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首页 | 编辑部公告 | 期刊介绍 | 编 委 会 | 投稿指南 | 期刊订阅 | 广告服务 | 下载中心 | 联系我们 | 数据库收录 | 期刊获奖 |  | English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在线办公
作者投稿系统
专家审稿系统
编委审稿系统
主编审稿系统
远程编辑系统
在线出版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高级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友情链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新闻出版总署
PUBMED
EMBASE
访 问 量
 
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ISSN 1673-713X    CN 11-5512/R
2008年 3卷 1期     刊出日期:2008-02-10

卷首语
述评
论著
综述
技术与方法
讲座
讨论与争鸣
特载
协会之窗
学术活动预告
环球动态
   
 
2
本刊被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院研建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已有近 20 年的历史,是国内第一个建立的引文数据库。该数据库目前共收录我国出版的学术期刊 1000 多种,覆盖了自然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领域,在国内科技文献检索及文献计量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6 年 12 月创刊的《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继 2007 年 6 月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后,又于 2008 年 1 月被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这表明本刊起步阶段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2007 年 12 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宣布将与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联手,向全球推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将嵌入 ISI Web of Knowledge 平台,更好地向全世界科研人员展示中国的重要科技期刊,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全球化发展,并推动我国科研成果在全球的传播。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学术与政府战略业务部执行副总裁 Keith MacGregor 指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将为 ISI Web of Knowledge 带来不可限量的价值。通过整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重要研究,并提高其显示度,这个数据库将在中国科学界和全球科研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2008 Vol. 3 (1): 2 [摘要] ( 1226 ) [HTML 0KB] [PDF 0KB] ( 42 )
 卷首语
5 方福德
奥运年 杂志更向前
令人期待的 2008 年到来了。对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奥运年,一个体现“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的幸运年。对于本刊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机遇年,一个体现“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的发展年。真可谓:08,08,兴旺发达!

年轮流转。回顾 2007 年,本刊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佳绩。首先,由于协会领导的重视,编委、审稿专家、作者、读者和协会理事单位的热心支持,编辑部的出色工作,加之医药生物技术的学科优势,本刊在创刊半年后即 2007 年 6 月经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8 年起又被接纳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在这样短的时间获得这样好的成绩实属不易。其次,编委会和编辑部在杂志的导向作用、学术水平、可读性、栏目设计、编排格式和文字加工等方面下了大功夫,杂志质量得以保证并不断提高,达到了预期的阶段目标,还了“年首许愿,年末如愿”的心愿。应该说以上成绩是奉献给广大读者、作者和编者最好的新年礼物。

工作无止境。尽管本刊在起步阶段就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我们应当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东风,紧紧抓住科技发展新机遇,在既有的目标和方针指引下,努力促进杂志的全面革新、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为早日腾飞奠定基础。

办好杂志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殷切期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本刊,共同努力,使杂志早日跻身精品期刊行列,为促进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又是年首到来时。在这个吉祥的时刻,我们再一次虔诚地许下心愿:奥运年,杂志更向前!
2008 Vol. 3 (1): 5 [摘要] ( 1592 ) [HTML 0KB] [PDF 0KB] ( 375 )
 述评
6 曾益新 邵建永
肿瘤的分子分型与分子靶向治疗
疾病的分子分型(molecular classification)是通过综合的分子分析技术为疾病分类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疾病分类的基础从宏观形态学转向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新的分类体系(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based classification)。目前可以在 DNA、RNA 和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疾病分子分型研究,在 DNA 水平可以依据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或甲基化差异进行分型。根据基因表达谱(mRNA)水平差异进行分型是目前分子分型研究的主要方面。生物芯片技术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通量、大规模的分析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日见成熟,已经在功能基因组、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疾病分子分型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有望在肿瘤分子分型的标准制定和个体化诊疗方面率先突破。
2008 Vol. 3 (1): 6-7 [摘要] ( 2778 ) [HTML 0KB] [PDF 0KB] ( 397 )
8 国泰 王军志
加快我国轮状病毒相关产品研发与质控技术平台的建设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儿童重症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由 RV 引起的腹泻约占秋季腹泻的 50%。全世界每年因 RV 感染可导致 2400 万人次就诊、230 万人次住院和 60 万人死亡。目前对于这种腹泻的治疗除补液以外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接种疫苗是最有效和现实的措施。RV 疫苗已成为全球疫苗和免疫联盟(GAVI)决定优先考虑研发的疫苗,以促进《千年发展目标》中目标 4 即“降低儿童死亡率”这一目标的实现。......
2008 Vol. 3 (1): 8-10 [摘要] ( 1672 ) [HTML 0KB] [PDF 0KB] ( 353 )
 论著
11 张然星 李宓 张文健 顾锋 门秀丽 叶丽亚 房青 徐梅 高福云 娄晋宁
永生化人肝细胞系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目的
建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IHCL),评价其作为制备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对原代培养的人肝细胞转染永生化基因猴病毒 40 大 T 抗原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建立 IHCL。以噻唑蓝法测定 IHCL 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增殖周期;裸鼠皮肤和肝脏局部接种观察细胞致瘤性;RT-PCR 检测肝细胞相关基因 mRNA 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 Cytodex 3 微载体培养 IHCL,分析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密度。将 IHCL 细胞分别与 5 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清共培养,培养前后检测血清中胆红素和尿素氮水平,评价 IHCL 的解毒功能。

结果 所建立的 IHCL 具有原代肝细胞的形态,并具有较好的增殖能力,细胞已经传代超过 80 次。IHCL 细胞以 DNA 二倍体整数倍方式增殖,细胞倍增周期为 38 h。裸鼠接种 IHCL 部位均未见肿瘤生长。RT-PCR 检测显示 IHCL 细胞表达 α1-抗胰蛋白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谷胺酰胺合成酶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的 mRNA;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 IHCL 细胞表达这 4 种蛋白。IHCL 细胞可以在微载体上贴附生长,细胞密度可以达到 2.86 × 106 个/ml。将 IHCL 细胞与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共培养 12、24 和 48 h 后,血清中总胆红素由(346 ± 94)μmol/L 分别下降至(330 ± 97)、(315 ± 97)和(295 ± 100)μmol/L,直接胆红素由(243 ± 70)μmol/L 下降至(218 ± 76)、(198 ± 79)和(184 ± 75)μmol/L,24、48 h 与共培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尿素氮进行性地升高,由(6.6 ± 0.9)μmol/L 分别升高至(9.0 ± 0.9)、(9.9 ± 1.1)和(12.5 ± 1.6)μmol/L,3 个时间点与共培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所建立的 IHCL 细胞系具有正常人肝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和主要的功能特性,具备成为生物人工肝细胞材料的可行性。

2008 Vol. 3 (1): 11-18 [摘要] ( 2090 ) [HTML 0KB] [PDF 0KB] ( 274 )
19 李晓明 吴凤麟 邵红伟 黄树林 肖兰凤
肿瘤抗原活化 T 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其免疫效应研究

目的
建立体外肿瘤抗原活化 T 细胞模型,研究活化后 T 细胞的功能特点与分化方向。

方法
将肝癌 BEL-7402 细胞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协同刺激分子抗 CD3、CD28 单抗共培养(初次刺激组),或与经肝癌细胞刺激的 PBMC 共培养(再次刺激组),共培养时间分别为 24、48、72 h。另设靶细胞对照组和 PBMC 对照组。各组实验均设 6 孔。以流式细胞仪分析 PBMC 经肝癌细胞刺激后 CD45RO+ T 细胞比例变化;MTT 法检测活化 T 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活化 T 细胞 IFN-γ 和 IL-4 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分析 T 细胞表面 Fas 配体表达和 T 细胞受体(TCR)Vβ 亚家族表达水平,并比较初次刺激组与再次刺激组 T 细胞免疫效应的差异。

结果
健康人 PBMC 在肿瘤抗原和协同刺激分子作用下,CD45RO+ T 细胞比例逐渐上升,共培养 72 h 时为(16.1 ± 0.9)%,明显高于 PBMC 对照组[(2.4 ± 0.3)%,P < 0.05]。活化 T 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24 h 为(28.4 ± 6.7)%、48 h 为(60.4 ± 6.2)%、72 h 为(78.0 ± 9.3)%];IFN-γ 分泌水平升高,共培养 48 h 时为(932 ± 117)ng/L,明显高于 PBMC 对照组[(157 ±
30)ng/L,P < 0.05];T 细胞表面 FasL 表达增加至(8.1 ± 1.8)%,明显高于 PBMC 对照组[(0.5 ± 0.2)%,P < 0.01];肿瘤抗原刺激后,TCR Vβ 的表达水平与 PBMC 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再次刺激组 CD45RO+ T 细胞比例、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IFN-γ 分泌水平及 FasL 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初次刺激组。

结论
成功建立了体外肿瘤抗原活化 T 细胞模型。活化 T 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效应,并向 Th1 和 Tc1 方向分化;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其免疫效应更为迅速、强烈,表现出一定的记忆特性。
2008 Vol. 3 (1): 19-24 [摘要] ( 1937 ) [HTML 0KB] [PDF 0KB] ( 239 )
29 王远志 陈创夫 曹旭东 盛金良 张辉 任艳 高剑峰 王端明
羊种布鲁氏菌05/43株侵染绵羊肺泡巨噬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

目的 构建羊种布鲁菌 05/43 株侵染绵羊肺泡巨噬细胞的 cDNA 文库。

方法 培养的绵羊肺泡巨噬细胞经羊种布鲁菌 05/43 株侵染后,以 Trizol 试剂提取其总 RNA, 用 cDNA 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巨噬细胞的 cDNA 文库。随机选取 cDNA 文库中的 18 个克隆进行表达序列标签(EST)序列测定,测序结果用 BlastX 和 BlastN 软件在 GenBank 蛋白质库和核酸库中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

结果 构建的 cDNA 文库的库容量为 1.192 × 106,重组率为 95.65%。18 个 EST 测序,12 个与 CD 抗原基因、细胞因子基因、蛋白酶基因等已知功能的基因序列相关,6 个为未知功能基因的 EST 序列。

结论 成功构建了羊种布鲁菌 05/43 株侵染绵羊肺泡巨噬细胞的 cDNA 文库,这将有助于阐明该菌株的致病机制。
2008 Vol. 3 (1): 29-33 [摘要] ( 1610 ) [HTML 0KB] [PDF 0KB] ( 228 )
30 周新刚 杨华 段开红 唐宇龙 马占忠 胡忠义
结核分枝杆菌 CFP-10/ESAT-6 融合蛋白模拟抗原表位的筛选


目的
探讨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过蛋白 10(CFP-10)/早期分泌抗原靶点 6(ESAT-6)融合蛋白(CE 融合蛋白)模拟抗原表位筛选中的应用。

方法
以抗 CE 融合蛋白多克隆抗体为靶分子,对随机噬菌体 7 肽库进行筛选,经 3 轮生物淘选后,随机选取 18 个单噬菌体进行测序分析。采用双抗体夹心和竞争 ELISA 方法对测序后噬菌体进行阳性克隆及其活性鉴定。采用间接 ELISA 方法,选取阳性单噬菌体与 CE 融合蛋白分别对20 份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和 10 份有卡介苗接种史健康人的血清标本抗体进行检测。

结果 经过 3 轮生物淘选,能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得到了明显富集。18 个单噬菌体测序共获得 9 种序列,其中单噬菌体 5、6、18 的氨基酸序列均包含 Trp-Asp-Ala- Thr(WDAT)保守序列,该序列与 ESAT-6 第 58 ~ 61 位氨基酸的序列一致。9 种序列中各取 1 个单噬菌体经双抗体夹心和竞争 ELISA 检测,有 7 个单噬菌体(1、5、6、10、13、14、18,S/N 值依次为 9.2、9.7、9.4、8.9、9.6、9.9、9.0)确定为具有免疫活性的阳性克隆。选取含有 WDAT 保守序列的阳性单噬菌体 5 与 CE 融合蛋白分别对 2 种血清标本抗体进行间接 ELISA 检测结果显示,单噬菌体 5 对 2 种血清标本抗体检测的吸光度值均高于 CE 融合蛋白(分别为 0.931 ± 0.298 vs. 0.317 ± 0.157、0.496 ± 0.073 vs. 0.118 ± 0.026,均 P < 0.05);单噬菌体 5 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血清标本抗体的检出率(95%,19/20)明显高于 CE 融合蛋白(60%,12/20),而对有卡介苗接种史健康人血清标本抗体的检出率(9/10)低于 CE 融合蛋白(10/10)。

结论 利用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成功筛选出 7 个 CE 融合蛋白的模拟抗原表位,并获得了定位于 ESAT-6 第 58 ~ 61 位氨基酸序列的 CE 融合蛋白的 1 个线性 B 细胞抗原表位,提高了 ELISA 检测的敏感性,为进一步研究 CE 融合蛋白的其他抗原表位及以特异性抗原表位为基础开发结核抗体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2008 Vol. 3 (1): 30-35 [摘要] ( 1970 ) [HTML 0KB] [PDF 0KB] ( 260 )
36 许文静 郝立波 姚琦
缺氧状态下体外培养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骨形态发生蛋白 2 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缺氧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 2(BMP-2)表达的影响及
意义。

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获取人成骨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的生长形态;采用 Gomori 改良钙钴法和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分别检测原代培养成骨细胞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的表达,进行原代培养成骨细胞鉴定。细胞传至第 2 代时,按继续培养条件的不同将细胞分为缺氧组(氧分压 < 4.8 kPa、氧容积比 < 5%)和常氧组,在传代培养 24、48、72 h 时分别收集 2 组细胞,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ABC 法检测 VEGF 和 BMP-2 的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以平均灰度值表示,平均灰度值低示表达水平高。

结果 原代培养成骨细胞可表达 ALP 和 OCN,初步确定经体外培养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成骨细胞。在培养 24、48、72 h 时,缺氧组成骨细胞 VEGF 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常氧组(平均灰度值分别为 123.53 ± 7.38 vs. 141.21 ± 6.03、116.45 ± 6.34 vs. 138.37 ± 5.04、108.11 ± 5.37 vs. 136.65 ± 6.54,均 P < 0.01),且缺氧组成骨细胞VEGF表达水平随缺氧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缺氧组成骨细胞 BMP-2 表达水平在培养 24 h 时明显高于常氧组(平均灰度值为 143.28 ± 2.82 vs. 146.91 ± 2.06,P < 0.01),而在培养 48、72 h 时与常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缺氧可诱导成骨细胞 VEGF 的表达上调;而缺氧延长则不利于成骨细胞 BMP-2 的表达。缺氧对 VEGF 和 BMP 的早期表达调控可能与骨修复的启动相关。

2008 Vol. 3 (1): 36-39 [摘要] ( 1879 ) [HTML 0KB] [PDF 0KB] ( 272 )
40 陈彦 于津浦 李慧 曹水 任秀宝
稳定表达膜结合型 CD40L 配体 CHO 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

目的 建立稳定表达膜结合型 CD40 配体(CD40L)的 CHO 细胞系。

方法 将编码膜结合型 CD40L 的重组质粒 pcDNA3.1- fCD40L 用 BgI Ⅱ 和 XhoⅠ 酶进行双酶切鉴定。电穿孔法向 CHO 细胞转染该重组质粒,G418 筛选抗性克隆,有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阳性细胞后扩大培养,获得 2 个整合了 fCD40L 基因的 CHO 细胞(CHO-fCD40L)克隆。用 RT-PCR、流式细胞仪分别从 RNA 和蛋白质水平对 2 个CHO-fCD40L 克隆细胞中膜结合型 CD40L 的表达进行检测;ELISA 法检测 2 个 CHO-fCD40L 克隆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可溶性 CD40L(sCD40L)的含量。

结果 重组质粒 pcDNA3.1-fCD40L 经双酶切和电泳检测到符合预期大小的基因片段。该重组质粒转染 CHO 细胞后经克隆化培养获得 2 个 CHO-fCD40L 克隆,分别命名为 C10、E11。RT-PCR 检测显示 C10、E11 细胞中有膜结合型 CD40L mRNA 的转录;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C10、E11 细胞表达 CD40L 蛋白达 90% 以上;ELISA 法检测到显示 C10、E11 细胞培养液上清中有 sCD40L 蛋白表达。

结论 成功获得稳定表达膜结合型 CD40L 的 CHO 细胞系,为比较膜结合型 CD40L 与 sCD40L 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8 Vol. 3 (1): 40-44 [摘要] ( 1691 ) [HTML 0KB] [PDF 0KB] ( 233 )
45 魏燕 程远霞 华泽钊
反复冻融对血清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反复冻融对血清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的
影响。

方法 采集 15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静脉血,离心后获得血清标本。将各血清标本于 –20 ℃ 保存 24 h,室温解冻 l h,完成第 1 次冻融循环,此后按相同步骤依次进行第 2 ~
6 次冻融循环。第 1 次冻融循环前(第 0 次冻融循环)和每次冻融循环后均取少量血清,采用荧光实时定量 PCR(FQ-PCR)技术进行 HBV DNA 定量检测,计算各血清标本每次冻融循环相对于第 0 次冻融循环的 HBV DNA 拷贝数的相对变化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结果 15 份血清标本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有效范围为 5.21 × 102 ~ 3.43 × 107 拷贝/ml。血清标本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在第 6 次冻融循环的 15 份血清标本中,有 14 份血清标本 HBV DNA 拷贝数与基准水平比较均略有降低;经 6 次冻融循环后,累计有 18.89%(17/90)的血清标本 HBV DNA 拷贝数略高于基准水平,81.11%(73/90)的血清标本 HBV DNA 拷贝数略低于基准水平;经 2、4、6 次冻融循环后,HBV DNA 拷贝数与基准水平比较升高 > 20% 的累计血清标本数(依次为 1、2、2 份)均分别低于降低 > 20% 的累计血清标本数(依次为 2、4、5 份)。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每次冻融循环后 HBV DNA 拷贝数与基准水平比较降低约 1.4%。

结论 血清冷冻时间 < 24 h 时,反复冻融后血清标本 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可基本保持稳定。
2008 Vol. 3 (1): 45-48 [摘要] ( 1941 ) [HTML 0KB] [PDF 0KB] ( 399 )
49 沈大庆 王沛涛 李强 刘忠强 舒志全 付秀艳 李华琴
冷冻干燥法对人精子DNA的影响

目的 探讨冷冻干燥法用于人类精子保存的安全性。

方法 取健康志愿者合格精液 40 份,平均分为 4 组,其中 3 组分别加入不同的冻干保护剂(ETBS;ETBS + 海藻糖;ETBS + 海藻糖 + 蛋黄)后给予冷冻干燥处理,在 4 ℃ 冰箱中保存 3 周;1 组作为新鲜精液对照组。对 4 组标本分别以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和彗星试验进行 DNA 断裂精子百分率检测。

结果 ETBS、ETBS + 海藻糖、ETBS + 海藻糖 + 蛋黄组和新鲜精液组 DNA 断裂精子百分率以 TUNEL 法检测,分别为(6.39 ± 1.46)%、(5.75 ± 1.29)%、(5.20 ± 1.38)%、(4.94 ± 1.86)%;以彗星试验检测,分别为(6.48 ± 1.58)%、(5.83 ± 1.48)%、(5.28 ± 1.42)%、(5.12 ± 1.65)%。冷冻干燥保存后的各组与新鲜精液相比较,DNA 断裂精子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以ETBS或ETBS加海藻糖、蛋黄为保护剂的冷冻干燥法对人精子 DNA 无明显损伤,可有效地保护人精子的 DNA。
2008 Vol. 3 (1): 49-53 [摘要] ( 1596 ) [HTML 0KB] [PDF 0KB] ( 50 )
 综述
54 宗宪磊 蔡景龙 姜笃银 付小兵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皮肤是机体的重要屏障,烧伤后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损害均与皮肤屏障的丧失有关,尽早修复缺损皮肤,封闭创面,重建皮肤屏障,有利于创面愈合和促进组织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皮肤的防御功能与外观。而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常存在严重的皮源不足,皮肤替代物的性能又较差,因此如何提高植皮成活率,改善皮肤替代物的性能就成为重要的因素。生长因子,尤其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植皮成活率及皮肤替代物性能,与器官、皮肤及皮肤附件的发生,以及创面愈合密切相关,为了加深对 FGF 的了解及研究,现就 FGF 在皮肤创面组织修复中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综述。......
2008 Vol. 3 (1): 54-57 [摘要] ( 1751 ) [HTML 0KB] [PDF 0KB] ( 334 )
58 唐莉 张新国 陈建华
长效蛋白药物研究进展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已成为生物技术新药的主要品种。2006 年,美国药品研究与生产商协会的报告统计[1],有 418 种生物技术新药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或 FDA 审批进程中,这些药物能够治疗癌症、传染性疾病、艾滋病在内的 100 多种疾病。同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相比,该类药物与体内正常生理物质十分接近,药理活性高,但是半衰期短。由于蛋白多肽作为一种异源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容易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导致药物在血浆中半衰期缩短。为了维持一定的疗效需要大剂量反复用药,长期的频繁注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易引发一系列副反应。因此临床上需要研制长效的蛋白药物。近几年各国学者主要从蛋白药物的化学修饰、与白蛋白融合、纳米颗粒包埋等技术以及制剂改造等方面进行研究,长效药物的新品种不断涌现,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2008 Vol. 3 (1): 58-61 [摘要] ( 1677 ) [HTML 0KB] [PDF 0KB] ( 216 )
62 吴昀 窦骏
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研究进展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adoptive cellular immunotherapy,ACI)在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已获得广泛认可,尤其在目前疫苗免疫治疗还存在着不能有效抑制微小残留肿瘤生长等多种因素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前提下,ACI 在恶性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ACI 可通过体外扩增筛选出高活性的免疫效应细胞,将其转入宿主体内并建立长期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克服了疫苗免疫治疗的诸多缺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现本文仅就 T 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效应细胞的体外增殖、体外筛选及功能评价、体内效应等方面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2008 Vol. 3 (1): 62-65 [摘要] ( 1694 ) [HTML 0KB] [PDF 0KB] ( 38 )
 技术与方法
66 严钦 周伟 李幸慰 冯美卿 周珮
一种利用微晶纤维素分离纯化β-葡萄糖苷酶的方法
β 葡糖苷酶(EC3.2.1.21)存在于许多植物、昆虫、酵母、霉菌及细菌体内,它参与生物体的糖代谢,能够水解结合于底物末端的非还原性 β-D-葡糖苷键,释放出 β-D-葡萄糖和相应的配基[1]。在医药工业中,利用 β 葡糖苷酶的这种生物转化功能,可将某些广泛存在的天然产物转化为在自然界稀有甚至不存在的药物[2]。然而,目前分离纯化 β 葡糖苷酶的步骤复杂且成本高,成为制约其科学研究及工业应用的瓶颈问题。微晶纤维素是天然纤维素经稀酸水解并经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极限聚合度产物,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化工等各生产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3],在药品生产中目前主要被用作赋型剂和缓释剂[4]。由于微晶纤维素是 β 葡糖苷酶的天然底物,并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因此我们尝试以微晶纤维素为层析介质分离纯化 β 葡糖苷酶,试图开发一种新的分离纯化 β 葡糖苷酶的方法。......
2008 Vol. 3 (1): 66-68 [摘要] ( 1683 ) [HTML 0KB] [PDF 0KB] ( 200 )
 讨论与争鸣
69 张晓实
关于转移性实体瘤治疗模式的思考
进入 21 世纪,实体瘤治疗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分子靶向治疗、微创治疗和免疫治疗技术的进步推进了转移性实体瘤治疗策略的演变,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转移性实体瘤传统姑息治疗模式受到挑战。笔者认为,除发展以小分子靶点药物维持治疗为主的“带瘤生存”模式外,以 4 阶段多学科联合序贯治疗为基础的“祛瘤生存”模式也是转移性实体瘤治疗模式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2008 Vol. 3 (1): 69-71 [摘要] ( 1569 ) [HTML 0KB] [PDF 0KB] ( 177 )
 讲座
72 胡良平 刘惠刚
如何正确进行生物医学科研设计 Ⅰ.科研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由于生物医学科研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而生物体具有极大的变异性。科研的目的就是要从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的事物或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以便正确地解释和揭示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发展、乃至消亡的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人类社会并促进其发展、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至于征服自然之目的。人类要完成此重任,仅靠热情和苦干是不够的,必需加上巧干。所谓巧干,就是要充分利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加上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思维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在确立了可行的奋斗目标之后,对未知事物或现象进行调查或试验。要想使调查或试验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同时,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又比较少,就需要有科学完善严谨的科研设计方案的指导。本刊特邀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胡良平教授,以“如何正确进行生物医学科研设计”为题,撰写系列统计学讲座。希望该系列讲座能对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制定科研设计方案有所帮助。
2008 Vol. 3 (1): 72-75 [摘要] ( 1251 ) [HTML 0KB] [PDF 0KB] ( 228 )
 特载
75

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
编者按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制定的《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简称“统一要求”)是帮助作者完成论文写作和向期刊投稿的指导性文件,在国内外广受作者和编辑的欢迎。为使国内广大作者和期刊编辑及时了解其最新版本的内容,本刊将分期转载 2007 年 10 月更新的“统一要求”的中文译本。ICMJE 并未签署和批准本中文译本的内容。“统一要求”的正式文件版本在 www.ICMJE.org

I. 目标陈述
I.A. 关于“统一要求”
1978 年,一小组综合性医学期刊编辑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市非正式集会,制定了向其期刊投稿的
格式要求。该小组便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温哥华小组(Vancouver Group)。温哥华小组制定的投稿要求于 1979 年首次发表,其中包括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制定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温哥华小组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ICMJE)。该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其所关注的领域不断扩大,已涉及到与生物医学期刊出版有关的伦理学问题。
多年来,ICMJE 制定的“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 ,以下简称“统一要求”)几经修订,讨论的议题已远远超出稿件准备的范畴,扩展出几个独立的部分专门对编辑政策进行讨论。

1997 年委员会对“统一要求”做了整体修改,1999 年 5 月和 2000 年 5 月先后对部分章节予以更新,2001 年 5 月对与利益冲突有关的内容进行了修改,2003 年再次对全文进行重大修订,将“补充说明”(separate statement)纳入正文。现版本是委员会 2005 年修订的最新版。......
2008 Vol. 3 (1): 75-77 [摘要] ( 1636 ) [HTML 0KB] [PDF 0KB] ( 152 )
 环球动态
761 刘新玉
维生素 D 缺乏可能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又一诱因

据 2008 年 1 月 7 日 Circulation 在线报道,弗雷明汉心脏病研究所(Framingham Heart Study)的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 D 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该研究对 1996 — 2001 年间纳入的 1739 名无心血管疾病病史、平均年龄 59 岁的白种人受试者进行维生素 D 水平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显示,28% 的受试者维生素 D 水平低于 15 ng/ml,9% 水平低于10 ng/ml;仅 10% 的受试者维生素 D 水平高于 30 ng/ml,这也是维持正常骨密度所需的最理想水平。在随后平均达 5.4 年的随访观察期间,120 名受试者发生致死或非致死性冠心病,28 名受试者发生致死或非致死性脑血管疾病(如非缺血性脑卒中等),19 名受试者被诊断患有心力衰竭,8 名受试者出现活动性跛行或肢体乏力。血液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 D 水平低于 15 ng/ml 的受试者在随访 5 年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更高水平维生素 D 受试者的 2 倍。研究者对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引发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低水平维生素 D 较高水平维生素 D 受试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高 62%,且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随维生素 D 缺乏程度而增加;对其中 688 名伴有不同程度高血压受试者的分析还发现,维生素 D 缺乏伴高血压受试者 5 年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最高,是其他受试者的 2 倍。

哈佛医学院 Thomas J. Wang 博士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补充维生素添加剂或改变生活方式来治疗维生素 D 缺乏症可能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还需通过更大的随机试验来观察纠正维生素 D 缺乏能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从而证实维生素 D 缺乏确实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008 Vol. 3 (1): 10 [摘要] ( 1400 ) [HTML 0KB] [PDF 0KB] ( 40 )
761 王常珺 柳青
MicroRNA 可以阻止肿瘤转移

目前,科学家正关注于一种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具有调节基因表达作用的小分子——microRNA(miRNA)。癌症生物学家 Joan Massagué 发现缺乏特定的 miRNA 将有助于肿瘤转移。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 2008 年 1 月 10 日出版的 Nature。

恶性肿瘤转移通常被认为与基因表达的改变有关。由于 miRNA 在肿瘤组织中常常呈现低表达,因此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成为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的一大热点。Joan Massagué 及其同事对伴有肺及骨转移的侵袭性乳腺癌患者的癌细胞中 miRNA 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其中 6 种 miRNA 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显著降低;向裸鼠体内注射转移性乳腺癌细胞并形成肺或骨转移后,上述 6 种 miRNA 中有 3 种 miRNA 表达水平极低;而将诱导后高表达这 3 种 miRNA 的癌细胞注射到裸鼠体内,虽然最终裸鼠仍出现了肺及骨的转移,但其发生率已有明显降低。

此外,Massagué 及其同事对 368 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中被 6 种关键 miRNA 所抑制的基因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在表达这些基因(即 miRNA 呈低表达)的肿瘤患者中约 50% 生存期超过 10 年,且未发生肿瘤转移;而在未表达这些基因(即 miRNA 呈高表达)的肿瘤患者中这一比例为 75%。

虽然距离临床应用尚有一定距离,但研究者们认为至少 miRNA 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一个诊断指标。除乳腺癌外,目前 Massagué 及其研究小组正在关注 miRNA 能否阻止其他类型肿瘤的转移。
2008 Vol. 3 (1): 18 [摘要] ( 1434 ) [HTML 0KB] [PDF 0KB] ( 48 )
762 刘新玉
DNA 水平微小差异可致生理特征的显著差别

加拿大 McGill 大学人类基因组和魁北克基因组创新研究中心 Jacek Majewski 博士证实,个体间 DNA 水平的微小差异即可导致基因编码蛋白的显著差别,造成个体间生理特征的千差万别。该研究由加拿大基因组(Genome Canada)和魁北克基因组(Genome Quebec)资助,其研究结果发表在 2008 年 1 月 13 日出版的Nature Genetics。

此前的研究认为个体差异仅是由DNA序列中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的简单而相对微小的差异所致。Jacek Majewski 博士称:“SNP 数量繁多,将它们汇总起来以后可以发现 2 个个体之间在相应位点存在的差异多达数百万个,也就是说个体之间有数百万计的细微差异以区分彼此。但仅靠这些蛋白编码基因的差异仍难以解释个体间外表、生长发育及行为等各方面基因表型的所有差别。”

Majewski 博士及其同事经研究阐明,mRNA 剪切过程受 SNP 调控,由 SNP 引起的 mRNA 剪切过程的变化可导致蛋白产物的表型发生显著改变,其中超出一定比例的改变可能就会导致诸如囊性纤维化、1 型糖尿病等遗传疾病。因此,可以说此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开了蛋白编码基因序列的微小差异导致个体之间基因表型显著差别的“神秘面纱”。
2008 Vol. 3 (1): 29 [摘要] ( 1415 ) [HTML 0KB] [PDF 0KB] ( 42 )
763 刘新玉
旧的心脏骨架生成新的心脏取得成功

2008 年 1 月 13 日 Nature Medicine 在线报道,美国 Minnesota 大学的生物工程师 Doris Taylor 博士及其同事成功在实验室培育出一个能够跳动并具有泵血功能的人造心脏。

Doris Taylor 研究小组首先去除了成年大鼠的心肌细胞,使其成为一个由蛋白质和其他细胞组成的无生命的骨架组织,接着向其中注入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8 d 后生成了一个能够跳动并具泵血功能的心脏。虽然新生心脏的泵血能力只有正常心脏的 2%,但近 40 次的重复实验表明,注入细胞越多、细胞生长时间越长,新生心脏的泵血能力就越强。Taylor 博士称,这项技术如果应用于人类,可利用已死亡的人或猪的心脏作为骨架,提取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的骨髓干细胞并注入到骨架中使其生长发育成新的心脏。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的组织工程师 Wolfram Zimmermann 表示,该研究成果激动人心,但仍然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例如如何寻找到能够生成心脏组织的合适的干细胞并以一种最佳方式促进细胞生长从而最终生成具有正常功能的心脏等等。而美国德克萨斯州 Baylor 大学医学中心的心脏病学专家 Clyde Yancy 则认为猪的心脏可能并不适于作为骨架,因为尽管现在猪的心脏瓣膜已经可以植入人体,但猪的心脏可能太大而使人体难以耐受,即便使用药物干预免疫系统,人体仍可能对其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将该技术应用于人类,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008 Vol. 3 (1): 48 [摘要] ( 1402 ) [HTML 0KB] [PDF 0KB] ( 37 )
764 柳青 王常珺
人体蛋白可能成为抗 HIV 药物的新靶点

HIV 的强致病性在于其可以在人体蛋白的辅助下侵入人体细胞或与宿主 DNA 整合。目前,美国哈佛医学院遗传学家Stephen Elledge 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已发现并确定了 250 多种 HIV 全身播散所需的人体蛋白,为研制新型抗 HIV 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 2008 年 1 月 10 日出版的 Science。

临床常用的经典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攻击病毒蛋白,有较强的副作用,严重影响 HIV 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而且HIV病毒的突变速度极快,可使抗病毒药物很快失效。而新型抗 HIV 药物可以通过抑制人体蛋白的表达,破坏 HIV 的正常感染模式,从而起到治疗 HIV 感染及延缓病情的作用。在此之前,研究者们仅仅确定了几十种 HIV 所利用的人体蛋白。为寻找更多的此类蛋白,Elledge 教授及其同事应用 RNA干扰技术成功阻断了人类细胞中大量单基因的表达,构建了人类基因组“单基因敲除”细胞库,随后用 HIV 病毒感染上述细胞,同时监测 HIV 感染的进展征象:存在于细胞表面的 HIV 蛋白 Gag 和受感染细胞感染其他细胞的能力。出人意料的是,有 273 个单基因敲除细胞缺乏上述 1 种或全部征象,提示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对于 HIV 感染极为重要。在这些蛋白中,仅有 36 种已被证实有助于 HIV 感染,其余多数蛋白在 HIV 感染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清楚。

但是,抗病毒药物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极为重要。通过基因组筛选的方法有助于发现新型的抗 HIV 药物,但使用人体蛋白作为靶点的药物常常具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如何使药物毒性降低也就成为研究的关键所在。Elledge 教授认为,减少此类药物毒性的方法之一是使药物同时作用于几种蛋白,这样既可以保留这些蛋白的重要生理功能,又能抑制 HIV 感染。

此项研究彰显了基因组学在新型药物研发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2008 Vol. 3 (1): 57 [摘要] ( 1654 ) [HTML 0KB] [PDF 0KB] ( 42 )
 协会之窗
810 刘艳 侯继峰 国泰
轮状病毒及疫苗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为交流轮状病毒及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动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课题“新型轮状病毒疫苗研发及其综合技术支持平台”的研究进程,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CMBA)医药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NICPBP)联合主办的“轮状病毒及疫苗学术研讨会”于 2007 年 12 月 12 — 13 日在北京召开。到会代表约 40 人,分别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NICPBP、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兰州、武汉、昆明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葛兰素史克公司。会议开幕式由 CMBA 刘海林副会长主持,学术报告和讨论分别由SFDA生物制品处尹红章处长、NICPBP 王军志副所长、NICPBP 生检处李凤祥处长和疫苗二室祁自柏主任主持。会议中心发言的题目为:轮状病毒疫苗研发及过程控制(葛兰素史克公司 Corine Lecomte 女士),轮状病毒疫苗国际临床应用及安全性介绍(葛兰素史克公司唐海文博士),中国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肇寅教授),减毒活疫苗质量控制要点(NICPBP 疫苗二室祁自柏主任),轮状病毒疫苗质量控制技术要点(NICPBP 疫苗二室国泰博士),LLR 轮状病毒疫苗生产控制及临床应用介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王玉林副所长),三价重配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与开发(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周旭主任),多价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杨晓明副所长)。与会代表围绕轮状病毒感染的防治策略、轮状病毒疫苗质量控制、疫苗临床研究及血清学替代标准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就以下问题初步达成一致:①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轮状病毒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协作,经常交流。②力争建立一种较为通用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应该以空斑试验法作为参照,研究效力检定方法与标准。③须尽快解决疫苗免疫原性实验室评价方法及判定标准。目前资料显示抗轮状病毒 IgA 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指标,应加紧研制试剂,做好试剂的质量控制,力争用于疫苗的临床考核。
2008 Vol. 3 (1): 35 [摘要] ( 3850 ) [HTML 0KB] [PDF 0KB] ( 99 )
811 张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在北京成立
2008 年 1 月 22 日上午,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成立仪式在卫生部一层会议厅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 49 位纳米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出席了成立仪式。成立仪式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刘海林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持,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作为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的发起人就分会成立的背景情况作了报告。经与会委员的民主选举,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张阳德教授当选为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四军医大学细胞工程研究中心陈志南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江雷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小宁教授、四川大学魏于全教授、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曾益新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大会还选举出 25 位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刘海林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为分会的成立致贺辞,并向当选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颁发了证书。

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及其向医药领域的渗透,一门崭新的学科——纳米生物技术学便由此产生,并以其强劲的生命力,为现代医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特别是纳米药物载体、纳米生物传感器和成像技术以及微型智能化医疗器械等,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国际上医药领域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均已将纳米生物技术作为 21 世纪的科研优先项目予以重点发展。我国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先进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九五”期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启动了国家纳米振兴计划,“十五”期间 863 计划将纳米生物技术列为专题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发展。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是一个由纳米生物医药科研人员、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医药卫生管理人员以及行业内相关企业等发起成立的团体,标志着我国纳米生物技术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2008 Vol. 3 (1): 74 [摘要] ( 1637 ) [HTML 0KB] [PDF 0KB] ( 35 )
812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成员名单

主任委员
张阳德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志南 江 雷 王小宁 魏于全 曾益新

常务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陈富韬 陈继营 崔大祥 樊春海 顾忠伟 郭亚军 郭应禄 李 峰 李 亮 刘蔚东
孟 群 王立基 王 岩 闻立时 阎锡蕴 杨志明 张 建 张闽元 张宗久

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常 津 陈保平 陈长水 崔海信 高明远 高 新 葛广路 何农跃 胡军辉 姬尚义
金讯波 李晓辉 李异凡 李银妹 李 颖 刘昌胜 刘玉杰 吕建新 彭 江 钱志勇
瞿 佳 石 文 唐芳琼 唐劲天 田卫东 王 洪 王深明 汪忠镐 魏希亮 吴季霖
谢民强 谢 伟 许鑫华 徐雪青 鄢国平 张 强 张生彬 张 涛 张亚卓 张英鸽
郑玉峰 朱 宏
2008 Vol. 3 (1): 74 [摘要] ( 1473 ) [HTML 0KB] [PDF 0KB] ( 36 )
 学术活动预告
813 张文超
生物芯片在医学和食品安检中的应用大会会议通知
生物芯片技术已一步步走下神坛开始走向应用,它最能直接造福人类的应用即是医学和卫生领域。
为了解国内外生物芯片最新研究应用动态和发展方向,促进相关行业的经验交流和沟通,提高国内生物芯片成果应用转化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与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定于 2008 年 4 月 20 — 22 日在北京召开“生物芯片在医学和食品安检中的应用大会”。大会将邀请 30 余名全国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欢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疾病预防与控制单位、医院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踊跃投稿并参会。同期还将举办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试剂展览,欢迎拟参展单位尽早预订展位。

会议议题
1. 生物芯片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2. 生物芯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 生物芯片在生殖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4. 生物芯片与个体化医疗
5. 生物芯片在农兽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6. 生物芯片在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7. 生物芯片在药物研究及开发中的应用

大会具体信息请登陆会议网站查询。网址:www.capitalbio.com/ABMFS。
大会组委会联系人:曹霞女士,电话:010-80726868-8320。
2008 Vol. 3 (1): 7 [摘要] ( 1337 ) [HTML 0KB] [PDF 0KB] ( 43 )
814 王绿娅 鄢盛恺
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血脂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拟于 2008 年 9 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本次会议将采用专题报告、大会发言、分会交流和壁报等形式,就有关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血脂、脂蛋白及相关领域的基础、临床及检验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欢迎海内外学者积极投稿,踊跃参加本次盛会。

1. 征稿内容:
⑴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①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特殊人群);②基础研究(脂肪组织、动物模型、脂质与炎症、核受体、不稳定斑块);③脂质与脂蛋白病理生理学(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性低脂血症、脂蛋白代谢、脂蛋白的氧化作用、胆固醇逆运转、小而密 LDL、血浆甘油三酯);④脂质与脂蛋白的药物控制(固醇吸收抑制剂、酯酸辅酶 A 胆固醇酯酰转移酶抑制剂、胆固醇酯转移蛋白拮抗剂、微粒体甘油三酯转移蛋白抑制剂、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系统及升高HDL药物等);⑤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基因与细胞治疗、干细胞、斑块稳定消退);⑥脂蛋白研究新领域(抗艾滋病制剂、基因环境相互作用、脂质组学、脂蛋白的核磁技术、蛋白质组学)。

⑵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①血脂及其相关指标检测的方法学研究(新方法及新试剂的研制、方法学评价);②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传统危险因素、一些新的炎症因素、新的脂蛋白、代谢综合征等);③血脂水平的调查(有关统计学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不同时间);④血脂指标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⑤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脂代谢紊乱的诊断和预防相关研究(包括危险评估、诊断与预防措施);⑥脂代谢紊乱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脂类相关遗传病的实验室诊断、基因分析方法、流行病学、临床应用);⑦血脂检测的实验室质量控制与标准化(质控材料、质控方法、参考方法、参考材料、质量保证方案);⑧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与检验医学(血脂知识宣传、血脂异常的防治、检验与基础、临床的沟通及协作);⑨心脏标志物的临床检测与应用(检测方法与标准化、临床应用及评价)。

2. 征稿要求:
⑴未公开发表的论著、综述、简报、经验交流等,来稿请寄全文和 800 字以内的摘要各 1 份。
⑵论文摘要语言为中文或英文,以 Microsoftword 编辑,DOC 文件格式,A4纸打印。中文用宋体,小四号字体,不超过 800 字;英文用 Time New Roman 字体,小四号字体,不超过 300 字,单倍行距。

⑶论文提交方式:①通过电子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下列 Email 地址:yanshengkai@yahoo.com.cn 或 wangluya@126.com。②通过邮局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邮寄给: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鄢盛恺主任收(邮政编码:100029),或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北京安贞医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室王绿娅主任收(邮政编码:100029)。电话:010-84205213(鄢盛恺)或 010-64456436(王绿娅)。③通过登录本次血脂会议网站投稿:www.xiezhi2008.cn

⑷截稿日期:2008 年 5 月 10 日(以邮戳为准)。
2008 Vol. 3 (1): 53 [摘要] ( 1619 ) [HTML 0KB] [PDF 0KB] ( 46 )
815
第五届华夏内分泌大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由台湾内分泌学会、台湾糖尿病学会、香港内分泌代谢和生殖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华夏内分泌大会将于 2008 年 12 月4 — 9 日在台湾台北市圆山饭店召开。现就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甲状旁腺及代谢性骨病、内分泌性高血压、肥胖和脂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生殖内分泌、儿童内分泌、心血管内分泌、老年与衰老等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

2. 征文要求:请同时寄 800 字左右中文摘要及 200 ~ 250 英文单词摘要各 1 份。摘要按论文题目、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作者姓名、正文、作者联系方式(Email 地址、电话、手机等)顺序排列,并在作者姓名下方用横线注明参会者。

3. 通讯联系: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寄至 cmachenchen@gmail.com;也可将文件光盘邮寄至北京东四西大街 42 号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邮政编码 100710);信封及 Email 均请注明“华夏会投稿”。联系人:陈晨;电话 010-85158148。

4. 截稿日期:2008 年 5 月 15 日,逾期恕不受理。
2008 Vol. 3 (1): 68 [摘要] ( 1199 ) [HTML 0KB] [PDF 0KB] ( 44 )
编辑部公告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纪要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开户行变更的公告
· 关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投稿途径及收费情况的声明
更多>>  
作者服务中心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论文撰写格式
版权转让协议
京ICP备1202020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6224号
版权所有 © 2010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家园2号楼1011-1013室 100022
电话:010-62115986 传真:010-62115976 E-mail: cmbj01@126.com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  技术支持:support@magtech.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