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靶向脂滴包被蛋白 2(PLIN2)基因转录水平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获得 PLIN2 抑制剂,进而寻找具有潜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的小分子先导化合物。
方法 构建含有人 PLIN2 基因启动子区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 pGL4-PLIN2p。将其转染 HepG2 细胞,通过 G418 抗性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 PLIN2p-Luc HepG2。对构建的稳转细胞筛选模型进行条件优化和评价,大规模筛选获得活性化合物,进一步利用 qRT-PCR、Western blot 和油红 O 实验检测活性化合物对泡沫化巨噬细胞中 Plin2 mRNA、蛋白表达以及脂滴形成的影响。
结果 成功构建了含有人 PLIN2 启动子区的细胞模型 PLIN2p-Luc HepG2,符合高通量筛选的要求。筛选 8000 余样次化合物,经初筛和复筛,共获得 6 个剂量-效应关系良好的活性化合物。其中,化合物 MK8722 可以剂量依赖地抑制泡沫化巨噬细胞中 Plin2 mRNA 和蛋白表达,并显著减少细胞内脂滴的形成。
结论 建立可用于抑制剂高通量筛选的 PLIN2p-Luc HepG2 细胞模型,筛选获得活性化合物 MK8722,为基于脂滴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手段。
目的 制备包载达沙替尼的仿生外泌体,并对其进行表征和抗肺癌活性考察。
方法 利用人肺癌 H460 细胞外泌体与载药脂质体的各自特点,通过膜融合后自组装,制备包载达沙替尼的仿生外泌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其粒径与 zeta 电位。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法验证外泌体-脂质体融合效果。利用荧光探针成像技术定量分析肿瘤细胞对仿生外泌体的摄取能力。MTS 法检测体外细胞杀伤活性,并通过皮下荷瘤小鼠模型的活体荧光成像和药效学实验评价其体内肿瘤靶向性、抑瘤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达沙替尼仿生外泌体的粒径为(111.3 ± 0.1)nm,电位(–30.1 ± 0.3)mV。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证实了仿生外泌体上外泌体特异性标志蛋白 CD9、CD81、OXER1 的表达。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检测到外泌体与脂质体的膜融合指数为 2.171 ± 0.044,提示外泌体与载药脂质体的融合较高。荧光成像显示,同源肺癌细胞对仿生外泌体的摄取显著高于脂质体(P < 0.05),而异源胰腺癌细胞对两者的摄取无差异。与游离达沙替尼及脂质体制剂相比,仿生外泌体的体外细胞毒性显著增强。体内动物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的肿瘤组织中更易富集,具有较好的归巢能力,显著的体内抑瘤作用(抑瘤率达 75.0%),且给药期间未观察到小鼠体重的显著下降。
结论 达沙替尼仿生外泌体纳米制剂具有显著的抗肺癌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为后续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前期基础。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正常 C57BL/6J 小鼠和多发性硬化症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
方法 采用 DiR 近红外荧光染料标记技术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回输到正常 C57BL/6J 小鼠和 EAE 小鼠体内,在给予干细胞后 2 h、3 h、1 d、3 d、5 d、7 d、10 d、14 d 进行活体成像示踪干细胞,14 d 后剖检小鼠,对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脑、脊柱(含脊髓)进行组织成像。
结果 DiR 标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回输给予小鼠后,荧光值在体内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正常 C57BL/6J 小鼠中 2 d 到达峰值,在疾病模型小鼠中 1 d 达到峰值;在正常 C57BL/6J 小鼠中 10 d 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在疾病模型小鼠中 10 d 仍能检测到荧光信号,14 d 荧光信号消失。组织成像研究显示干细胞单次尾静脉给予正常和疾病模型小鼠后,细胞在体内至少存续 14 d,集中分布于肺脏、肝脏、脾脏等部位。
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症模型 EAE 小鼠体内比在正常 C57BL/6J 小鼠中存续时间更长,且 MSC 在 EAE 疾病小鼠中具有更明显的脾脏归巢作用。
目的 研究人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haMSC-EVs)凝胶特性及在糖尿病溃疡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泊洛沙姆 407 及羟丙甲纤维素作为辅料,与haMSC-EVs配制成缓释温敏凝胶,研究其凝胶特性,并对 db/db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伤口进行局部涂抹给药,探索凝胶的适用性和对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效果。
结果 从人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分离纯化细胞外囊泡(EVs),与辅料配制成泊洛沙姆 407 终浓度为 20%、羟丙甲纤维素终浓度为 0.5% 的温敏型凝胶制剂。胶凝温度为26.0 ℃,胶凝时间为 90 s 左右,且其凝胶强度和黏附性较好,满足临床外用制剂的使用条件。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凝胶对 EVs 的释放量与时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在细胞摄取中凝胶表现出良好的 EVs 保护和缓释作用。同时体内实验表明,haMSC-EVs 凝胶显著促进了 db/db 小鼠糖尿病伤口再上皮化,减轻了真皮及皮下炎症细胞浸润,改善了胶原纤维的排布,从而促进了糖尿病伤口愈合。
结论 由泊洛沙姆 407 和羟丙甲纤维素配制的温敏型凝胶对 haMSC-EVs 具有良好的保护和缓释作用,并对糖尿病小鼠的伤口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目的 构建高尔基蛋白 73(GP73)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获得高纯度的 GP73 重组蛋白并进行功能分析。
方法 根据 GP73 基因序列,利用 Primer Premier 6.0 设计引物,扩增获得 GP73 基因;构建 GP73-pCMV0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至 HEK293 细胞,提取 GP73 重组蛋白,并用 Ni excel 亲和层析柱纯化;采用 G-250 法对其蛋白浓度进行鉴定。
结果 GP73 重组蛋白长度与预期一致,约为 1100 bp;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 GP73 基因成功插入 pCMV02 载体;SDS-PAGE 结果显示在 66 kD 处有一明显条带,与预期蛋白质位置一致。ELISA 检测与抗体有较好反应性,抗原效价 1/500;4 ℃保存 10 d 活性变幅小于 10%,热加速 10 d 与4 ℃试剂对肝癌血清检测变幅小于 10%。
结论 成功利用真核系统表达 GP73 重组蛋白,效价为 1/500,稳定性良好。
目的 对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抗原特异性 T 细胞免疫反应的方法进行验证。
方法 以重组带状疱疹病毒 gE 蛋白为抗原免疫小鼠,取小鼠脾脏淋巴细胞,通过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进行细胞免疫反应评价。从专属性、重复性、批间精密度、区间精密度、稳定性五个指标进行方法验证。
结果 无肽刺激条件下免疫组小鼠和 PBS 组小鼠细胞因子 CD4+ TNF-α、CD4+ IFN-γ、CD4+ IL-2 均不表达,肽库刺激条件下 PBS 组小鼠细胞因子 CD4+ TNF-α、CD4+ IFN-γ、CD4+ IL-2 不表达,但免疫组小鼠细胞因子 CD4+ TNF-α、CD4+ IFN-γ、CD4+ IL-2 阳性表达。重复性、区间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和稳定性考察结果的 CV 值均小于 20%。
结论 方法有良好的专属性,重复性、批间精密度、区间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在生产环节的质量情况,为该试剂盒的批签发及质量监测提供参考。
方法 按照 2023 年度国家药品抽验工作方案,从 7 家企业共抽取 8 批次试剂盒。根据各企业的药品注册标准,使用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国家参考品,对试剂最低检出限项目进行检验;同时,对 2023 年度 2 家进口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批检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质量。
结果 8 批次试剂检测结果均符合各自药品注册标准,但部分企业药品注册标准低于 2020 年版《中国药典》及相应国家参考品要求,注册标准表述不规范等;2023 年度进口试剂批检结果均为合格。
结论 国产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质量水平总体较好,企业应加强与现行标准要求的一致性,完善自己的产品注册标准,保证产品质量。
编者按
临床研究中心(CRU)是医疗卫生机构成立的,为院内研究者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实施规范化管理和统筹协调研究资源的专门部门。CRU 的建设是完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提高我国临床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础。
2021 年,《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批准立项。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于 2021年 4 月成立标准编制组,正式启动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当前,我国临床研究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在管理体系、组织架构、人才储备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临床研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究其根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国家层面尚缺乏统一的 CRU 建设标准规范,导致研究设计、过程监管和成果转化等关键环节缺乏系统性指导;其二,研究者发起研究与企业发起研究之间协同不足,医疗机构内部 CRU 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规划;其三,研究人员准入标准参差不齐,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不足,加之部分研究者对 GCP 规范理解不深,临床试验设计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亟待提升;其四,支撑临床研究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尚未形成标准化体系。这些深层次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临床研究的整体质量,表现为高质量临床研究产出不足、研究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以及在国际学术界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证据”。《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对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更好地保障了临床研究中心的标准化运行和管理。
标准编制组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行业规范、文献和相关标准,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分析相关信息,形成了《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的编写内容;标准编制组结合我国国情,确定了 CRU 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本、术语和定义、功能、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基础设施、管理制度、评估和附录等 10 部分内容。标准编制过程中共收到 16 家单位 73 条修改意见和建议,编制组经过汇总、梳理,采纳意见 18 条,部分采纳 22 条,不采纳意见 33 条。编制组对征求的意见进行了研讨和分析,对《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经过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审定、公示等程序,《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于 2024 年5 月6 日发布并实施。
《临床研究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的制订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规范着眼于构建标准化的临床研究管理体系,通过明确临床研究中心实体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健全覆盖项目全流程的管理制度,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系统性地完善临床研究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相信该规范的出台,将为提升我国临床研究质量、增强国际学术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对推动我国临床研究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自临床研究方法学、临床研究管理、医学伦理等领域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数十家从事临床研究管理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的会员单位参加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