、复制缺陷型腺病毒、疱疹病毒等,其优点是转染效率较高,但存在携载外源 DNA 容量有限、制备过程复杂等缺点,特别是在安全性方面的潜在危险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非病毒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人工合成聚合物和天然高分子等,它们具有安全性高、容量大和易制备等优点,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现将正在进行临床前实验研究及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 DNA 疫苗非病毒载体的类型、适应症、给药途径和研究阶段等进行概括。本文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概况和进展。......
2011 Vol. 6 (4): 278-282 [摘要] ( 1053 ) [HTML 1KB] [PDF 0KB] ( 182 )
10 崔宏伟 宋宏春 苏秀兰
药物基因组学在药学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现代药学应用领域相当广泛,涉及感染发作的急症药物治疗,以及糖尿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慢性病症的药物治疗。临床对于确诊的疾病,医生往往根据患者病症给予药物进行治疗,结果却表现出同一药物对患有相同病症的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药物可能没起到任何作用;部分患者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还有一些患者服用药物后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危及生命。近来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多态性是造成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性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1-2]。药物代谢与转运酶的个体遗传差异导致个体对药物不吸收、无法激活前药活性及对活性药物的代谢缓慢等不同的治疗效果,由此推动了“药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所谓药物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基因组信息对药物反应效果的学科,同时,它将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与药物疗法中有效性的提高以及副作用的减轻联系在一起。通过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如全基因组扫描(genome wide scans)分析、染色体重组分型分析(haplotype analysis)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分析,DNA 芯片(DNA chip)技术等,对个体基因型进行测定,在用药前对能否产生特定的用药效果以及最佳的给药量、副作用发生的概率等作出预测。它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医生可以根据个体基因变异图谱,或者某些蛋白及代谢标志物表达量,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选择最佳治疗措施以及节约新药开发临床试验阶段成本。这是实现被称为“个体化医疗”或者“个性化医疗”的医疗服务不可或缺的技术。本文将对药物基因组学在药学中的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2011 Vol. 6 (4): 283-286 [摘要] ( 970 ) [HTML 1KB] [PDF 0KB] ( 155 )
11 程朝彬 陈建华
应用微生物生产维生素C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 C(vitamin C,VC)即 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AA),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最早从肾上腺中分离得到[1]。人体中缺乏 L-古龙酸-1,4-内酯氧化酶(L-gulono-1, 4-lactone oxidase),无法自身合成 VC,必须依靠膳食摄 取[2]。VC 生理功能广泛,普遍用于临床治疗中[3]。此外,VC 在食品饮料、化妆品和饲料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用途[4]。VC 应用范围的增加迅速加剧了市场需求,全球每年 VC 的需求量约为 8 万吨,其中 55% 用于医药工业;35% 用于食品和饮料工业;10% 用于养殖工业[1]。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VC 主要从柠檬中分离提取,价格高昂,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1933 年首次实现用 L-木酮糖(L-xylosone)化学合成 VC,在此基础上 Bremus 等[5]引入一步生物发酵将 D-山梨醇(D-sorbitol)转化为 L-山梨糖(L-sorbose),实现从 D-葡萄糖化学合成 VC,并用于工业化生产。“莱氏法”经过大量的优化改进,然而由于其高能耗,一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温、高压条件,易造成环境污染等[6],各国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更经济、有效的替代工艺。于是,微生物转化法的生物技术工艺逐渐被重视。这里,我们主要概述近年来用微生物生产 VC 的研究进展。
2011 Vol. 6 (4): 287-290 [摘要] ( 919 ) [HTML 1KB] [PDF 0KB] ( 238 )
12 王亚星 臧埔 马琳 张连学 郜玉钢
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植物次生代谢的概念最早于 1891 年由 Kossel 明确提出,它是相对于初生代谢或基本代谢而言的。植物的次生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提高自身保护和生存竞争能力、协调与环境关系中充当着重要角色[1]。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多数是其次生代谢物,特别是一些微量成分往往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药理活性,如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平喘、扩张血管、强心、抗癌等作用[2];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过敏、抗炎、抗氧化、抗癌、抗艾滋病等多种生理活性及药理作用,且无毒副作用,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3]。但由于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较低,研究与应用大大受限,因此提高其含量或诱导新化合物合成意义重大。 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因素很多,如前体物质的添加、营养物质、重金属盐、高浓度盐、光照、水分、紫外线、温度、酸碱度、激素、生物因子(如共生菌、病虫害的侵袭、个体密度等)等。......
2011 Vol. 6 (4): 291-294 [摘要] ( 1093 ) [HTML 1KB] [PDF 0KB] ( 165 )
 技术与方法
13 甘一迪 王银银 任芳丽 张旭 田硕 张诚
培养细胞污染支原体的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在生物制剂的生产和研发领域,细胞培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用原代细胞或传代细胞制造疫苗;杂交瘤细胞制造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或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等[1]。然而支原体污染常常成为细胞培养的不速之客,严重影响着细胞及生物制剂的质量。污染细胞最常见的支原体包括:发醉支原体(M.fementans)、猪鼻支原体(M.hyorhinis)、口腔支原体(M.orale)、精氨酸支原体(M.arginina)、梨支原体(M.pirum)、唾液支原体(M.salivarium)和人型支原体(M.hominis)[2-3]。被这些支原体污染的细胞常常不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也不导致培养液浑浊,难以凭肉眼发现,因此,建立一种高效、快速、敏感度高的检测方法十分必要。 目前,公认的支原体检测方法为分离培养法,该方法耗时、敏感性低。PCR 方法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有效检测微生物的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培养困难和抗原性复杂的细菌检测鉴定。为此我们建立了一种带内参基因的支原体 PCR 检测方法,最大限度降低了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希望本方法的建立能够对培养细胞、动物疫苗等生物制品污染支原体的检测标准化管理有所裨益。
2011 Vol. 6 (4): 295-298 [摘要] ( 1198 ) [HTML 1KB] [PDF 0KB] ( 181 )
14 孙丽君 王秋桐 王玉华
蒙药材瑞香狼毒炮制前后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又名断肠草、山萝卜、红狼毒等,蒙药名为达楞图如,为瑞香科狼毒属植物[1]。瑞香狼毒性味苦平,有大毒,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之功效[2],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炎、腮腺炎、脉痈、痘疹、疫热、炭疽、结喉等症,对于植物病原菌也有抑制作用[3]。本文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供试菌种,采用管碟法对瑞香狼毒不同溶剂提取组分及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 ......
2011 Vol. 6 (4): 299-301 [摘要] ( 845 ) [HTML 1KB] [PDF 0KB] ( 167 )
15 刘昕 李书芬 牛沂菲 贾长虹 武临专 王以光
利用珍贵橙色束丝放线菌ATCC 31565氨甲酰基化4,5-双氢-7-去氨甲酰基格尔德霉素
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DM)和安丝菌素(ansamitocin,ASM)分别是由吸水链霉菌(如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17997)和珍贵橙色束丝放线菌(如 actinosynnema pretiosum ATCC 31565)产生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安莎类抗生素[1-2]。GDM 与 ASM 具有相同的生物合成机制:它们均以 3-氨基-5-羟基苯甲酸(AHBA)为特异性生物合成起始物,在 I 型聚酮合酶(PKS)作用下将 7 个二碳单位连接形成安莎链,在酰胺合酶的作用下将安莎链与 AHBA 连接环化;再经过 PKS 后修饰过程,形成 GDM 或 ASM[3-4]。但是,GDM 与 ASM 的生物合成 PKS 后修饰存在显著差异:GDM 的 PKS 后修饰包括羟基化、O-甲基化、氨甲酰化和氧化等,ASM 的 PKS 后修饰包括卤(氯)化、N-甲基化(或 N-糖基化[5])、O-甲基化、酰化、环氧化和氨甲酰化(环化)等(图 1)。相对于 GDM,ASM 的 PKS 后修饰似乎更加复杂。如果参与 ASM 生物合成的 PKS 后修饰系统可对 GDM 生物合成中间产物(或 GDM 本身)发挥修饰作用,就可获得新的格尔德霉素衍生物,从而为抗肿瘤药物开发提供候选化合物。基于该设想,本文作者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
2011 Vol. 6 (4): 302-304 [摘要] ( 952 ) [HTML 1KB] [PDF 0KB] ( 249 )
16 王秋卓
牛跟腱制造海绵状胶原蛋白纤维的技术研究
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重大突破,生物材料己成为各国学者竞相进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其中胶原止血海绵因具有可吸收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低的免疫原性、较好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等优点而受到普遍青睐[1]。20 世纪 80 年代,即已在美国和欧洲广泛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目前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止血、肝脾脏创伤止血、肾脏手术止血、胃溃疡岀血、牙科手术止血、泌尿外科手术止血及皮肤创伤等多个领域[2]。但目前胶原止血材料大多因生产成本较高或纯度较差等缺点,止血效果不够理想,远远无法满足实际临床需要。 为此,我们以牛跟腱为原材料,针对胶原止血材料均匀度、抗原性、色泽以及纤维细度等性状,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可吸收性胶原止血海绵的关键生产步骤并进行改造,并观察了产品的纯度和胶原纤维结构。......
2011 Vol. 6 (4): 305-306 [摘要] ( 1633 ) [HTML 1KB] [PDF 0KB] ( 177 )
 调查与研究
17 史亚军 唐志书 宋忠兴 杨明
消乳散结胶囊提取工艺中芍药苷转移率探究
消乳散结胶囊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WS- 11331(ZD-1331)-2002]收载品种,处方由香附、全蝎、牡丹皮、柴胡、当归、玄参、白芍等 16 味药材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活血止痛之功效,临床用于肝郁气滞,痰瘀凝聚所致的乳腺增生,乳房胀痛等。原生产工艺是将香附、全蝎、牡丹皮 3 味粉碎成细粉;柴胡、当归、玄参、丹参、土贝母 5 味以 60% 乙醇提取,其余白芍等加水提取后与前述两部分提取物混合制粒后制成胶囊。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其芍药苷转移率较低,且质量标准中芍药苷的含量限度也很低,而芍药苷作为该制剂中明确的有效成分,其含量对疗效的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其制备过程中各工序产物的芍药苷含量进行测定,从而寻找影响转移率的因素,为本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提高质量标准做出有益探索,也为其他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提供借鉴。
2011 Vol. 6 (4): 307-308 [摘要] ( 947 ) [HTML 1KB] [PDF 0KB] ( 299 )
 讲座
18 张志聪 彭茂祥 冀小强
医药领域专利检索若干模式及问题应对方法探讨
  编者按 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促进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医药企业实现由仿制向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保护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是最佳选择。为了帮助广大医药工作者了解医药及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细则,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了解专利局的审查实践,更好地做好专利申请工作,我刊特邀了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及相关专家撰写了系列讲座,希望能够对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年的科技发明成果有 90% ~ 95% 在专利文献中都可以查到,而专利文献中报道的科学发明创造,约有 70% 的内容是其他文献上不予刊登的。 对于当今医药行业,技术创新是该行业发展之本,承载海量技术信息的专利文献必然成为其研发创新的重要支持。专利文献作为专利信息的载体,其中除了包含技术信息之外,还涵盖了商业信息和法律信息。我国医药企事业单位日益重视采用专利来保护研究成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在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就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不重视现有技术的利用,更具体地讲也就是专利检索不到位而导致的。作为专利申请和保护的基础,专利检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专利检索对后续的技术研发、法律保护、进出口贸易以及知识产权战略部署具有根本性影响。 本文,笔者基于专利领域的业务实践经验,探讨总结医药领域若干专利检索模式,分析其中问题,给出具体应对方法措施。
2011 Vol. 6 (4): 309-312 [摘要] ( 889 ) [HTML 1KB] [PDF 0KB] ( 164 )
19 王琪 胡良平
如何用SAS软件正确分析生物医学科研资料 14. 用SAS 软件实现具有一个重复测量的单因素设计定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编者按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领域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分子生物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生物统计学更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分析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是生物学研究者检验假说、寻找模式、建立生物学理论的有利工具,也是生物学研究者探索微观和宏观生物世界的必备基础知识。对于每天甚至是每时每刻涌现的大量的、以天文数字计量的分子遗传数据,必须借助统计学知识加以分析处理,才能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信息。“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据分析能力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各种生态学现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现在,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生物统计分析过程大大简化,生物统计分析软件包的普及将生物统计学从统计学家的书本里解放了出来,简化了生物统计分析过程,使之成为生物学研究者的常用工具。本刊特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胡良平教授,以“如何用 SAS 软件正确分析生物医学科研资料”为题,撰写系列统计学讲座,希望该系列讲座能对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有所帮助。
2011 Vol. 6 (4): 313-317 [摘要] ( 875 ) [HTML 1KB] [PDF 0KB] ( 255 )
编辑部公告
·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2023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年会征稿通知
·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