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11年 6卷 3期     刊出日期:2011-06-10

论著
综述
技术与方法
调查与研究
讲座
   
 论著
1 富岩 韩国 富俞淞 杨小楠 邢静 于在林
具长效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刺激因子融合蛋白的理化特性研究
目的 对符合制药要求的高纯度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刺激因子融合蛋白原料药开展理化特性研究。 方法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可高效表达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刺激因子融合蛋白(rHSA/GCSF)的毕赤酵母工程菌,rHSA/GCSF直接分泌到组分简单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而后经特别建立的高效分离纯化工艺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分析手段,首次获得 rHSA/GCSF 的多项理化特性指标和结果。 结果 rHSA/GCSF 原料药的蛋白质纯度达到 98% 以上;肽质量指纹图谱匹配率为 84%;N-端氨基酸序列前 15 个氨基酸与理论序列相符;质谱分子量测定结果为 85305 D,与理论分子量 85 215 D 值相近;自由巯基含量为 2.4;融合蛋白经圆二色光谱分析比对表明 HSA和 GCSF 各自的空间构象未变;等电点(pI)约为 5.8;融合蛋白为非糖基化蛋白、紫外光谱呈现典型蛋白质光谱;原料药中的细菌内毒素、宿主蛋白质、外源性DNA、甲醇和甘油的残留量符合作为药物的要求。融合蛋白的免疫学鉴别为阳性;体外细胞学生物比活性测定结果值为 1.5 × 107 IU/mg,与单体 rGCSF 的等摩尔比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 研究获得的方法和结果可作为指导《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粒细胞刺激因子融合蛋白》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和制检规程的基础。
2011 Vol. 6 (3): 161-172 [摘要] ( 1069 ) [HTML 1KB] [PDF 636KB] ( 2698 )
2 李薇 刘晓萍 徐祥 谭艳 于业军 李艳君 任书亭 贾跃伟
Ubc9基因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构建携带UBC9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1/UBC9,制备重组腺病毒Ad-UBC9,并使UBC9在Hella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 方法:将线性化的穿梭质粒pAdTrack-CMV-UBC9与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在感受态BJ5183内进行同源重组,并筛选出阳性重组子pAdEasy-1/UBC9;用PacI酶切线性化pAdEasy-1/UBC9,线性化的腺病毒质粒经脂质体转染HEK293细胞,进行重组腺病毒的包装和扩增。获得的腺病毒感染Hela,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UBC9在Hela细胞表达水平。 结果:通过Pac I酶切证实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包装出携带UBC9基因的腺病毒,获得的腺病毒能有感染Hela细胞。 结论:利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成功地构建了携带UBC9的重组腺病毒,并能够在Hela细胞中高效地表达。
2011 Vol. 6 (3): 173-177 [摘要] ( 1019 ) [HTML 1KB] [PDF 295KB] ( 1615 )
3 杜郁, 王丽, 王丽非, 司书毅, 杨媛, 洪斌
以Apo A-I为靶点的基因表达上调剂筛选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靶向人 Apo A-I 转录调控序列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用于筛选 Apo A-I 基因表达上调剂。 方法 以人基因组 DNA 为模板,PCR 扩增 Apo A-I 上游的启动子序列,克隆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pGL4.17 上游,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 HepG2,在 G418 抗性存在的条件下,通过有限稀释法筛选稳定转染细胞株。对溶剂浓度和药物作用时间进行条件优化,应用阳性化合物染料木素评价模型有效性,通过检测荧光素酶的表达活性变化来筛选人 Apo A-I 基因表达上调剂。 结果 通过 PCR 成功扩增了人 Apo A-I 基因上游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相应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 pGL4- ApoP,并建立稳定转染细胞株 ApoP-Luc HepG2。对筛选条件优化后,应用阳性化合物进行评价,筛选窗相关系数 Z’ 因子为 0.68,大于 0.5,适于进行高通量筛选。应用该筛选模型对 5000 余种化合物进行筛选,4 个黄酮类化合物和白藜芦醇显示出较好的活性,半数有效浓度均小于 10 μg/ml。 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 Apo A-I 基因表达上调剂筛选模型,并利用该模型筛选到 5 个活性化合物。
2011 Vol. 6 (3): 178-183 [摘要] ( 954 ) [HTML 1KB] [PDF 340KB] ( 1504 )
4 杨月峰 王华 肖凤君 徐洁 李庆芳 严俊 王立生
重组质粒pUDK-PmL-IR-GM的体内免疫激活作用
目的 构建携带融合蛋白基因 PSA-IZ-mCD40L(PmL)和 GM-CSF 基因的重组质粒载体 pUDK-PmL-IR-GM,并评价其小鼠体内免疫激活作用。 方法 采用类似基因合成的方法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异亮氨酸拉链基因和鼠源性 CD40 配体基因连接并扩增获得融合蛋白基因 PmL。将 GM-CSF、PmL 和核糖体内部进入位点基因依次克隆到 pUDK 载体,获得重组质粒 pUDK-PmL-IR-GM。分别于第 1、11、21 和 35 天免疫小鼠,末次免疫后 10 d 分离小鼠脾脏 T 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T 淋巴细胞亚群;MTT 法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刺激下的 T 淋巴细胞增殖效应;非放射性细胞杀伤检测试剂盒检测对 LNCaP 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 结果 PCR 成功扩增 GM-CSF 基因和融合蛋白基因 PmL,并将其克隆至 pUDK 载体上,以核糖体内部进入位点连接,得到重组质粒 pUDK-PmL-IR-GM。pUDK-PmL-IR-GM 免疫小鼠后,T 淋巴细胞性能检测显示:CD4+T 淋巴细胞与 CD8+T 淋巴细胞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 0.05);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其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与阴性对照相比,P < 0.01),且明显高于其他免疫组(P < 0.01);其对 LNCaP 细胞杀伤效率大于 25%,且明显强于 pUDK 免疫组(P < 0.05)。 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载体 pUDK-PmL-IR-GM,并证实其能在一定程度激活小鼠 T 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2011 Vol. 6 (3): 184-190 [摘要] ( 949 ) [HTML 1KB] [PDF 0KB] ( 136 )
5 白小刚 胡辛欣 李聪然 杨信怡 张伟新 娄人慧 游雪甫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评价注射用头孢拉宗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 方法 选取 663 株临床分离致病菌为实验菌,以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米诺、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吡肟为对照药物,分别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绘制杀菌曲线(KCs)并行诱导耐药实验,观察头孢拉宗的体外抗菌作用;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型,评价头孢拉宗皮下给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小鼠的体内疗效。 结果 头孢拉宗对多种革兰阴性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尤以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抗菌活性更为突出,其 MIC50、MIC90 分别为 0.5、8 μg/ml,对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抗菌活性也较强,其 MIC50、MIC90 分别为 4、8 μg/ml;头孢拉宗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大多优于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替坦和头孢呋辛,而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较弱,与头孢替坦和头孢米诺相近。MBC 和 KCs 测定结果表明,头孢拉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具有杀菌作用。以 1/4 MIC 剂量诱导 20 d 后,头孢拉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抗菌活性无明显改变。头孢拉宗皮下给药对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大肠埃希菌 1515、肺炎克雷伯杆菌 7、肺炎克雷伯杆菌 9613 感染小鼠的体内疗效明显优于头孢美唑和头孢唑啉(均 P < 0.0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体内疗效与头孢美唑相近(P > 0.05),但弱于头孢唑啉(P < 0.01)。 结论 注射用头孢拉宗钠对多数革兰阴性菌,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同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腔感染小鼠的体内疗效也较好。
2011 Vol. 6 (3): 191-197 [摘要] ( 790 ) [HTML 1KB] [PDF 0KB] ( 132 )
6 赵叶琳 赵晓寅 孙凌云 侯亚义
雌激素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细胞骨架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在 17β-雌二醇(E2)作用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架、超微结构的形态学变化,并分析其骨架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用三酶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细胞表型。E2 处理 48 h 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肌动蛋白和纽蛋白的表达情况;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分离得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纯度达到 95% 以上;E2 对肌动蛋白的形成和分布没有影响,但使纽蛋白的分布集中于核周;在 E2 作用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出现老化,自噬体增多,线粒体出现代偿性增加。 结论 E2 能改变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骨架和超微结构,从而可能影响其功能。
2011 Vol. 6 (3): 198-203 [摘要] ( 893 ) [HTML 1KB] [PDF 0KB] ( 123 )
7 赵丽丽 刘忠 张渝洁
基因Hath1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 Hath1 基因对结肠癌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 作用。 方法 用 trizol 试剂提取肿瘤细胞总 RNA,定量逆转录 PCR 法检测 Hath1 在结肠癌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中的表达;MTS 和流式细胞仪法分别检测 Hath1 在结肠癌细胞 中的增殖率和凋亡百分率;构建 IEC-6 稳定表达 Hath1 siRNA 细胞系,检测 Hath1 siRNA 对 IEC-6 细胞生长的 影响。 结果 在正常人的小肠与结肠组织及大鼠小肠上皮细胞 IEC-6 中有着比较高水平的 Hath1 的表达,而在 4 株结肠癌细胞中 Hath1 的表达都很低。在表达 Hath1 的 4 株结肠癌细胞 SW480、HT29、LS174T、SW620 中,其细胞增殖率分别被抑制了 38.5%、23.4%、55%、35.6%。在 LS174T 细胞中 Hath1 不能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是可以显著地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siRNA 干扰试验进一步证明了 Hath1 起到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 结论 Hath1 不能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是可以显著地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2011 Vol. 6 (3): 204-208 [摘要] ( 955 ) [HTML 1KB] [PDF 0KB] ( 184 )
 综述
8 凌焱 李玉霞 刘刚 陈惠鹏
合成生物学的特征及应用
20 世纪,人们对生命的认识逐步深入,通过以分子生物学为核心的技术方法诠释如遗传、发育、疾病及进化等生命现象,获得了大量关于基因和蛋白质等生命体基本组成元件的结构和功能信息。扎根在这样的知识土壤中,以天然的生物元件为素材,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平台,在寻求思维和技术创新的需求下,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研究破土而出。 合成生物学是从人们长期以来对生命的了解和认识发展而来的,是科学研究经历积累、酝酿和萌发后水到渠成的结果,体现了对生命科学知识从学习了解到自由运用的转变;体现了对生物系统研究从拆解与还原到拼装与整合的转变;体现了对生命的认识从敬畏和膜拜到剖析和创造的转变。 这是人类认识生命的过程中正在经历的一次重大转变,人们对其关注和期待越来越热切。在不断地追溯中,合成生物学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甚至提早到了 1911 年[1]。尽管用语相同,但直到 1974 年,Szybalski[2]认识到分子生物学在遗传研究领域的巨大前景后提出的合成生物学展望,才贴近当前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范畴。2000 年,首次成功制造出类似电路的人造基因调控网络被认为是这一研究领域正式诞生的标志[3-4]。2010 年,Nature 杂志为合成生物学创设10 年发表专题社论[5]。合成生物学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2011 Vol. 6 (3): 209-213 [摘要] ( 920 ) [HTML 1KB] [PDF 0KB] ( 128 )
9 孙宜锋 方渡
新型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的发现与筛选
细胞色素 P450 是一类被广泛研究的依赖于血红素的氧化酶,因它在还原状态下能与 CO 结合形成复合物,在 450 nm 附近有最大吸收峰而命名为细胞色素 P450[1]。P450 首先在哺乳动物肝微粒体中被发现。迄今为止,已经命名的 P450 有 12 000 多个。P450 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在内源和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2]。P450 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可以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在有机化合物中引入氧,催化一系列的反应,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碳的羟化、有机氮和硫的氧化、环氧化以及 Baeyer-Villiger 氧化等。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一些 P450 酶可以催化一些活性较低的碳氢键的直接氧化,这类反应在化学合成中是比较难进行的。因此,P450 作为生物氧化催化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3]。抗疟药物青蒿素(artemisinin)是萜类天然产物的一种,在其生物合成途径中(图 1),反应的关键步骤是由 P450 氧化酶催化完成的,首先倍半萜 FDP 前体 1 经 4, 11-二烯合成酶的催化生成(2a),之后经过 P450 氧化酶 CYP71AV1 氧化生成 artemisinic acid(2b)[4]。 由于大部分 P450 酶的活性较低、寿命较短,选择的底物范围较小,其工业化应用还是很少,所以需要扩大 P450 酶库,通过大规模的筛选,拓展酶的底物适应性及选择性。在已有的 P450 酶库内,对功能和结构已知的酶,根据它们的晶体结构,人们通过定点诱变,以及随机突变定向进化,可以得到一些新的 P450 酶,再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酶[5-6];另一方面,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组序列被测定,这些基因组序列中包含了大量的 P450 基因,从这个巨大的基因组序列库中寻找新的 P450 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通过基因挖掘的方法寻找新的 P450 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
2011 Vol. 6 (3): 214-217 [摘要] ( 1228 ) [HTML 1KB] [PDF 0KB] ( 130 )
10 冯炜玮
固体脂质体纳米粒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又称固体脂质体,是一种室温下为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脂质体或类脂纳米粒子。SLN 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是一种以硬脂酸、卵磷脂、三酰甘油等脂类原料为基质,将药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 50 ~ 1000 nm 粒径的固体脂质粒子给药体系[1-2]。 SLN 常温下为固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①良好的生物兼容性;②能有效地控制药物释放,并可有效避免药物的降解和泄漏;③适合于多种给药途径;④稳定性好,能提高不稳定药物的稳定性[3]。另外 SLN 在很多疾病特别是在癌症治疗中也显示了特殊的优越性[4],Stevens 等[5]研究发现,叶酸受体靶向系统与 SLN 的联合应用与对照组(叶酸受体靶向系统)相比较,前者明显增加了药物的在体摄取和在叶酸受体细胞系中的细胞毒性,改善了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嫁接肿瘤小鼠的存活率。 SLN 主要适于包裹水溶性低的药物,用作静脉注射或局部给药,或作为靶向定位和控释作用的载体[6]。何林等[7]研究了肝靶向阿克拉毒素 A(Aclacinomycin-A,ACM-A)固体脂质纳米粒(ACM-A-SLN)的性质,实验表明ACM-A- SLN 体系在肝脑中的药物浓度是对照组 ACM-A 浓度的近 3 倍,具有良好的靶向性。相对于常见的药物载体,如脂肪乳、脂质体、聚合物纳米微粒等存在的热力学不稳定、毒副作用大以及易被单核-吞噬细胞消除等不足的脂类物质,SLN 对机体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SLN 作为药物传递系统载体,除上述特点之外,还具有载药能力强、对靶器官有特异趋向性、成本低和利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8] 。近年来,鉴于 SLN 独特的优势,针对其作为药物或食品载体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就目前 SLN 的制备方法、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2011 Vol. 6 (3): 218-221 [摘要] ( 972 ) [HTML 1KB] [PDF 0KB] ( 120 )
11 李洪军 郭继卫
维护国家生物安全的新思考
现代生物科技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1]。现代生物科技在揭示生物特征规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使得传统生物安全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世界主要大国正在利用其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纷纷以应对生物威胁名义建立本国的“生物盾牌”战略,扩大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带来了对安全观念和安全研究的重新定位。加强生物安全,已成为一项确保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2011 Vol. 6 (3): 222-224 [摘要] ( 807 ) [HTML 1KB] [PDF 0KB] ( 129 )
12 邵惠训
戊型肝炎与疫苗
戊型肝炎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胃肠道传播的传染病。戊型肝炎的症状与甲型肝炎类似,但病死率更高,症状更重,对孕妇、胎儿、老年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危害更大。孕妇病死率高达15% ~ 25%[1],幸存的孕妇极易发生流产、早产和死胎。早在 1955 年 12 月,印度新德里由于自来水水源受患者或动物粪便污染,引起 29 000 例黄疸型肝炎流行[2]。随后在亚洲广袤地区发生了多次戊型肝炎流行,印度、中国、缅甸和尼泊尔为高流行区。1982 年前苏联学者 Balayan 等将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粪便标本,让患过甲型肝炎的志愿者口服。36 d 后,出现典型的肝炎症状。用免疫电镜技术从患者粪便标本检出圆球形病毒样颗粒,并从患者恢复期血清检出病毒抗体。1986 – 1988 年在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发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暴发性流行,共发生病人 12 万例,死亡 707 例,其中孕妇 414 例,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影响了社会安定。 戊型肝炎是人畜禽共患的疾病。黑猩猩、恒河猴、猕猴、狨猴、鼠猴、枭猴、短尾猴、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等灵长类动物和猪、牛、羊、鹿、猫、狗、鸡、鸭和大白鼠等均对 HEV 易感。从动物分离的 HEV 与从人体分离的 HEV 在基因序列上高度一致。其中恒河猴是最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在很多地区,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戊型肝炎严重危害猪和禽类养殖事业。越来越多的动物被发现对 HEV 易感,但细胞培养病毒目前尚未成功。病毒经人体和实验动物胃肠道黏膜进入血流,到达肝脏进行复制。病毒随血流扩散的同时,进入胆囊,最后从粪便排出体外。HEV 进入人体后,引起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的血清抗体有 IgA、IgM 和 IgG。戊型肝炎发病后 1 个月,血清中有较高滴度的 IgA 抗体。发病后 5 个月,从血清中消失。IgM 抗体在血清中出现较早。病毒感染后 1 周,在血清中出现,3 个月后消失。IgG 抗体在发病后 9 d 就能从血清检出,滴度高,在血清中能持续 10 多年[3-4]
2011 Vol. 6 (3): 225-227 [摘要] ( 803 ) [HTML 1KB] [PDF 0KB] ( 137 )
 技术与方法
13 谢俊 许淼 龚秀丽 曲立娟 颜景斌 黄英
优化反向PCR法对hTF转基因小鼠整合位点旁侧序列分析
自 1982 年世界上首次通过转基因动物技术获得“巨鼠”[1]以来,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发展迅速。随着多种转基因动物的成功获得,研究者设想利用动物表达外源基因,以动物个体作为一个反应器来生产有价值的蛋白质。由于动物乳腺作为外分泌器官,乳汁不进入体内循环,不影响转基因动物本身生理代谢反应;并且外源蛋白产量高,易提纯,经充分修饰加工,具有稳定的生物活性,因此乳腺生物反应器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百余种多肽类药物、疫苗、抗体、酶制剂等已在不同种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中表达,其中近 30 种重组蛋白产品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不同阶段,如用于治疗抗凝血酶缺乏症的抗凝血酶 III 已上市[2]。然而,在乳腺生物反应器研发过程中,外源基因表达不高和整合位点的多样化一直制约着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发进度。在前期的研究中,本研究所构建了乳腺特异启动子调控的人转铁蛋白(human transferrin,hTF)表达质粒,通过原核法获得了表达水平较高的转基因小鼠,但这些转基因小鼠中转铁蛋白的表达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未发表数据)。由此猜想,外源基因的不同表达水平与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情况有关,即与整合时插入位点直接相关,造成位置效应影响[3]。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不同表达水平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的整合位点旁侧序列情况,探讨转基因整合位点与其表达效应之间的关系,为寻找高表达位点以构建定点整合载体来制备转基因动物提供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通常进行转基因整合位点的研究是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而在众多染色体步移方法中,反向 PCR(inverse PCP,IPCR)是应用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4]。由于靶序列在质粒、细菌基因组中丰度较高,易扩增,因而用反向 PCR 技术获得质粒及细菌基因组的旁侧序列较为简单,但是,当用反向 PCR 扩增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导入的外源基因序列旁侧片段时,由于待扩增的靶序列在基因组中往往含量极微量,再加上连接效率有限,很难一步直接得到所需片段[5]。本文通过优化和改进反向 PCR 的技术中各个环节,成功获得了不同表达水平的 hTF 转基因小鼠旁侧序列,这为整合位点的序列结构和调控元件分析研究及制备乳腺特异、高表达转基因动物的技术平台奠定了基础。......
2011 Vol. 6 (3): 228-232 [摘要] ( 874 ) [HTML 1KB] [PDF 0KB] ( 142 )
 调查与研究
14 罗四维 周秦
永州黄姜提取物抗肿瘤效果研究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H. Wright),为薯蓣科薯蓣属(Dioscrea.L)草质缠绕性藤本植物[1]。黄姜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薯蓣皂苷(Diosgenin),又称薯蓣皂素。研究表明,薯蓣皂苷具有溶血、降血脂、抗菌、消炎、脱敏、修复病变组织、刺激肝素细胞生长及促进胆汁分泌等作用[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薯蓣皂苷作为甾体激素药物和甾体避孕药的主要中间体的研究较多,但对其抗肿瘤的效果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湖南省黄姜主要产区永州出产的黄姜暂无系统研究。本文以永州的黄姜为原材料,以其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肿瘤的实验。......
2011 Vol. 6 (3): 233-234 [摘要] ( 678 ) [HTML 1KB] [PDF 0KB] ( 200 )
 讲座
15 韩世炜 彭茂祥 冀小强
我国生物专利申请中的问题分析和应对研究
编者按 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在促进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医药企业实现由仿制向自主创新的模式转变将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保护科研成果,申请专利是最佳选择。为了帮助广大医药工作者了解医药及生物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细则,提高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了解专利局的审查实践,更好地做好专利申请工作,我刊特邀了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及相关专家撰写了系列讲座,希望能够对医药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社会专利意识的逐步提高,我国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在不断提高,生物领域亦是如此。相对其他领域,生物领域的专利申请有其特点:技术方案一般较为复杂,而且专利法中有一些条款是专门针对生物领域制订的。因此,在生物领域的专利申请中,不但会遇到其他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也会有很多生物领域的特殊问题。本文分析讨论了生物专利申请中经常出现的具有领域特殊性的典型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2011 Vol. 6 (3): 235-237 [摘要] ( 782 ) [HTML 1KB] [PDF 0KB] ( 193 )
编辑部公告
·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2023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年会征稿通知
·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