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07年 2卷 6期     刊出日期:2007-12-10

述评
论著
综述
技术与方法
讲座
讨论与争鸣
协会之窗
环球动态
书讯
   
 述评
401 蔡寒青 娄晋宁
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进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人类健康第三大杀手。目前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 2 亿,并且以每年 200 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国糖尿病的患者总数已超过 6000 万,仅次于印度列世界第 2 位。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产生障碍或胰岛素不能发挥生理作用而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管病变,可发生肢体坏死、失明和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采用胰岛素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糖代谢紊乱,然而并不能有效地防止或逆转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及其并发症。因此,寻找新的糖尿病治疗手段一直是医学研究的前沿课题。......
2007 Vol. 2 (6): 401-404 [摘要] ( 1896 ) [HTML 0KB] [PDF 0KB] ( 225 )
 论著
405 潘孝本 季颖 朱凌 王茜 管文莉 韩进超 魏来
磷酸脂酶抑制剂冈田酸对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目的 初步鉴定可能与 HBV 核心蛋白去磷酸化有关的磷酸酯酶。

方法
以磷酸酯酶 2A 抑制剂冈田酸(OA)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肝癌 HepG2.2.15 细胞。将细胞分为 4 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0(对照组)、10、20、30 ng/ml 的 OA(OA 10 ng 组、OA 20 ng 组、OA 30 ng 组),每组各设 5 孔。在培养 0、2、4、6 d 时分别收集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检测 HBsAg 浓度,荧光实时定量 PCR 方法检测 HBV DNA 拷贝数。取培养 2 d 时的各组细胞,采用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 HBcAg 异质性,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方法检测 HBcAg 亚细胞定位。

结果
OA 10ng 组、OA 20 ng 组各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HBsAg 浓度、HBV DNA 拷贝数分别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培养 2 d 时 HBcAg 电泳条带、亚细胞定位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异常。OA 30 ng 组在培养 2、4、6 d 时细胞培养上清液 HBsAg 浓度(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分别为 385.9 ± 43.1 vs. 510.2 ± 63.3、346.5 ± 39.6 vs. 484.6 ± 59.4、295.1 ± 32.8 vs. 467.2 ± 52.9,P 值分别为 0.028、0.022、0.016);在培养 2 d 时细胞培养上清液 HBV DNA 拷贝数(ml-1)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6.71 ± 6.07 vs. 6.34 ± 5.72,P = 0.022),而在培养 4、6 d 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应各时间点(分别为 5.80 ± 5.19 vs. 6.29 ± 5.68、4.75 ± 4.15 vs. 6.25 ± 5.58,P 值分别为 0.008 和 0.005);在培养 2 d 时 HBcAg 电泳条带明显增宽,约 20% 的 HepG2.2.15 细胞的细胞核内 HBcAg 红色荧光信号明显增强。

结论
短时间、高浓度的 OA 处理可提高 HBV DNA 的复制水平和核心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提示磷酸酯酶 2A 可能参与了 HBV 核心蛋白的去磷酸化过程。
2007 Vol. 2 (6): 405-410 [摘要] ( 2269 ) [HTML 0KB] [PDF 0KB] ( 532 )
411 赵金超 顾春虎 王云雅 魏旭峰 董小超 刘金成 王云 易定华
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作用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方法 取 SD 大鼠梗死区心肌组织及其周围区域正常心肌组织分别制备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和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用 Balb/c 小鼠骨髓细胞进行 MSC 培养,取生长较好的第 2 代 MSC 制备 MSC 贴片,分别用 DMEM 培养基(空白对照组)、加入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的 DMEM 培养基(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组)和加入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的 DMEM 培养基(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组)培养。取各组培养 14 d 的 MSC,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 α-肌动蛋白(actin)、心肌特异性转录因子 4(GATA-4)、心肌特异性肌球蛋白重链(MHC)、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 T(cTnT)、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 I(cTnI)、心肌增强因子 2(MEF-2)、连接蛋白(Cx)43 和 Cx45 的表达情况。

结果
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空白对照组细胞器结构正常;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组细胞内未见明显的肌丝样结构;而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组部分细胞内可见细小的肌丝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析显示,空白对照组 MSC 不表达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正常心肌组织裂解液组 MSC 仅表达 α-actin;而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组 MSC 表达 α-actin、GATA-4、MHC、cTnT、cTnI 和 MEF-2 等心肌特异性标志蛋白,但不表达 Cx43 和 Cx45。

结论
梗死心肌组织裂解液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2007 Vol. 2 (6): 411-415 [摘要] ( 2029 ) [HTML 0KB] [PDF 0KB] ( 528 )
416 吕丽珊 王金全 邵红伟 黄树林
TCRVβ7.1基因修饰的T细胞对肝癌细胞体外杀伤及体内靶向识别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 TCRVβ7.1 基因修饰的 T 细胞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及其在体内靶向识别肝癌细胞的作用。

方法
①体外实验:以特异性识别肝癌细胞的 TCRVβ7.1 基因转染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转染前和转染后 24、48 h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基因的表达。将人肝癌 BEL-7402 细胞分为 4 组,其中 3 组分别与未经修饰的 PBMC(PBMC 组)、转染 pcDNA3.1 空质粒的 PBMC(空质粒组)、转染 TCRVβ7.1 基因的 PBMC(基因修饰组)共培养,1组作为阴性对照组。共培养前和共培养 24、48 h,以噻唑蓝(MTT)法检测 PBMC 对人肝癌 BEL-7402 细胞的杀伤活性。②体内实验: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建立荷肝癌动物模型,于肿瘤周围皮下注射基因修饰的 PBMC,于注射后 2、7、14、28、42 d 各处死 2 只小鼠,分别取肿瘤、脾、肝、肺、肠、卵巢、心、脑、肾组织,检测基因修饰的 PBMC 在小鼠体内的存活时间及组织分布情况。

结果
①体外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 TCRVβ7.1 基因成功转染到 T 细胞并得到有效表达。MTT 法检测显示,基因修饰组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24、48 h 分别为31.24% ± 2.26%、40.95% ± 3.45%)明显高于 PBMC 组(分别为 6.92% ± 3.12%、7.84% ± 2.29%)和空质粒组(分别为 9.23% ± 2.46%、10.36% ± 3.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②体内实验:肿瘤周围注射基因修饰的 PBMC 后 2 d,小鼠肿瘤组织已经出现 PBMC(8 个/视野),随时间延长PBMC 数量呈上升趋势,28 d 达最大值(18 个/视野)。取材于不同时间的小鼠组织标本的检测显示,基因
修饰的 PBMC 只分布于肿瘤组织,而在其他组织中没有
出现。

结论
TCRVβ7.1 基因修饰可诱导 T 细胞活化并提高 T 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外源性 TCRVβ7.1 基因修饰 T 细胞在荷肝癌小鼠体内的分布具有肿瘤靶向性。
2007 Vol. 2 (6): 416-421 [摘要] ( 1930 ) [HTML 0KB] [PDF 0KB] ( 498 )
422 赵源 胡忠义 景奉香 刘志辉 王洁 郑瑞娟 陆俊梅 赵辉 尹俊
显色法芯片技术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
目的 利用显色法芯片技术建立快速鉴定分枝杆菌菌种的方法。

方法
根据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提供的分枝杆菌 16S rDNA 基因的保守区和突变区(第 129 ~ 267 位核苷酸的 A 突变区、第 430 ~ 500 位核苷酸的 B 突变区)分别设计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用地高辛标记引物并制备玻璃芯片。采用双重 PCR 技术分别对 16 种分枝杆菌标准株、5 种非分枝杆菌标准株和 120 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非结核分枝杆菌 40 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80 株)进行扩增,扩增产物分别与玻璃芯片进行杂交检测,尼龙膜显色,以显现蓝黑色斑点作为阳性信号,并根据其在芯片方阵中的位置判断分枝杆菌种类。根据芯片杂交结果,选取部分经显色法芯片技术检测的临床分离株进行 DNA 测序。

结果
16 种分枝杆菌标准株和 120 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经 PCR 扩增均各产生 2 条 DNA 片段,其中 1 条长度为 272 ~ 280 bp,1 条长度为 183 ~ 192 bp。16 种分枝杆菌标准株均与芯片上特异性探针杂交,应用显色法芯片技术分析 16 种分枝杆菌标准株和 5 种非分枝杆菌标准株的特异性为 100%。120 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均与分枝杆菌属探针 a 杂交,其中 79 株确定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38 株确定为非结核分枝杆菌(不产色分枝杆菌 17 株,胞内分枝杆菌 8 株,猿猴分支杆菌 6 株,瘰疬分枝杆菌 5 株,偶然分支杆菌 2 株),另 3 株只与分枝杆菌属探针 a 杂交,没有鉴定到种。选取的 26 株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8 株,不产色分枝杆菌 5 株,胞内分枝杆菌、猿猴分枝杆菌、未鉴定到种的分枝杆菌各 3 株,瘰疬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各 2 株)DNA 测序显示,未鉴定到种的 3 株分枝杆菌中,1 株为结核分枝杆菌突变株,1 株为 Mycobacterium lentiflavum,1 株为 Mycobacterium arupense,芯片上无后 2 种菌株的特异性探针;其余 23 株菌株测序结果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

结论
显色法芯片技术能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地将大多数分枝杆菌鉴定到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2007 Vol. 2 (6): 422-427 [摘要] ( 1927 ) [HTML 0KB] [PDF 0KB] ( 475 )
428 韦娇 张海泉 鱼艳荣 Muti-Ur-Rehman Khan 汪蕴 邓力 丰美福
可溶性HLA-G1与NK-92细胞表面ILT2及KIR2DL4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可溶性 HLA-G1(sHLA-G1)对人 NK-92 细胞杀伤活性的抑制与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分子 2(ILT2)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2DL4(KIR2DL4)受体的关系。

方法
①通过原核表达技术获得 sHLA-G1 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进行鉴定。②取 NK-92 细胞,加入终浓度 20 μg/ml 的重组蛋白分别培养 10、30 min,再分别加入抗 HLA-G1/G5、抗ILT2 和抗 KIR2DL4 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 NK-92 细胞表面 sHLA-G1 和 ILT2、KIR2DL4 受体表达阳性率;以 NK-92 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③以人白血病 K562 细胞为靶细胞,以经不同方式处理的 NK-92 细胞为效应细胞,效靶比为5:1,共同培养 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NK-92 细胞对 K562 细胞的杀伤率。NK-92 细胞处理方式为单纯重组蛋白处理(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0、10、20 μg/ml 的重组蛋白培养 30 min)和表面受体封闭 + 重组蛋白处理(分别加入抗 ILT2、抗 KIR2DL4、抗 LT2 + 抗 KIR2DL4 抗体培养 30 min,再分别加入终浓度为 0、10、20 μg/ml 的重组蛋白培养 30 min)。

结果
①蛋白质印迹分析表明所获重组蛋白为带有组氨酸标签的特异蛋白。②NK-92 细胞与 20 μg/ml 重组蛋白共培养 30 min 后,sHLA-G1 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而 ILT2、KIR2DL4 受体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③以终浓度 0、10、20 μg/ml 的重组蛋白处理的 NK-92 细胞对 K562 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39.79% ± 2.00%、27.79% ± 0.75%、21.36% ± 0.67%(两两比较,均 P < 0.01);单独封闭 ILT2 受体,杀伤率分别为 23.09% ± 1.63%、21.13% ± 0.38%、18.42% ± 0.47%(两两比较,均 P < 0.01);单独封闭 KIR2DL4 受体,杀伤率分别为 30.74% ± 0.44%、26.03% ± 0.38%、21.15% ± 0.35%(两两比较,均 P < 0.01)。

结论
sHLA-G1 通过与 NK-92 细胞表面 ILT2 和 KIR2DL4 受体直接结合而抑制 NK-92 细胞的杀伤活性。
2007 Vol. 2 (6): 428-434 [摘要] ( 2042 ) [HTML 0KB] [PDF 0KB] ( 498 )
435 崔学军 刘增礼 张志勇 石怡珍 唐军 杨仪
125I 粒子植入治疗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目的 综合评价 125 I 粒子植入治疗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在 3 ~ 4 周龄雌性 Nc-nu/nu 裸鼠右侧乳房脂肪垫部位注射人乳腺癌 MCF-7 细胞悬液 0.1 ml(5 × 106 个/ml),建立荷人乳腺癌动物模型。18 只荷瘤裸鼠分为治疗组(肿瘤中心部位植入放射性活度为 29.6 MBq 的 125I 粒子
1 枚)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每组 9 只。饲养 21 d,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第 21 天以脱颈椎法处死 2 组裸鼠,处死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处死后取肿瘤、肝脏、心脏、右侧肾脏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 Bcl-2 的表达,透射电镜行肿瘤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治疗组肿瘤体积治疗前后分别为(118 ± 14)mm3 和(21 ± 3)mm3(t = 20.32,P = 0.00);对照组分别为(118 ± 14)mm3 和(339 ± 32)mm3(t = 18.98,P = 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抑瘤率为 93.8% ± 17.8%。2 组治疗前后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治疗组裸鼠肝脏、心脏、右侧肾脏组织均未见出现水肿、充血等明显放射损伤改变,125 I 粒子植入部位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瘤细胞中心区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肿瘤组织 PCNA 及 Bcl-2 表达阳性率治疗组分别为 35.42% ± 3.91% 和 11.90% ± 0.75%,对照组分别为 73.39% ± 3.55% 和 20.09% ± 1.69%,治疗组 PCNA 及 Bcl-2 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 21.55,P = 0.00;t = 13.26,P = 0.00)。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内见凋亡细胞,并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和凋亡小体形成。

结论
125 I 粒子植入对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缩小肿瘤体积,有望作为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综合性手段之一应用于临床
2007 Vol. 2 (6): 435-440 [摘要] ( 2695 ) [HTML 0KB] [PDF 0KB] ( 753 )
441 李国芳 冯茂辉 谢伟 龚玲玲 程甜甜
埃兹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手术切除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组织标本 40 份和癌旁正常组织标本 30 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 ezrin 的表达,并分析 ezrin 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浸润和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关系。

结果
ezrin 阳性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为 55%(22/40),癌旁正常组织为 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8.07,P < 0.05);在高、中、低分化胃癌组织分别为 30%(3/10)、53%(10/19)、82%(9/11)(χ2 = 5.760,P < 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组织分别为 72.7%(16/22)、33.3%(6/18)
χ2 = 6.208,P < 0.05)。ezrin 表达与胃癌患者年龄、性别、肿块大小及浸润程度无明显相关(P > 0.05)。

结论
ezrin 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及恶性程度呈负相关,是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价值
指标。
2007 Vol. 2 (6): 441-444 [摘要] ( 2256 ) [HTML 0KB] [PDF 0KB] ( 481 )
 综述
445 孙环星 邵荣光
以Pin1为靶点的肿瘤反义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肽基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 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 1,Pin1)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eptidyl-prolyl isomerase,PPIase)家族的成员,属微小菌素蛋白[1],最初报道于 1996 年,在分离与 NIMA(never in mitosis gene A)相互作用的蛋白时得到[2]。一些研究发现,Pin1 的作用靶点可以是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转录的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 E(cyclin E)、cyclin D1、β-连环蛋白(β-catenin)等,其中多数蛋白在肿瘤形成过程中会失调[3-5];并且 Pin1 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如宫颈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6-14],因此认为 Pin1 与肿瘤发生有关。有学者已经对 Pin1 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包括靶向 Pin1 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反义基因。本文主要就靶向 Pin1 的肿瘤反义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2007 Vol. 2 (6): 445-448 [摘要] ( 1906 ) [HTML 0KB] [PDF 0KB] ( 530 )
449 刘勇军[1,2,3] 钱海利 林晨[2 ]
促凋亡基因 puma 的研究进展
p53 上调节的细胞凋亡调控因子(p53 up-regulated modulator of apoptosis,PUMA)是 2001 年由 Yu 等[1]和 Nakano 等[2] 2 个独立研究小组同时发现的,是 Bcl-2 蛋白家族的促凋亡成员之一,具有强大的促凋亡作用,可被内、外源性 p53 快速诱导活化。PUMA 基因定位于 19q,cDNA 全长 1.9 kb,转录本由 4 个外显子(1a、2、3、4)组成,编码 1 个由 193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该蛋白定位于线粒体膜上。Bcl-2 蛋白家族中促凋亡蛋白的共同点是都含有 1 个由 9 个氨基酸(LRRMADDLN)组成的 BH3 保守结构域。其中 PUMA 与 Bik、Bad、Bid、Bim、Hrk/DP5 及线虫 Eg-1 等促凋亡蛋白,都只存在 1 个 BH3(Bcl-2 homology3)结构域,统称为 BH3 仅有蛋白。从秀丽隐杆线虫到小鼠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遗传学研究显示,BH3 仅有蛋白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重要启动因子,BH3 仅有蛋白通过其 BH3 结构域与 Bcl-2 蛋白家族中的抑凋亡蛋白表面的沟槽相互作用从而启动凋亡,提示 BH3 结构域对 BH3 仅有蛋白与 Bcl-2 等抑凋亡蛋白结合并启动凋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PUMA 的 BH3 结构域位于其氨基酸序列的第 141 ~ 149 位,缺少此结构域的 puma 突变体也将丧失诱导凋亡的功能[4]。近年来,PUMA 的诱导凋亡作用与肿瘤的相关性研究成为热点,本文仅就 PUMA 的促凋亡作用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2007 Vol. 2 (6): 449-451 [摘要] ( 2156 ) [HTML 0KB] [PDF 0KB] ( 512 )
452 柳晓金 李明才 苏绍波
IFN-λ家族的功能研究进展
自从 1957 年,Isaacs 和 Lindenmann[1]报道了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胎细胞能够分泌一种可以抵抗流感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的蛋白质,有关 IFN 的研究就不断深入。2003 年,2 个研究组 Kotenko 等[2]和 Sheppard 等[3]几乎同时报道了一个新的干扰素家族-IFN-λs(IFN-λ1、IFN-λ2、IFN-λ3),同时被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分别命名为IL-29(IFN-λ1)、IL-28A(IFN-λ2)、IL-28B(IFN-λ3)。IFN-λ 家族在结构和(或)功能上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家族和I型IFN家族相似,但与 IFN 家族更接近,所以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应将其命名为 Ш 型 IFN。IFN 作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基因工程产品,在治疗肿瘤和病毒性疾病等方面取得显著疗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深入了解 IFN-λ 家族的功能与分子作用机制也就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 IFN-λ 家族的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综述。......
2007 Vol. 2 (6): 452-454 [摘要] ( 1916 ) [HTML 0KB] [PDF 0KB] ( 496 )
455 文萍 胡卫华 窦骏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肿瘤干细胞中作用研究进展
Wnt 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生长、运动和分化的关键途径,在胚胎和器官发育以及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不恰当激活,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及其侵袭转移的过程,而且还与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的关系密切,该通路可能通过作用于TSC而引起肿瘤产生耐受及复发,作用机制与其作用于干细胞的机制类似,从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就 Wnt 通路中最为常见的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干细胞、肿瘤和 TSC 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2007 Vol. 2 (6): 455-457 [摘要] ( 2320 ) [HTML 0KB] [PDF 0KB] ( 468 )
458 沈金根 郑丽 荆宁 熊晓燕
胸苷激酶1在乳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 130 万妇女患乳腺癌,约有 50 万妇女死于乳腺癌。我国虽属低发国家,但据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统计,乳腺癌发病率以每年约 3% 的速度增长,发病年龄也从 50 ~ 55 岁提前了 10 岁左右,逐渐成为城市女性的第一杀手[1]。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是嘧啶代谢循环中的关键酶之一,它能够催化脱氧胸苷转变为脱氧-1-磷酸胸苷酸,为 DNA 的合成提供原料,是衡量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2]。TK 在人类细胞中以 2 种同工酶的形式存在,即细胞质 TK(TK1)和线粒体 TK(TK2)。TK1 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在非增殖细胞和健康人血清中浓度极微或者检测不到,但在恶性肿瘤细胞和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升高,其浓度与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成正比,并与疾病的轻重程度有关[3],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血清学细胞增殖标志。本文主要就 TK1 在乳腺癌辅助诊断、疗效监控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做简要综述。......

2007 Vol. 2 (6): 458-460 [摘要] ( 2103 ) [HTML 0KB] [PDF 0KB] ( 454 )
 技术与方法
461 陈丹 于亮 张银川 周东霞 黄小琴 楮嘉祐
免疫酶技术在修饰的安卡拉痘苗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中的应用
修饰的安卡拉痘苗(modified vaccinia Ankara,MVA)是MVA病毒在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中经过一系列的传代得到[1],在人体内可以表达 MVA 病毒蛋白及其携带的外源基因蛋白,但却不形成完整的病毒颗粒,为人体内复制缺陷性病毒[2],安全性好,即使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和免疫抑制的恒河猴体内也未显示出明显的副作用[3]。近年来,重组 MVA 病毒广泛地用于预防性疫苗和感染性疾病、癌症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4],其中以 MVA 病毒作为载体的疫苗是最有希望用于预防人类艾滋病的活载体疫苗之一[5]。由于 MVA 病毒本身的繁殖特点,其滴度的检测不适合采用常规的蚀斑法进行[6];而常规微量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法相对耗时,对细胞培养要求高,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不稳定且精确度降低[7],给检测工作带来不便。上世纪 90 年代初 Usuba 等[8]建立了免疫酶技术测定流感病毒感染性滴度的方法,较常规方法省时、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我们就免疫酶技术在 MVA 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建立一种准确、快速的 MVA 病毒感染性滴度检测方法。......
2007 Vol. 2 (6): 461-463 [摘要] ( 1927 ) [HTML 0KB] [PDF 0KB] ( 454 )
464 董小曼 陈秀珍 董翊 吕洋
天花疫苗天坛株病毒中和试验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天花疫苗天坛株病毒是自 1926 年从天花患者的疱痂中分离出来的病毒经连续传代减毒而获得。自 1980 年 WHO 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后,天花疫苗停止使用[1-2]。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天花疫苗重新成为世界范围内用于反生物武器研究和使用的重点[3-4]。目前国内外正在开发以天花疫苗天坛株作为载体的重组疫苗[5-7]。天花疫苗的鉴别试验、外源因子检查、支原体检查等均涉及到中和试验,因此亟需建立具有检测专属性和耐用性好的中和试验方法。为此,我们选用天花疫苗天坛株病毒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就中和温度、中和时间、病毒量与抗血清效价等条件优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中和试验方法专属性和耐用性验证。......
2007 Vol. 2 (6): 464-466 [摘要] ( 2048 ) [HTML 0KB] [PDF 0KB] ( 465 )
 讨论与争鸣
467 李勇 鲁凤民 张凤民 傅江南 赖小敏[5] 樊为民 邢文革[6] 王建华[7]
关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
自 2003 年暴发 SARS 疫情以来,我国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境内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陆续从政府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国务院各相关职能部门层面上提出了有关具体要求,明确了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必须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后方可使用的严格政策。对拥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机构而言,硬件建设(设施、设备)检测验收的结束仅仅是工作的开始,能否获得国家相关认可使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尽快投入使用,关键在于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构建。现结合我们近年来在构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实践谈几点想法,供同道参考。......
2007 Vol. 2 (6): 467-468 [摘要] ( 1820 ) [HTML 0KB] [PDF 0KB] ( 424 )
 讲座
469 胡良平
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VI)
生物医学期刊是宣传和反映生物医学科研与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体,是培养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摇篮,也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象征。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期刊存在的重要保证,而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质量的高低。本刊在 2007 年中,拟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良平教授,以“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为题,撰写 6 篇文章,每期发表1 篇,较系统地介绍在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中,如何正确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论文中统计学应用正确,并不能说明科研课题做得一定正确。广大作者和读者更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之前的科研设计的质量。事实上,由一个错误的科研设计产生出来的实验结果,即使其论文写得再漂亮,统计分析方法用得再正确,对于一个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是有害无益的。
2007 Vol. 2 (6): 469-471 [摘要] ( 1316 ) [HTML 0KB] [PDF 0KB] ( 459 )
 国际会议撷要
472 高志强 韩宝惠

分子基因检测预测 EGFR-TKI 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靶向治疗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新方法已逐渐成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标准治疗的一部分,与传统化疗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靶向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将大大改善 NSCLC 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使肺癌由“不可治愈”变为“慢性病”的短期目标得以实现。随着众多靶向治疗药物进入 NSCLC 的治疗指南或是各期临床试验,许多研究者围绕分子基因指标(如基因突变、DNA 复制数量、体内酶代谢水平、肿瘤标志改变)在预测 NSCLC 靶向治疗疗效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检测指导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选择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EGFR 的异常高表达可见于多种恶性肿瘤,并与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EGFR-TKI 可抑制激活 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 EGFR 的功能。2007 年 6 月 1 -5 日在芝加哥召开的第 43 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ASCO)年会上报道了临床肿瘤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与 NSCLC 有关的专题中,许多研究者报道了各自关于 EGFR 基因突变检测与 EGFR-TKI 疗效相关性的最新研究结果,其热点主要集中在 EGFR 基因突变检测手段的改进、EGFR 基因突变与 NSCLC 临床病理特征及 EGFR-TKI 疗效的关系等,本文就此做简要介绍。......
2007 Vol. 2 (6): 472-473 [摘要] ( 1814 ) [HTML 0KB] [PDF 0KB] ( 404 )
 协会之窗
474 刘海林
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3届理事会第10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各位常务理事、各位理事:
在去年的理事会会议及今春的常务理事会会议上,协会理事会制订了今年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六个一工程”,即“办一个精品会议,创一份权威期刊,买一处永久会所,发展 100 家团体会员,发展 1000 名个人会员,筹备一个富有朝气、开拓进取、团结务实的新一届协会领导集体”。协会秘书处据此规划了今年的工作,现在向各位理事简要汇报协会今年以来的工作。......
2007 Vol. 2 (6): 474-475 [摘要] ( 1471 ) [HTML 0KB] [PDF 0KB] ( 434 )
 索引
476 (王莉整理)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7年第2卷关键词索引
说明:⑴本索引关键词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⑵冠有阿拉伯数字、西文字母、西文姓氏的关键词,按其后的汉字的拼音排序,在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数字、英文字母、希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序;⑶缩略词及未译出的原文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各(字母)部之首;⑷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止页。

A

阿片样肽类 内吗啡肽的构效关系研究(高艳锋, 翟明霞) (5):387-390

癌 核因子κB与恶性肿瘤(史艳晖, 卢圣栋)(2):136-138

癌,非小细胞肺 分子基因检测预测EGFR-TKI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第43届美国临
......
2007 Vol. 2 (6): 476-480 [摘要] ( 1325 ) [HTML 0KB] [PDF 0KB] ( 216 )
 书讯
481 凌启柏
《肿瘤标志临床应用与研究(第二版)》出版
由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北京肿瘤医院万文徽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的《肿瘤标志临床应用与研究(第二版)》已于 2007 年 10 月发行。该书在 2005 年 8 月出版的《肿瘤标志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基础上,重新编撰,删改了重复和过时的概念,提出了新的认识,补充了新的内容。书内系统介绍了当前临床应用的血清(血浆)肿瘤标志及组织细胞肿瘤标志,对于当前国内外医学界在肿瘤标志临床应用方面的争论进行了分析,纵观肿瘤标志多年临床应用的情况,强调在临床应用肿瘤标志时需要正确地认识并科学、合理地分析检测结果;阐述了当前与肿瘤标志有关的主要研究重点,介绍了肿瘤遗传性标志、非遗传性分子生物学标志、人类端粒酶与肿瘤、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RNA 干扰、实体瘤耐药基因以及肿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现状等,以及与肿瘤标志检测相关的技术原理及方法。此外,在主要内容之后,增加了附录“临床常用肿瘤标志参考临界值”和“中英文词汇对照检索”。该书可为当前从事临床医学诊疗实践、肿瘤基础科学研究和医学检验人员的工作提供参考,并对有关技术研究人员拓宽肿瘤诊治产品的研发思路有所助益。
需要此书者可到当地新华书店购买,或与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学院路 38 号,邮政编码:100036;电话:010-82802495)。

(凌启柏)
2007 Vol. 2 (6): 404 [摘要] ( 1408 ) [HTML 0KB] [PDF 0KB] ( 195 )
 环球动态
482 柳青
收缩性心力衰竭并非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
虽然大部分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导致心力衰竭的患者都患有冠状动脉疾病,但既往研究认为这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不高,因此并不建议患者常规服用他汀类药物。原因是由于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辅酶 Q10 的合成并减少硒蛋白生成,推测对心肌梗死患者有害。但是通过猝死和泵衰竭死亡患者尸检发现,急性冠状脉综合征是其死亡的重要隐藏原因,据此推测,他汀类药物应该对心力衰竭患者有所帮助。最近,挪威奥斯陆 Rikshospitalet 大学医院心脏病科 John K jekshus 教授等组成的 CORONA 研究小组完成了一项针对 21 个国家 5000 多例缺血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长期、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服用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无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能够减少他们的住院次数,并且表明收缩性心力衰竭服用他汀类药物是安全的。这项研究成果刊登于 2007 年 11 月 29 日出版的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入组患者均为 60 岁以上、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 II ~ IV 级的患者,射血分数不超过 40%(II 级患者射血分数不超过 35%)。试验随机分为 2 组:1 组每天给予 10 mg 瑞舒伐他汀,另 1 组则每天给予安慰剂。之后 6 周、3 个月及随后的每 3 个月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是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非致死性脑卒中,时间界定为入组至第 1 次出现相关事件;次要终点指标包括任何原因的死亡、冠状动脉事件、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以及患者的住院次数。试验采用 Log-rank 法和非校正的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从 2003 年 9 月 15 日到 2005 年 4 月 21 日,共有 5011 例患者入组,平均年龄 73 岁(其中 41% 超过 75 岁),瑞舒伐他汀组 2514 例,安慰剂组 2497 例。试验按照计划在发生 1422 起主要事件后于 2007 年 5 月 20 日终止,平均随访时间 32.8 个月。安慰剂组共计 6219 人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者 732 例(12.3/100 人年);瑞舒伐他汀组共计 6290 人年,发生主要终点事件者 692 例(11.4/100 人年),危险比(Hazard ratio)为 0.92(95% 可信区间为 0.83 ~ 1.02,P = 0.12)。安慰剂组共死亡 759 例(12.2/100 人年),瑞舒伐他汀组共死亡 728 例(11.6/100 人年),危险比 0.95(95% 可信区间 0.86 ~ 1.05,P = 0.31)。安慰剂组发生冠状动脉事件 588 例(10.0/100 人年),瑞舒伐他汀组发生冠状动脉事件 554 例(9.3/100 人年),危险比 0.92(95% 可信区间 0.82 ~ 1.04,P = 0.18)。

随访结果还表明,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住院次数(包括各种原因)明显少于安慰剂组。随访 3 个月时与入组时比较,瑞舒伐他汀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了 43.8%,与安慰剂组(增加 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甘油三酯由 2.01 降至 1.56 mmol/L,与安慰剂组(由 1.99 升至 2.01 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高敏 C 反应蛋白水平降低 31.6%,与安慰剂组(增加 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但瑞舒伐他汀对患者 NYHA 分级或 McMaster 总体治疗评分的改善帮助并不大。此外,在安全性方面,瑞舒伐他汀组发生骨骼肌相关的副反应、肌酐水平升高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3 倍)的概率并不比安慰剂组更高,提示收缩性心力衰竭并非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禁忌证。

2007 Vol. 2 (6): 410 [摘要] ( 1409 ) [HTML 0KB] [PDF 0KB] ( 228 )
483 王常珺
红酒类似物有助于治疗糖尿病
在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中已证实红酒提取物白藜芦醇(resveratrol)有助于提高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抗包括糖尿病在内的相关肥胖疾病。但人类如果想获得相同的疗效,则需要数加仑的葡萄酒或者是高含量的制剂。科学家认为,白藜芦醇发挥作用的根源很可能在于它能活化影响代谢的蛋白—— Sirt1。为证实这一观点并且寻找更强力的 Sirt1 活化剂,英国科学家 Christoph Westphal 及其研究小组在筛选了超过 50 万种化合物后,发现了数种能在比白藜芦醇更低的剂量水平活化Sirt1的化合物。其中之一,SRT1720,作用强度为白藜芦醇的 1000 倍。小鼠实验结果表明,SRT1720 对肥胖动物恢复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与一种已经证实的 2 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疗效相当。在另外 2 种用于降糖药物研究的啮齿类动物模型中,也证实了 SRT1720 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这项研究成果刊登于今年 11 月 29 日出版的 Nature

关于 SRT1720 作为降糖药物的临床安全性试验,将在 2008 年的上半年进行。可以期待,模拟红酒中白藜芦醇的药物可能成为新一代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基石。此外,Westphal 的研究小组也关注 SRT1720 的其他用途。Sirt1 的活化有助于延缓细胞破坏所致的其他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如肿瘤、老年痴呆和心血管疾病。因此,研究的目标并非仅仅是代谢性疾病,不久的将来 SRT1720 很有可能成为所有老龄化疾病的治疗用药。

2007 Vol. 2 (6): 434 [摘要] ( 1327 ) [HTML 0KB] [PDF 0KB] ( 205 )
484 刘新玉
母乳喂养婴儿智商高-----基因使然
关于智力是受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影响的争论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早期观点认为由于受社会经济状况、母亲智商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无法判断哺乳和智商(IQ)的关系。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完成的研究解开了人们对哺乳与智商关系的疑惑。他们对英国和新西兰 2 组共 3000 多名母乳喂养婴儿的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借助于婴儿体内 FADS2 基因的一种特定变体——FADS2 基因“C”型变体,母乳喂养可使婴儿的 IQ 平均升高达 7 分左右,证实先天和后天因素均对儿童的智商产生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刊登于 11 月 5 日出版的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ADS2 是一种参与控制游离脂肪酸转化途径的基因。研究者发现,该基因能产生一种使游离脂肪酸转变成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ic acid,DHA)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的酶。这两种脂肪酸在出生后数月内积聚于婴儿大脑内促进智力发育,从而使婴儿的 IQ 提高。自从 10 年前发现 DHA 和 AA 与智商的关系之后,很多婴儿奶粉配方中就增加了这两种脂肪酸,但是目前还没有证明是否有用。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那些研究都没有考虑这种基因变体的存在与否。主要研究者之一,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 Moffitt 教授指出:研究中 90% 的婴儿体内至少含有 1 种 FADS2 基因“C”型变体,它可使这些婴儿在接受母乳喂养后更好地利用母乳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促进大脑的发育,从而获得更高的 IQ;其余 10% 婴儿体内仅含 FADS2 基因的“G”型变体而不含“C”型变体,这些婴儿接受母乳喂养则不会增高或降低其 IQ。

2007 Vol. 2 (6): 440 [摘要] ( 1628 ) [HTML 0KB] [PDF 0KB] ( 232 )
485 王常珺
p53蛋白可能有助于受孕
一种因具有抗癌作用而广为人知的蛋白——p53,可能有助于胚胎在子宫内着床。这一研究结果刊登于 2007 年 11 月29 日出版的 Nature

p53 蛋白,因其涉及多种抗癌机制(如修复 DNA 损伤和启动细胞凋亡阻止肿瘤形成)而得到了广泛研究,p53 基因突变会导致肿瘤产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 p53 蛋白的正常生理功能。2006 年,美国 Rinehart 生殖医学研究中心的 Carolyn Coulam 等发现,女性不孕与 p53 基因突变相关,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之后, 美国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的癌症生物学家、p53 的共同发现者之一—— Arnold Levine 研究小组在 p53 基因对雌性小鼠妊娠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携带 p53 基因的小鼠均可受孕,每胎产仔 5 ~ 6 只;而缺乏 p53 基因的小鼠受孕率仅有 63%,每胎产仔 2 ~ 3 只。
p53蛋白通过调节特定的基因而实现抗癌作用,因此研究者认为 p53 蛋白可能在生殖方面也是通过调节特定的基因实现调控。他们通过对可能的靶位基因进行筛选,证实了上述猜想: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因可能是 p53 蛋白的调控基因。LIF 基因编码同名的蛋白,LIF 蛋白有助于胚胎着床,且可消灭特定的白血病细胞。进一步研究也证实 p53 蛋白确实可以调控 LIF 基因。缺乏 p53 基因的雌性小鼠子宫内 LIF 蛋白表达量降低,且胚胎着床部位减少。给缺乏 p53 基因的小鼠注射LIF蛋白可使受孕率增至 100%,且增加每胎产仔数;但给携带 p53 基因的小鼠注射 LIF 蛋白,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p53 蛋白新作用的发现可能有助于阐明因胚胎着床失败所致不孕的机制;以 p53 基因为靶点的生殖系统调控可能有助于不孕的治疗或避孕。

2007 Vol. 2 (6): 466 [摘要] ( 1445 ) [HTML 0KB] [PDF 0KB] ( 213 )
编辑部公告
· 关于征集“2023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候选项目的通知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2023生物制药技术分会年会征稿通知
·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