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07年 2卷 3期     刊出日期:2007-06-10

述评
论著
综述
讲座
讨论与争鸣
伦理与道德
成才之路
环球动态
要闻回顾
   
 述评
161 赵铠
扩大免疫规划范围,促进疫苗产业发展
在今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是政府关心民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之一。就实施扩大免疫规划而言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me on Immunization,EPI),是1974年第27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要求各成员国采取疫苗免疫接种与流行病学监测以预防、控制一些儿童传染病。我国于1978年开始实施EPI,当时称作计划免疫。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有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疫苗,预防控制结核、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等传染病,通称"4苗6病"。于2002年又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扩大为"5苗7病"。通过免疫规划的实施,疫苗所针对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乃至被消除。例如至1995年我国已成为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的国家;麻疹发病率由 1978 年的 250/10万已降至10/10 万以下,并计划在2012 年消除麻疹,即将麻疹发病率降至1/100万以下;目前白喉病例已呈散发,百日咳的发病率降至0.5/10万以下;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低了90%以上。疫苗的防病效果是显著的。......
2007 Vol. 2 (3): 161-161 [摘要] ( 1596 ) [HTML 0KB] [PDF 0KB] ( 518 )
162 张文健 杨治华 娄晋宁
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现状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组织血管结构基础上形成新血管结构的过程。1971年Folkman[1]提出了肿瘤血管依赖性生长的概念,并把肿瘤生长分为非血管期和血管期两个生长阶段。固体肿瘤在血管生成前,肿瘤体积一般不超过3 mm3。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肿瘤组织出现缺氧、代谢产物堆积、pH值改变等,这些因素刺激肿瘤细胞、周围间质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各种促血管生长刺激因子,通过诱导血管基底膜降解和内皮细胞增殖,启动新生血管的生成。 肿瘤一旦血管化, 不仅生长速度加快,而且容易发生转移,说明血管生成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过去30多年中,人们致力于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的研究,并试图通过抑制和破坏肿瘤血管生成来建立一种治疗肿瘤的新方法。......
2007 Vol. 2 (3): 162-165 [摘要] ( 1740 ) [HTML 0KB] [PDF 0KB] ( 501 )
 成才之路
166 王玲
脚踏实地 努力进取——记药理学专家王晓良教授

王晓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4 年获国家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 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4 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理事,《药学学报》主编,《中国药学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国际药理学杂志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顾问编委。从普通的内科医师到我国药学领域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王晓良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断地为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立志求学 报效祖国

在应该接受义务普及教育的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又"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锻炼"了 2 年,1975年底,20岁的王晓良回到北京进入首都钢铁公司卫生学校学习。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汲取医学知识,广读各种参考书籍,除了钻研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苦读 3 年后,他成为北京市工人疗养院的一名内科住院医师。在医疗工作中,他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在工作之余找来当时有限的专业书籍,进行自学,并结合工作解决了一些临床的实际问题。凭着对知识的渴望,1980 年王晓良报考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专业研究生,并幸运地成为我国药物代谢研究的开拓者、著名药理学专家宋振玉教授的学生。他深知药理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打开,机会难得,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宋振玉教授的指导下,他仅用 2 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课程和研究内容,用不同的方法,阐明了联苯双酯(一种抗肝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转化规律,并分离鉴定出了它的代谢产物。1982 年提前研究生毕业,并留在宋振玉教授身边工作。......

2007 Vol. 2 (3): 166-167 [摘要] ( 1879 ) [HTML 0KB] [PDF 0KB] ( 464 )
 论著
168 田素娟 徐海燕 刘昊旻 郑蓬举 杨书豪 黄树林
快速检测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ELISA 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人血清中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的 ELISA 方法。

方法 利用抗 f-PSA 的单克隆抗体(单抗)杂交瘤细胞株,一株单抗 2D1 用于固相包被,另一株单抗2E4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采用二步法,建立定量测定人血清 f-PSA 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该法的敏感度、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应用该法与瑞典 CanAg 公司的f-PSA ELISA 试剂盒同时检测了 18 例前列腺癌和 25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标本的 f-PSA 含量,进行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以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 f-PSA,在 f-PSA 0 ~ 20 μg/L 范围内线性良好;敏感度为 0.025 μg/L;批内变异系数为 4.5% ~ 6.2%,批间变异系数为 3.9% ~ 7.2%;回收率为 94.3% ~ 111.1%;与 α1 抗糜蛋白酶结合的结合型PSA 交叉率为 0.7 %;检测 43 份临床标本 f-PSA 含量的结果与瑞典 CanAg 公司 f-PSA 试剂盒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 0.995。

结论 所建立的双抗体夹心 ELISA 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实用的 f-PSA 快速检测方法,有助于在 PSA 低水平升高的重叠范围内(4 ~ 10 μg/L)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2007 Vol. 2 (3): 168-171 [摘要] ( 2057 ) [HTML 0KB] [PDF 0KB] ( 535 )
172 孙太欣 彭国光
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比较

目的 对 3 种常用的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进行比较,优选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

方法 收集新诊断尚未经药物治疗的 16 例帕金森病患者和 7 例头痛患者的脑脊液,分别以 3 种不同的方法提取脑脊液中的蛋白质。①透析法:用 PluseOne 微透析试剂盒处理脑脊液样品。②丙酮沉淀法:以冷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丙酮的终浓度为 80%。③三氯醋酸(TCA)/丙酮沉淀法:以 4 倍体积的 10% TCA/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TCA 的终浓度为 8%,丙酮的终浓度为 80%。取沉淀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用银染法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染色,比较经 3 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脑脊液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结果 经透析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的蛋白点较清晰、较圆,条纹较少,但所见几乎都是高丰度蛋白,低丰度蛋白很难显现;经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竖条纹均较多,大部分蛋白堆积在凝胶的上部,下面的点也显示不清晰,蛋白点出现横向漂移;经 TCA/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条纹相对较少,低丰度蛋白能较清晰显现,样品中所含高丰度蛋白明显少于以上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

结论 以 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时聚焦效果较好,而且同时去除了大部分白蛋白,使低丰度蛋白能很好地显现出来,优于丙酮沉淀法和透析法。

2007 Vol. 2 (3): 172-176 [摘要] ( 2911 ) [HTML 0KB] [PDF 0KB] ( 535 )
177 郭雅 林成新 刘敬臣 何文政 王喜军 李英英 黎乐群
猪低中心静脉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猪低中心静脉压(CVP)模型,研究低 CVP 技术对猪肝脏手术期间肝静脉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研究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取健康巴马小型猪 16 只,全麻后气管内插管,左侧股动脉切开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切开,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量和 CVP 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开腹分离肝左静脉置管,观察肝静脉压和单位时间内肝静脉出血量。采用经微量输液泵输注不同剂量硝酸甘油结合调节输液速度的方法将CVP 调控在低(< 5 cm H2O )、正常(5 ~ 10 cm H2O)两个不同水平,观察不同水平 CVP 对肝静脉压、肝静脉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结果 动物成模率为 100%。CVP 处于 < 5 (4.26 ± 1.01)、5 ~ 10(8.32 ± 1.86)cm H2O 水平时,肝静脉压(cm H2O)分别为 4.40 ± 1.05、8.59 ± 1.92,左肝静脉出血量(ml·min-1)分别为40.4 ± 5.7、52.9 ± 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VP从 5 ~ 10 cm H2O 降至 < 5 cm H2O 时,肺动脉压(mm Hg)由 20.86 ± 5.02 降至 16.50 ± 3.20 (P < 0.01),肺动脉楔压(mm Hg)由 9.93 ± 2.76 降至 7.14 ± 1.61(P < 0.01),心排出量、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

结论 成功建立了猪低中心静脉压动物模型,证实在肝脏手术中采用低 CVP 技术有助于减少肝静脉出血量,而对模型动物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2007 Vol. 2 (3): 177-179 [摘要] ( 2473 ) [HTML 0KB] [PDF 0KB] ( 744 )
180 张金铃 何俊娜 罗明富 李翠红 郭莹
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分化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 无菌取成年Wistar大鼠的腹股沟纯脂肪颗粒,采用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以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原代培养细胞的鉴定。

结果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显示,脂肪细胞贴壁后初为类圆形,3 d 后渐成梭形;7~8 d 细胞增殖明显,形状由多角梭形变为椭圆形,并开始积聚脂肪颗粒;10 d 后细胞呈椭圆形、圆形,胞内积聚大量脂肪颗粒。培养 10 d 的细胞经油红 O 染色后于普通光镜下观察,见细胞内出现红染颗粒,可以鉴定细胞分化为前脂肪细胞。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脂肪内分泌学研究提供了制备适用细胞模型的手段。

2007 Vol. 2 (3): 180-182 [摘要] ( 2084 ) [HTML 0KB] [PDF 0KB] ( 565 )
183 齐小强 姜蓉 李元
胰高血糖素衍生物在大肠杆菌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途径获得胰高血糖素衍生物。

方法 根据胰高血糖素基因及凝血酶酶切位点序列,分段合成引物行 PCR 扩增,以 PCR 扩增得到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基因序列和 pET-30a 质粒转化 E.coli DH5α,获得重组质粒 pET-G。将重组质粒 pET-G 转化至 E.coli BL21(DE3),重组菌株命名为 E.coli BL21[pET-G]。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Tricine- 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和蛋白质印迹分析。对表达产物行Ni2+-NTA亲和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后,行 SDS-Tricine-PAGE分析和飞行质谱分析,并以 ELISA 方法检测其免疫活性。

结果 PCR 扩增获得的条带与预期的DNA表达片段大小一致,重组质粒 pET-G 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SDS- Tricine-PAGE 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 E.coli BL21(DE3)的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经亲和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和 HPLC 纯化后得到了完整的重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SDS-Tricine-PAGE 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3500,飞行质谱分析相对分子质量为 3531,二者基本一致。ELISA 检测表明重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具有胰高血糖素免疫活性。

结论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为通过体外酰胺化途径研制酰胺化胰高血糖素奠定了基础。

2007 Vol. 2 (3): 183-188 [摘要] ( 1868 ) [HTML 0KB] [PDF 0KB] ( 586 )
189 刘红军 吴祖泽 毕建进 李庆芳 王立生
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移预防术后肠黏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质粒DNA在大鼠术后肠黏连模型中的表达效率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移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 以 pcDNA3-HGF 转染 CHO 细胞 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用 ELISA 测定培养上清中 HGF 的浓度;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作划痕试验,观察表达 HGF 的培养上清对间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无菌干纱布擦伤盲肠的方法建立 Wistar 大鼠术后肠黏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10 只。其中 4 组分别于创面涂布 pcDNA3-HGF 10、50、100 和 200 g,1 组于创面涂布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 pcDNA3-GFP 200 g 作为对照。术后第2、14 天分别解剖 pcDNA3-GFP 200 g 组大鼠各 2 只取腹膜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GFP 的表达;术后第14天解剖各组动物,观察肠黏连的发生情况。

结果 pcDNA3-HGF 质粒转染CHO细胞后 24 h 培养上清的 HGF 浓度达 40 ng/ml,该上清能够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迁移。pcDNA3-GFP 200 g 组大鼠术后第 2 天腹膜组织中观察到 GFP 的表达,并持续到术后第 14 天。术后第14 天各组大鼠中均有发生不同程度肠黏连者,pcDNA3-HGF 10、50、100 和 200 g 组和 pcDNA3-GFP 200 g 组大鼠肠黏连发生率分别为 9/10、7/10、6/10、4/10和 9/10,其中重度(3 ~ 4度)肠黏连发生率分别为5/10、5/10、2/10、3/10、7/10,pcDNA3-HGF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效果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结论 质粒DNA能有效转染损伤腹膜并介导外源基因表达;质粒载体介导 HGF 基因转移是预防术后肠黏连的有效手段。

2007 Vol. 2 (3): 189-193 [摘要] ( 1686 ) [HTML 0KB] [PDF 0KB] ( 513 )
194 刘晓岚 宋志军 吴红 刘海静 王立赞 陈一强 孔晋亮 王恒壮 陈海荣
lasI rhlI 基因缺陷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群体感应系统完整的PAO1 野生型菌株与群体感应系统缺陷(lasI rhlI 基因缺陷)型菌株的体外培养,分别于培养第 3、7 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类型 PAO1 的生物膜形成情况。

结果 培养第 3 天 PAO1 野生型菌株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成熟生物膜结构,而 lasI rhlI 基因缺陷型菌株仅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培养第 7 天 PAO1 野生型菌株的生物膜增厚,lasI rhlI 基因缺陷型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呈薄膜状,显著薄于野生型菌株。

结论 lasI rhlI 基因缺陷明显影响 PA 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群体感应系统在 PA 生物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 Vol. 2 (3): 194-196 [摘要] ( 2088 ) [HTML 0KB] [PDF 0KB] ( 563 )
197 苏秀兰 欧阳晓晖 闫美容 刘桂荣
p7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 p73 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为 60 例术前未经放疗、化疗的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及其中 23 例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60例患者中高分化腺癌 21 例,中分化 22 例,低分化 17 例;侵及浆膜者 36 例;有淋巴结转移者 21 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p73 mRNA 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p73蛋白的表达,利用 Smartscape 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平均灰度值表示,平均灰度值低示表达量高。

结果 p73 mRNA及p73蛋白平均灰度值在大肠癌组织分别为0.549 ± 0.080 及 0.481 ± 0.091,在癌旁组织中分别为 0.703 ± 0.081 和 0.701 ±0.068,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 < 0.05)。将患者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侵及浆膜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p73 mRNA及p73 蛋白平均灰度值在低中分化组分别为 0.463 ± 0.082和0.472 ± 0.099,高分化组分别为 0.549 ± 0.088 及0.535 ± 0.0584;在侵及浆膜组分别为 0.517 ± 0.106 和0.528 ± 0.100,未侵及浆膜组分别为 0.602 ± 0.079 和0.560 ± 0.058;在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 0.513 ± 0.083 及 0.462 ± 0.105,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607 ± 0.083 及 0.595 ± 0.080。各组间 p73 mRNA及 p73 蛋白平均灰度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73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进展和预后的指标。

2007 Vol. 2 (3): 197-200 [摘要] ( 1806 ) [HTML 0KB] [PDF 0KB] ( 523 )
201 冯永红 李莲
丁硫氨酸硫酸亚胺早期处理抑制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分化


目的 研究细胞氧化-还原态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细胞氧化-还原态的调控应用特异性谷胱甘肽(GSH)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硫酸亚胺(BSO)。自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 IL-4的RPMI 1640 培养液中诱导分化 DC。将单核细胞分为 BSO 早期(培养第 1 天)用药组、BSO 晚期(培养第 5 天)用药组和不予 BSO 处理的对照组。BSO 用药剂量为终浓度 1 mmol/L,换液时补加相应剂量的 BSO。培养第 5 天,分别给予加入脂多糖(LPS)100 ng/ml(LPS刺激组)或重组人干扰素 (rhIFN- )20 U/ml(IFN- 刺激组)或不予刺激(无刺激组)的处理;培养第 7 天收集各组悬浮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和功能检测,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BSO 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贴壁细胞。表型分析采用特异性荧光标记单抗及流式细胞仪。功能检测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试验,将经丝裂霉素C 处理的 DC(刺激细胞)与异基因非贴壁 PBMC(反应细胞)混合(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分别为 1:25、1:50、1:100)培养 5 d 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培养第 7 天,镜下观察显示 BSO早期用药组贴壁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BSO 早期用药组 CD86 和CD1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CD86 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311.3 ± 97.3、552.0 ± 97.9(P = 0.01),CD1a 分别为52.2 ± 22.2、121.2 ± 4.2(P = 0.03);BSO早期用药组及对照组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cpm)在刺激细胞:反应细胞=1:25时分别为 1587 ± 1458 和9336 ± 1333(P=0.015);加入rhIFN- 20 U/ml 刺激后二组 CD86 MFI 分别为 495.9 ± 143.9 和 800.4 ± 27.7(P = 0.06),而加入 LPS 100 ng/ml 刺激后二组CD86 MFI 分别为 1736.7 ± 375.7 和 1960.8 ± 494.5(P > 0.05)。表明单核细胞分化早期加入 BSO 对 DC 的分化和功能有抑制作用,并对 IFN- 诱导DC成熟有抑制作用。BSO 晚期用药组 DC 抗原提呈功能分子的表达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 LPS 或 rhIFN- 刺激的 DC成熟也无明显影响。

结论 BSO 早期持续处理能抑制单核细胞向 DC 细胞的分化,细胞内氧化-还原态水平可能是影响 DC 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

2007 Vol. 2 (3): 201-206 [摘要] ( 1896 ) [HTML 0KB] [PDF 0KB] ( 524 )
 综述
207 李先平 李晶 王皓 郭亚军
银屑病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当前医学界一致认为,银屑病是一种 T 细胞引发并维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健康细胞受到攻击,造成临床上典型的皮肤鳞屑性炎症病变[1]。这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T细胞浸润、真皮血管的改变、表皮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和异常分化 。其中参与银屑病发病的 T 细胞大致经历3个阶段的变化:T细胞(CD45RO+)的初始活化;T 细胞迁移至病变皮肤;活化T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发挥促增殖功能。真皮内的 CD4+ T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是银屑病发病的中心环节,角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只是继发于细胞免疫机制异常的一种改变[2]。随着对银屑病发病机制及免疫学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陆续开发出多种生物制剂。这些生物制剂与传统的化学制药制造出来的具有严格化学分子式的小分子药品完全不同,它们都是蛋白质大分子,可以特异性作用于T细胞活化过程中不同的信号转导分子及途径,从而阻断疾病进程。此类生物制剂均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获得,按性质大致可以划分为重组单克隆抗体(单抗)、重组抗体融合蛋白、重组细胞因子或生长因子等 3 大类;根据作用于 T 细胞活化靶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针对原发性刺激、阻断共刺激分子作用、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有炎症介导活性细胞因子和平衡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等 5 大类[3-4]。生物制剂的出现,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正逐步改变着皮肤科医师治疗银屑病的传统模式。本文就近几年来银屑病生物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07 Vol. 2 (3): 207-211 [摘要] ( 2160 ) [HTML 0KB] [PDF 0KB] ( 517 )
212 刘媛 张烜
肿瘤坏死因子 α抑制剂对妊娠的影响

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是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和维持关节慢性滑膜炎症反应的最重要的致炎性细胞因子之一,它在 T 细胞依赖的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致炎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TNF-α抑制剂(TNFAI)可改善 RA 患者关节功能,减少 RA临床活动性,并延缓关节损坏的进展[1]。各种 TNFAI 也逐渐用于治疗其他风湿性疾病,如银屑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某些 TNFAI 被证明对难治性 IBD 有效。目前经美国 FDA 批准上市的 TNFAI 类药物共有 3 种,它们是依那西普(Etanercept,商品名Enbrel),英利西单抗(Infliximab,商品名 Remicade)和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商品名Humira)。依那西普是 II 型TNF受体(TNFR-II)与 IgG1-Fc 的融合蛋白,用药方式为皮下注射。英利西单抗是由人 IgG1-Fc 和鼠 Ig 可变区组成的嵌合体 TNF-α 单抗,阿达木单抗是人源 IgG1 型 TNF-α 单抗,这2 种药物均经静脉注射给药[1]。TNFAI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反应、感染、肿瘤、淋巴增殖性疾病、神经脱髓鞘病变以及狼疮样综合征[1]。由于风湿性疾病多累及生育年龄女性,同时以 TNFAI 为代表的生物制剂应用越来越广泛,TNFAI 对妊娠是否有影响日益受到临床关注。我们复习了2007 年 2 月1日以前 PubMed 中关于上述 3 种 TNFAI对妊娠影响的临床观察文献,现综述如下。......
2007 Vol. 2 (3): 212-214 [摘要] ( 1638 ) [HTML 0KB] [PDF 0KB] ( 514 )
215 张帆 吴凤麟 邵红伟 黄树林
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体信号转导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T 细胞抗原受体(TCR)是由 TCRαβ 或 TCRγδ 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它与 CD3 分子组成跨膜蛋白复合体结构。抗原在诱导幼稚 T 细胞或记忆性T细胞进行增殖进而分化成效应细胞时,需要有两个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来自TCR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信号来自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因子与 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相互作用。TCR 通过胞外部分可变区(V 区)的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胞内部分在CD3、CD4/CD8 和 CD28 等分子的辅助下,将胞外刺激信号经磷脂酶 C(PLC)-γ活化途径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es,MAPK)活化途径传递至胞内,使转录因子活化,这一过程称为 T 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而这一过程可使 T细胞活化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TCR/CD3 复合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T细胞活化并发生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重要途径,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其信号转导异常有关,因此更深入地了解 T 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 TCR 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并简要介绍了其异常与几种重要疾病的关系。......
2007 Vol. 2 (3): 215-217 [摘要] ( 1707 ) [HTML 0KB] [PDF 0KB] ( 460 )
218 覃尚忠
Bcl-2家族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应用
细胞死亡一般有两种方式:细胞坏死(necrosis)和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坏死使细胞膜破裂,引起细胞内物质释放,进而影响其他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而细胞凋亡只是个别细胞的行为,发生于局部,不会影响其他细胞,也不引起炎症反应,对维持细胞正常发育和体内环境的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细胞凋亡已成为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开发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Bcl-2 家族蛋白质是线粒体凋亡途径的主要调控因子,是开发治疗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细胞凋亡相关药物的一类重要靶标[1]。自2000年以来,通过虚拟筛选、体外竞争性分子结合试验等手段发现了一批具有开发前景的先导化合物,有些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Bcl-2 家族蛋白质对细胞凋亡的调控需要通过该家族中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该家族蛋白质与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这些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针对该家族蛋白进行药物开发的基础。......
2007 Vol. 2 (3): 218-221 [摘要] ( 1924 ) [HTML 0KB] [PDF 0KB] ( 471 )
222 吴超 韩明哲
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继发纯红细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愈多种恶性肿瘤、先天遗传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ABO血型和HLA抗原在遗传上是独立的,20%~40% 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供受者之间存在ABO血型不合[1-4]。ABO血型不合分为主要不合(受者血浆含有抗供者红细胞的凝集素)、次要不合(供者血浆含有抗受者红细胞的凝集素)及主次均不合。供受者ABO血型不合不影响粒系、巨核系的植活,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及长期生存率等也没有影响,但是可以造成红系造血延迟,重者可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主要表现为粒细胞(≥ 0.5×109/L)和血小板(≥ 20×109/L)植活后,网织红细胞比例低于1%,同时骨髓增生良好而红系前体细胞缺如[1, 3, 5]。国外学者[3, 6]报道ABO血型主要不合allo-HSCT 患者 PRCA 的发生率为15%~20%,黄晓军等[2]报道的发生率为12%。目前无关供者allo-HSCT的开展使供受者ABO血型不合比例增加,加之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的广泛应用,将使其发生率有所增高。相关问题如新型GVHD预防药物的应用是否对 PRCA发生产生影响,PRCA 治疗时机及最佳治疗方案等等,目前尚不明确,因此,ABO 血型不合问题在移植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07 Vol. 2 (3): 222-225 [摘要] ( 1657 ) [HTML 0KB] [PDF 0KB] ( 555 )
 讨论与争鸣
226 朱建平 徐鸣 汝美华
CIK 细胞临床应用中的制度建设探讨

编者按

本刊在今年第2期的"讨论与争鸣"栏目中刊登了无锡旺庄医院制订的"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旨在吸引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讨论,促进 CIK 细胞治疗技术统一操作规程规范的建立。作为"CIK 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的配套文件,无锡旺庄医院还制订了 CIK 细胞临床应用的相关工作制度,现予以介绍。欢迎全国各有关单位和专业人员踊跃参与讨论,为 CIK 细胞技术操作统一规范的制订建言献策,使这项新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健康有序地发展,更有效地造福于肿瘤患者。.......

2007 Vol. 2 (3): 226-227 [摘要] ( 1795 ) [HTML 0KB] [PDF 0KB] ( 507 )
 伦理与道德
228 张新庆
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的伦理和管理问题
2006 年 10 月到 2007 年 2 月,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主持的关于涉及到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再次同意"问题和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伦理与管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在中国、埃及、印度和日本同时展开。本次问卷由NIH 的 Reidar Lie 教授和被调查国家的课题组成员共同设计。笔者参加了该课题组的工作,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医疗科研机构中开展了一项针对科学家、科研管理者的书面问卷调查。关于我国科学家对人体生物样本研究中"再次同意"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调查结果已发表[1],本文将介绍我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群体对人体生物样本跨境转移中伦理和管理问题的认知和态度,为我国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政策法规的酝酿和制定提供决策信息。......
2007 Vol. 2 (3): 228-230 [摘要] ( 1568 ) [HTML 0KB] [PDF 0KB] ( 469 )
 讲座
231 胡良平
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III)

编者按

生物医学期刊是宣传和反映生物医学科研与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体,是培养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摇篮,也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象征。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期刊存在的重要保证,而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质量的高低。本刊在2007年中,拟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良平教授,以"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为题,撰写6篇文章,每期发表1篇,较系统地介绍在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中,如何正确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论文中统计学应用正确,并不能说明科研课题做得一定正确。广大作者和读者更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之前的科研设计的质量。事实上,由一个错误的科研设计产生出来的实验结果,即使其论文写得再漂亮,统计分析方法用得再正确,对于一个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是有害无益的。......

2007 Vol. 2 (3): 231-233 [摘要] ( 1487 ) [HTML 0KB] [PDF 0KB] ( 582 )
 海外见闻
234 曹奕
德国生物技术发展掠影
笔者长期生活在德国,并在德国联邦投资促进署工作,为此有机会与该署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家一起共事,对德国生物技术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列为前沿技术之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将笔者在德国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介绍给国内的朋友们,若有所借鉴,则幸甚。 德国的生物技术行业在欧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据2006 年底德国生物技术网站(www.biotechnologie.de)的统计数据显示,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数量是欧洲之冠,拥有近500 家公司,其中20余家已经上市。有半数以上的公司是在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倡导生物技术区域竞争(1995年)后的 1997 到2001年成立的,1995年前成立的公司约占1/5。在这些公司中,职员少于 50 人的小型公司约占 88%,职员超过 100 人的公司占 4.5%,而职员超过 249人的公司只占 1%。据 2006 年的统计,在这一领域内的从业人员达 2.4 万人。......
2007 Vol. 2 (3): 234-235 [摘要] ( 1578 ) [HTML 0KB] [PDF 0KB] ( 545 )
 要闻回顾
236 张树庸 赵贵英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2006

进入 21 世纪,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迅速,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文仅就 2006 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简况以信息传递形式加以总结。

1. 国外研究进展 1.1 从化石中提取 DNA 欧洲和美国科学家从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 DNA样本进行测序,找到了现代人和原始人的 DNA 排序变化。他们又对生活在 2.7 万年前一只猛犸象的化石进行DNA研究,从中得到了宝贵的遗传信息。这为研究人类进化史和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1.2  黄斑变性患者的希望研究"老年性黄斑变性"这种眼部疾病的专家们发现,一种名为 Ranibimuzab 的药能显著改善某些患者的视力。科学家还找出了使得人们易患该病的基因。这将为此类患者带来福音。......

2007 Vol. 2 (3): 236-238 [摘要] ( 1182 ) [HTML 0KB] [PDF 0KB] ( 575 )
 环球动态
237 王菁
新型疗法可以阻断小鼠模型中乳腺癌的转移
2007 年 4 月 12 日出版的 Nature刊登了纽约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中心 Joan Massagué 研究组关于乳腺癌转移的最新研究进展。文章称,在小鼠动物模型中已经证实,通过一种简单的药物鸡尾酒疗法可以阻止乳腺癌的转移。新方案使用针对特定基因靶点的药物,可以有效阻止特定类型乳腺癌的转移。由于这一疗法涉及的部分药物已应用于临床,研究者期望新的治疗方案可以很快得到广泛推广。

治疗靶点所选取的 4 种基因为 EREG、基质金属蛋白酶 1(MMP-1)、MMP-2 和环氧化酶 2(COX2),这些基因筛选自 2005 年 Massagué 研究组鉴定的一组与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肺相关的基因。研究组称这 4 种基因对于肿瘤原发灶的侵袭性生长和肿瘤转移灶的形成均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帮助肿瘤形成丰富的滋养血管网,为肿瘤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协助肿瘤细胞通过滋养血管的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肺,并穿过肺部的毛细血管壁在肺脏定植、生长。研究者在先期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在乳腺癌细胞中灭活上述 4 种基因所产生的效果。通过抑制这 4 种基因,可以完全抑制肿瘤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并且几乎完全阻断肿瘤的肺转移。同时阻断4种基因的效果要远胜于单独阻断 1 种基因。此项研究表明,联合使用 2 种已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塞来考昔(celecoxib),以及一种被称为 GM6001(非特异性 MMP 抑制剂)的正在临床试验中的药物,可显著抑制上述基因活性,治疗效果极为显著。此外,西妥昔单抗和塞来考昔单药也可以抑制肿瘤的转移。Massagué 希望应用这种新的方法治疗乳腺癌能比现行治疗方案更为有效。研究的下一步将征集患有依赖上述 4 种基因乳腺癌的女性受试者,以检测上述药物联合疗法是否可以防止乳腺癌肺转移。目前研究者正在与临床医生沟通,以尽快启动这一临床试验。
2007 Vol. 2 (3): 165 [摘要] ( 1575 ) [HTML 0KB] [PDF 0KB] ( 257 )
238 王菁 玲儿
一种高效生产流感疫苗的新方法

由于在流感疫苗制造过程中,流感病毒需要在鸡蛋中生长,因此一旦出现流感大规模流行,鸡蛋供应量的不足以及烦琐的制造工艺将极大地限制疫苗的产量。目前科学家正在寻找新的疫苗制造方式。2007 年 4 月 12 日发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流感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不使用鸡蛋,而通过使用昆虫卵实现。新的方法将病毒疫苗的生产带出了传统模式。与以往在鸡蛋中生产病毒,随后将已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的方式不同,这一新的策略仅仅使用病毒的一种蛋白,而非整个病毒。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蛋白科学公司(Protein Sciences Corporation)的一个生物技术小组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修饰,使其可以感染毛虫卵,并产生红细胞凝集素,一种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病毒包被蛋白。与使用鸡蛋相比,这一方法的工作量大幅下降;此外由于疫苗生产工序的简化,该公司计划在每支疫苗中使用 3 倍于现行流感疫苗含量的红细胞凝集素(135 μg),以期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为了确定这一方式是否有效,纽约 John Treanor大学的Rochester 医学中心招募了460名健康受试者。研究者发现 135 μg 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并且副作用微乎其微。初步证据显示,135 μg 的流感疫苗可以抵御病毒的入侵,接受疫苗注射的受试者在注射后当年的冬季无一人出现流感病毒感染,而低剂量疫苗组和对照组则分别有 2 人和 7 人发生流感病毒感染。他们计划在今年进行一项涉及 4000 名受试者的大规模疗效观察研究。
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使得各种流感病毒的疫苗制备变得极为简单。一旦出现大规模疾病流行,全球的疫苗制造商可以在数月内生产出数十亿支的疫苗,用以挽救上百万患者的生命。这样的生产速度足以缓解发展中国家对于疫苗生产速度的担忧。

2007 Vol. 2 (3): 176 [摘要] ( 1544 ) [HTML 0KB] [PDF 0KB] ( 306 )
239 常君 玲儿
恒河猴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
美国 Baylor 医学院 George Weinstock博士领导的恒河猴基因组成功破译出了猕猴的基因组,这是继人类和黑猩猩之后,科学家破译出的第 3 种灵长类动物基因组。今年 4 月13日出版的 Science 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最新成果。研究结果证实,虽然早在约 2.5 亿万年前,恒河猴从向人类进化的灵长类动物中分离出来,但人类和恒河猴基因组仍有93%的同源性。此项研究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探索人类与恒河猴相似性及差异性背后的遗传学基础。通过比较人类和恒河猴基因组的异同可以获得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从医学研究的角度,由于恒河猴常用于实验性药物及治疗方案的研究,明确恒河猴与人类基因水平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预计一种药物在人体上产生的效果是否有别于动物实验的结果。研究者还指出,尤其在免疫系统方面,人类和恒河猴的众多基因类型存在显著差别。通过研究这些差别,如何使用恒河猴动物模型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替代品将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高灵长类动物实验结果对人体试验的参考价值。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和人类基因组相比,对于糖类消化极其重要的一种基因在恒河猴基因组中被大量扩增。研究者猜测这一基因水平的适应使得恒河猴可以摄入含有大量水果及糖分的饮食。 恒河猴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还为其他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基因组比较提供了一个新的参考依据。早在 2005 年,科学家完成了一种更为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猩猩的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猩猩的基因组与人类基因组有 98% 的同源性。如果科学家发现人类和猩猩的某种基因存在不同,可以通过与恒河猴基因组比较以判断谁携带了更古老的基因。通过进行类似的比较,科学家希望能够确定基因组中参与人类进化的特定区域。在未来的几年内,随着更多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使得这一方法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07 Vol. 2 (3): 227 [摘要] ( 1517 ) [HTML 0KB] [PDF 0KB] ( 258 )
编辑部公告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