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肖忠宇,杨鑫鑫,曾庆斌,郭茜旎,周欣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498-50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4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许书语,梁晓龙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487-4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2
  • 综述
    吴佳睿,王永明,柯亨特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58-5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12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史宛瑞,崔立刚,梁晓龙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493-49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3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张晓婷,戴志飞,岳秀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481-4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1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倪钧钧,郭亮,王素音,朱娜,赵婧,靳国瑞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23-5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8
  • 综述
    韩佳澎,余锂镭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65-5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13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易子能,刘璐,何叶子,龚德雁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06-5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5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李雅辉,罗怡杰,吴籽萱,姜文沛,李拓欢,曹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16-5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7
  • 关键词索引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69-576.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陈泽蒙,杨晨曦,张博文,李婷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12-5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6
  • 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葛喜凤,崔立刚,李磊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34-5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09
  • 论著
    刘翔,孙扬,马丽莉,马颖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50-5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11
  • 论著
    胡馨月,孙悦,李懿,吕萍,张慧,李晶,梁成罡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23, 18(6): 540-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3.06.010
  • 综述
    王若彤, 沈晓凤, 严赵玖, 孙超, 李滢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69-5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11
  • 综述
    张红娟, 林媛, 孙忠杰, 高天乐, 韩燕星, 蒋建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54-5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09
  • 质量控制
    夏德菊, 王薇, 许庭莹, 许四宏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80-58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13
  • 干细胞研究
    胡肖希, 章毅, 陈亮, 伍婷, 陈红岩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499-5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03
  • 述评
    李瑞, 任刚, 韩燕星, 王璐璐, 蒋建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489-4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01
    新药发现的关键之一是药物靶点,本文探讨了新药研究中对药物靶点的研究和一些思考。虽然一个哺乳动物细胞可以有几万个蛋白质分子,但真正起关键性作用的只有极少数,它们的功能配置如同大雁群在迁徙飞行中的头雁效应。从治疗疾病的角度看,我们称这些极少数关键分子为头雁分子;在细胞环境支持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接受药物的调节并发出指令信息(如蛋白修饰等),由此带领大多数其他相关蛋白分子协同完成重编程的任务,产生有效且安全性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头雁分子可能是最好的药物靶点。本文以 AMPK、GLP-1 受体和 LDLR 为例,展示了这些头雁分子在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中的核心地位。未来新药研究中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蛋白质网络中识别这些头雁分子,并理解它们如何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以产生疗效,以期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标,即通过增加机体的负熵作用来改善健康。
  •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团体标准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40-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07

    编者按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ABSL-2 实验室)是开展第三类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以及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的样本检测和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操作所必需的生物安全实验室。

          2023 年 6 月 29 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通用要求》团体标准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批准立项。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于 2023 年 10 月 8 日成立标准编制组,正式启动团体标准编制工作。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国务院 424 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条例》的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订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通用要求》对指导实验室设立单位或机构对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和措施,更好地保障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的标准化运行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标准编制组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行业规范、文献和相关标准,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分析相关信息,形成了《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通用要求》的编写内容;标准编制组结合我国国情,确定了以病原微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为编制对象,以运行要求为技术导向,以实验室运行管理为编制原则和技术框架。标准编制过程中共收到 12 家单位 60 条修改意见和建议,编制组经过汇总、梳理,采纳意见 55 条,部分采纳 4 条,不采纳意见 1 条。编制组对征求的意见进行了研讨和分析,对《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通用要求》进行修改和补充完善。经过协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审定、公示等程序,《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通用要求》于 2024 年 7 月 3 日发布并实施。

          《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通用要求》是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活动和管理具体实践的结合,有助于规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文件的编制和信息统一,提升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的标准化。需要说明的是,本标准是针对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为对象的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运行管理的指南。

          来自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流行病学、检验检疫、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领域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的数十家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检验检测和生物制品研发生产等会员单位参加了本标准的编制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 特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2): 121-1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2.001
  • 生物安全
    黄翠, 宋冬林, 梁慧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13-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03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将工程与科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可以改造或创造生物体,正在为许多领域带来巨大的变化,并帮助应对医学、农业、制造业和环境方面的挑战,为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然而,作为一门两用学科,由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合成生物学也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风险,给生物安全管理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描述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引发的亟需解决的生物安全问题,阐述风险评估在合成生物学研发活动生物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进而首次提出合成生物学研发活动的生物风险分类分级管理的思路及相关的针对性建议。
  • 专家共识
    李劲松, 张明霞, 翁景清, 陆兵, 张青雯, 李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2-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02
    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活动评审中,存在着诸多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如“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管理的共性问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管理共性问题的专家研讨会,就该共性问题中的双人双锁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两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专家对在科技创新发展时代的“锁的形式和技术可行性、“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就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专家共识。
  • 干细胞研究
    张君, 姜夕锋, 张帆, 田书娟, 李全海, 闫宝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26-532.
  • 综述
    王怡, 李一佳, 李效敬, 张美荣, 汤苏阳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95-10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13
    从脂肪移植、骨骼疾病、软骨疾病到皮肤修复,脂肪基质血管组分(SVF)的临床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并且已经取得了有益的效果。由于脂肪 SVF 是一种多细胞的异质细胞群,因此其在再生医学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具有组织修复、免疫调节、促进血管生成等作用,相较传统的干细胞治疗,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在软骨修复、辅助移植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脂肪 SVF 治疗膝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已成为临床治疗方案之一。并且相较与其他细胞治疗方式,体外操作遵循最小操作原则,安全性相较更好。而目前临床治疗主要应用的 SVF 类型还是以酶解法获得的 SVF 为主,此方式获取的 SVF 为纯细胞组分,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细胞的作用,并且有利进行质量监督与控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脂肪 SVF 在临床治疗的案例,讨论脂肪 SVF 的给药途径、给药剂量、治疗效果等问题。但由于案例数相对较少,安全性观察期较短,并且对于其治疗机制还未研究透彻,这些制约 SVF 全面进入临床治疗的问题亟待解决。
  • 论著
    张蓉, 商悦, 王文蝶, 曾潮洋, 奚硕涵, 陈淑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3): 273-2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3.004

    目的  建立小鼠结肠癌 C26 恶病质模型,并观察其血象和炎症因子的时程变化。

    方法  将 C26 小鼠保种瘤液接种到 BALB/c 小鼠右侧背部皮下,待肿瘤生长至直径10 mm 左右时处死小鼠取肿瘤,匀浆后按照 1:60 稀释,皮下注射 200 μL 细胞液,然后称体重,量瘤径。接种肿瘤 12 d 18 d 后处死动物,当天取血、棕色脂肪、附睾白色脂肪、股四头肌、腓肠肌、脾脏、胸腺和瘤块。取血浆样品进行细胞因子的检测;取血细胞进行血象和 CD4+/CD8+ 淋巴细胞的分类分析;并对脂肪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和 HE 染色。

    结果  C26 瘤液接种到 BALB/c 小鼠皮下后,肿瘤组小鼠体重在 12d 和 18 d 明显下降,棕色脂肪组织的重量均明显下降,脂滴明显变小,胞浆含量增加;附睾白色脂肪在接种肿瘤后 12 d 时和对照相比基本无变化,而 18 d 时重量明显减轻,脂滴变小,并出现白色脂肪棕色化现象;肿瘤组股四头肌和腓肠肌的重量减轻;肿瘤组动物的脾脏体积变大,脾重也明显增加;胸腺重量降低。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小鼠血液中 CD4+/CD8+ 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别;接种 12 d 后,血浆中 IL-6 的含量显著增加,接种 18 d 后,IFN-γ 的浓度显著降低,IL-1β、TNF-α、IL-6 含量均显著增加;接种肿瘤 12 d 后,肿瘤组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目和血小板压积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单核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接种肿瘤 18 d 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

    结论  成功构建了 C26 恶病质小鼠模型,该模型具有体重下降、肌肉和脂肪减少、白色脂肪褐变、脾脏肿大、胸腺萎缩、血细胞计数明显变化等特征,早期血浆 IL-6 的变化值得关注。该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为研究癌症恶病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 综述
    孙浩, 王佑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2): 163-1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2.006
    疫苗是人类应对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随着技术的进步,多种能增进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新型疫苗被开发。病毒载体作为生物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基因操作工具,是一个搭载疫苗的良好平台。它通过模拟病毒结构和生理特征,不仅能激发细胞和体液免疫,也能激发机体的先天免疫和黏膜免疫,提升疫苗的免疫原性。同时基因工程的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它的安全性。本文阐述了现在用于疫苗开发的主要病毒载体的类型和特点,并对以它们为平台设计开发的疫苗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病毒载体疫苗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 综述
    程星, 蒋敬庭, 符圆圆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63-5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10
  • 述评
    王霞, 高天乐, 唐铭泽, 韩燕星, 蒋建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493-4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02
    中药院内制剂作为填补上市药品未满足临床需求的临床验方,蕴含着巨大的研发价值和潜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院内制剂的独特优势,加速其向中药新药的转化进程。文章深入分析了院内制剂的管理要求特点,并据此挖掘了新药研发转化的改进方向。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本文提出了一套策略,旨在充分利用院内制剂的人用经验,缩短研发进程和投入,以促进其更快转化为新药上市,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优化审评体系、减少非临床研究投入、加强沟通交流和风险管理等措施,有望显著缩短院内制剂向新药的转化周期。
  • 干细胞研究
    李倩倩, 郝晓芳, 黄瑛, 耿兴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21-5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05
  • 产业论坛
    吴曙霞, 王立生, 李秋实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84-5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14
  • 专家共识
    张明霞, 高虹, 李晋涛, 谢景欣, 董婕, 赵赤鸿, 陈威巍, 姜涛, 孔宇飞, 李娜, 李劲松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4): 361-37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4.001
    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实验活动评审中,发现实验室生物风险事件/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法中有许多的共性问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的支持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风险事件/事故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法”的共性问题专家研讨会,就该共性问题中的生物风险事件/事故的分级、分类、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方法要素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对可能出现的三种类型生物风险事件/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就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模式形成了专家共识。
  • 论著
    俞小娟, 褚文丹, 余启昆, 王飞宇, 崔永霏, 常卿, 叶苗, 霍德华, 李文奇, 于传飞, 王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56-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08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测定单抗药物分子大小变异体的分析超速离心法。

    方法  通过对转速、温度及数据分析参数等关键指标的优化,得到一种测定单抗药物分子大小变异体的方法,对该方法的专属性、重复性、精密度及线性进行方法学验证。

    结果  优化得到的最佳实验条件:转速为 50 000 r/min,温度为20 ℃,分析参数“Resolution”为 150,“s max”为 20。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6 次重复性实验的 RSD 为 0.91%,总体精密度 RSD 为 0.78%,在 0.2 ~ 0.8 mg/mL 的浓度条件下线性良好。

    结论  该分析超速离心法的专属性、重复性、精密度和线性良好,可用于单抗药物分子大小变异体的测定。

  • 论著
    任雅飞, 江志波, 赫卫清, 郝天怡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3): 241-2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3.001

    目的  对耐热链霉菌 S. thermotolerans ATCC 11416 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组信息进行分析,对其蕴藏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BGC)进行预测,并借助于比较基因组学等手段进行研究。

    方法  培养 S. thermotolerans ATCC 11416 的菌丝体,提取基因组 DNA,利用 Illumina 和 PacBio 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基因组序列通过 anti-SMASH 等预测次级代谢产物的 BGC,推测其可能产生的化合物类型,利用定量 qPCR 初步判断目标 BGC 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 TBtools 软件进行全基因组比对分析。

    结果  S. thermotolerans ATCC 11416 的基因组由 1 个线状染色体组成,基因组大小为 8 279 432 bp,推测包含 7356 个基因,GC 含量为 71.65%,含有 66 个 tRNA 和 18 个 rRNA 序列,还鉴定出多种重复序列。从基因组中鉴定出 26 个次级代谢产物的 BGC,其中 Cluster 8 是负责合成卡波霉素的 BGC。利用 qPCR 检测并与 Cluster 8 中的关键基因表达情况比对发现 Cluster 1、7、13、14、15、19 和 21 中的功能基因表达活性较高,Cluster 5、6、9、11、12、16、18 和 24 中的功能基因表达较低,而 Cluster 2、3、4、10、17、20、22、23 和 25 基因簇中的功能基因几乎不表达,为可能的沉默基因簇。Cluster 4、10、17、20、23 和 26 与已知基因簇的同源性较低,很可能负责新化合物的合成。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S. thermotolerans ATCC 11416 与 S. ambofaciens ATCC 23877 具有较高同源性,两者都具有产生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潜力,在基因组比较中发现存在多处翻转、易位等基因组重排现象。

    结论  链霉菌 S. thermotolerans ATCC 11416 具有中等基因组长度,包含了 26 个 BGC,其中蕴含多种同源性低的沉默基因簇,为后续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激活这些沉默基因簇来获得新化合物奠定基础。

  • 论著
    王静, 陈忠瑾, 赵波, 张微, 张则一, 沈美萍, 李萍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2): 154-1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2.005

    目的  研究人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外囊泡(haMSC-EVs)凝胶特性及在糖尿病溃疡愈合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泊洛沙姆 407 及羟丙甲纤维素作为辅料,与haMSC-EVs配制成缓释温敏凝胶,研究其凝胶特性,并对 db/db 糖尿病模型小鼠的伤口进行局部涂抹给药,探索凝胶的适用性和对糖尿病伤口的治疗效果。

    结果  从人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中分离纯化细胞外囊泡(EVs),与辅料配制成泊洛沙姆 407 终浓度为 20%、羟丙甲纤维素终浓度为 0.5% 的温敏型凝胶制剂。胶凝温度为26.0 ℃,胶凝时间为 90 s 左右,且其凝胶强度和黏附性较好,满足临床外用制剂的使用条件。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凝胶对 EVs 的释放量与时间具有良好线性关系,在细胞摄取中凝胶表现出良好的 EVs 保护和缓释作用。同时体内实验表明,haMSC-EVs 凝胶显著促进了 db/db 小鼠糖尿病伤口再上皮化,减轻了真皮及皮下炎症细胞浸润,改善了胶原纤维的排布,从而促进了糖尿病伤口愈合。

    结论  由泊洛沙姆 407 和羟丙甲纤维素配制的温敏型凝胶对 haMSC-EVs 具有良好的保护和缓释作用,并对糖尿病小鼠的伤口愈合具有促进作用。

  • 综述
    冯强, 杨晓彤, 刘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101-10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14
    近年来,以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为代表的细胞治疗成为备受关注的新一代治疗技术,为癌症、退行性病变等难治性疾病带来了新希望。在细胞治疗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细胞治疗产品的产业化成为其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细胞治疗的监管政策、产业链结构、产业化现状、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借助细胞生物学、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通过开发通用型、货架型产品提升产品可及性及通过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提升细胞产品质量均一性对细胞治疗产品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对细胞治疗的产业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论著
    雷蕾, 李健蕊, 孙韩, 王学凯, 李虎, 彭宗根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4, 19(6): 533-5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4.06.007
  • 综述
    马兴佳, 盛唯瑾, 刘秀均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2): 190-19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2.009
    癌症现已成为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威胁着众多患者的生命健康。放疗和化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但亦具有局限性,并且常常伴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针对癌症的治疗需要新的治疗策略。目前,基于抗体的蛋白质已成为一类重要的生物疗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抗体框架的稳定性、特异性和适应性。事实上,抗体具有结合抗原和内源性免疫受体的固有能力,因此,单克隆抗体的几种衍生物,包括双特异性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和抗体片段,已证明对治疗人类疾病有效,尤其是在肿瘤学领域。本篇综述基于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围绕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和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
  • 生物安全
    李莫寒, 卢耀勤, 丁蕾, 张敏, 刘琦, 张宇航, 俞婧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31-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06

    目的  量化评价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探究政策发展规律和现存问题,为后续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方法  对我国现有的 4 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进行文本挖掘,使用词云图展示高频词汇,用社会网络描述高频词间的关联,再结合国外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构建 PMC 指数模型,包含 10 个一级变量和 49 个二级变量。使用该模型对政策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  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取得了长足进步,最新政策的 PMC 评分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总体规划较为合理,但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结论  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政策发展迅速,可以满足当前形势下人类遗传政策管理需求。但仍存在部分定义模糊,缺少配套文件,缺少人才培养规范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以充分保护、利用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推动我国和世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 技术与方法
    刘家权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5, 20(1): 112-1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25.01.016

    目的  建立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体外杀伤活性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

    方法  以慢性髓源白血病细胞 K562 为靶细胞,使用 5(6)-羧基二乙酸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标记后,将携带 CFSE 荧光的靶细胞按照不同的效靶比与 NK 细胞共培养。使用死细胞染料碘化丙啶(PI)与早期凋亡染料 Annexin V 对共培养的细胞进行染色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 CFSE 荧光筛对靶细胞圈门,同步圈门 PI 检测其死亡率与 Annexin V 检测早期凋亡率,计算杀伤率。对活细胞染料 CFDA SE 与死细胞染料 PI 及早期凋亡染料 Annexin V 使用量、检测限与定量限、准确度、重复性、再现性进行验证。

    结果  经过活细胞染料 CFDA SE 用量验证后,2 × 106 个K562 靶细胞的 CFDA SE 最佳使用量为 0.2 μL。PI 与 Annexin V 的最佳使用量均为 1 μL/Test。靶细胞死亡与早期凋亡检出限为 0.1%,定量限为 0.5%。准确度、重复性、再现性验证结果均能满足 YY/T 0588《流式细胞仪》中表面标志物检测的重复性 a) 阳性百分比 ≥ 30% 时,CV 值应 ≤ 8%;或 b) 阳性百分比 < 30% 时,CV 值应 ≤ 15% 的要求。t 值与理论值符合 95% 置信水平中的统计学要求。

    结论  建立的 NK 细胞体外杀伤活性检测方法符合标准化评价体系,为 NK 细胞功能检测与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