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述评
    钟武 肖军海 赵饮虹 李松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4): 1-241-245.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4.001
    药物信息学是应用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的大量数据和全球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探讨发现药物的新靶点、新方法,促进药物研究进程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涉及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计算化学、组合化学等多领域学科,并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和毒性预测、高内涵筛选及代谢模型等综合信息在新药发现和发展中的整合、分析和应用。药物信息学对于加快新药发现,缩短新药的研发周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论著
    孙晶, 綦惠, 陶剑锋, 杰永生, 陈磊, 程晓光, 孙磊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4): 257-262.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4.002
    目的  以胶原为原料开发一种小型胶原支架材料,尝试是否适合旋转反应器来复合软骨细胞,并探讨复合细胞后修复软骨损伤的效果。 方法  成年猪跟腱中提取胶原,制备胶原支架,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和生物相容性分析。将其切成 1 mm3 小块,置于旋转培养器中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贴附效果。建立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编号后,将 14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2 组:支架材料组(n = 8),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区植入胶原支架材料和软骨细胞;空白对照组(n = 6),不进行任何植入处理。进行 HE 染色后观察。 结果  胶原支架呈瓷白色,表面空隙均匀,无细胞毒性,生物相容性良好,但在体内降解较快。在旋转反应器中,支架可以与软骨细胞良好结合。胶原支架植入动物体内 12 周,虽未完全修复缺损,但已有少量软骨细胞在缺损处出现,修复效果优于对照组。 结论  制备的胶原支架复合软骨细胞短期内有一定的修复软骨缺损的能力,长期效果欠佳,可能与胶原支架在体内过快降解有关,尚需对制备方法进行改进。
  • 综述
    王明, 齐义军, 刘瑞敏, 马瑾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5): 376-380.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5.008
  • 综述
    董惠钧 姜俊云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2): 12-139-142. https://doi.org/12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是含有单个唾液酸的酸性鞘糖脂,被认为是除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层粘蛋白外,对神经系统损伤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生物药物。GM1 主要来源于哺乳动物含丰富神经的脑组织,经有机溶剂提取和柱层析分离精制获得。由于 GM1 在脑组织神经节苷脂类物质中的含量非常少约为 32.9%[1],提取收率低,所以要经过多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的转化作用生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目前转化方法主要是酸法转化,但是酸法转化的效率低,处理温度高以及处理量少,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近年来,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利用酶促反应水解唾液酸糖苷键进行神经节苷脂转化的方法,该法具有转化效率高、转化条件温和、处理量大等优点。本文概括介绍了国内外在神经节苷脂、唾液酸酶和 GM1 微生物酶法转化工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生物法制备 GM1 的发展趋势。......

  • 综述
    凌今, 凌人, 黄彬彬, 叶炜剑, 丛维涛, 金利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2): 129-133.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2.009
  • 论著
    刘虹麟, 许世清, 彭亮, 王在, 房青, 娄晋宁, 秦蕾, 王培刚, 张文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4, 9(3): 161-166.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4.03.001
  • 调查与研究
    唐密, 刘宝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4, 9(1): 71-73.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4.01.016
  • 论著
    王燕, 李电东, 邵荣光, 王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5): 333-339.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5.003
  • 技术与方法
    张延辉, 刘琳琳, 郝琳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4, 9(3): 225-227.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4.03.013
  • 综述
    刘晓, 邵方元, 陈宏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5): 373-375.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5.010
  • 综述
    张珍, 王佃亮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2): 136-139.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2.010
  • 综述
    刘奇, 尹磊淼, 魏颖, 王宇, 徐玉东, 冉君, 杨永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2): 134-138.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2.010
  • 综述
    李浩强, 蔡洁行, 张玉彬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3): 220-224.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3.013
  • 述评
    朱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1): 2-6-11.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1.00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概念、新进展不断涌现。以基因克隆、DNA 重组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各种“组学”(-omics)的海量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的广泛运用;分子医学进步带来的对疾病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发展带来的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出现;蛋白质药物,特别是重组蛋白、工程化抗体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物取得的良好疗效及巨大的经济效益;Amgen、Genentech 为首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年销售额迅速超过百亿美元,进入全球制药 20 强等等,这些都标志着生物制药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除了一批老牌生物技术药物的改进型,新适应证、新剂型等也将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大分子量、结构复杂的功能蛋白将被开发成生物技术药物;用哺乳动物细胞体系表达的产品将占主导地位;治疗性抗体将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第二次创新高潮;为改善药物性能,重组改构、融合蛋白化、体外化学修饰等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仿制药将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产品将面临重大突破和严峻挑战的双重境遇。可以预测,经过 50 年的积累,生物医药必将厚积薄发,在未来 50 年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突破,而蛋白质药物将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明星[1-3]
  • 综述
    王利祥 华子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9, 4(3): 224-224-226.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3.012
    1917 年,Morgan 及其同事在果蝇体内发现一种基因,因其功能部分缺失可导致果蝇翅缘出现缺口,故命名该基因为 Notch。随后的研究发现,Notch 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多个物种中表达,其家族成员的结构具有高度保守性,在细胞分化、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迄今研究已阐明 Notch 信号通路的主要成员及核心转导过程,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该通路实际上处于十分复杂的调控网络之中,而这与其在发育过程中功能的多样性相符合。本文结合最新进展,系统阐述 Notch 信号通路的组成,功能,作用机制及调控,并揭示该通路异常与疾病的联系。 ......

  • 综述
    郑全喜 苏显中 王河清 于敏 李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9, 4(4): 295-295-298.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4.013

    中药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中草药的发源地,目前我国大约有 12 000 种药用植物。目前,各地常使用的中药已达 5000 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1]

    近年来,随着合成及半合成抗菌素的增多和广泛使用,临床上细菌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开发新的抗生素类药物时间长,费用昂贵,而且还会产生新的耐药菌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耐药菌产生速率不断增长的问题,而中草药价格低廉,资源丰富,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其富含的活性物质毒副作用小(或无),在动物体内不易产生抗药性,但目前对其研究还局限于有效物质的提取纯化和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的明确,对其各活性成分作用的机理研究甚少。因而系统地研究中草药的抑菌活性,进一步开发研究新的抗菌药物,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的目标[2]。......
  • 特载
    吴曙霞, 杨淑娇, 吴祖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6, 11(6): 491-49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16.06.002
  • 综述
    周健 吕虹 康熙雄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9, 4(4): 299-299-302.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4.014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高低是决定药物代谢强度和持久性的主要因素。参与药物代谢的酶主要有细胞色素 P450(cytochromep 450,CYP450)同工酶、N-乙酰转移酶(N- acefyltransferase,NAT)、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和酯酶(esterase)等,而在众多代谢酶中,CYP450 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代谢降解大约 40% ~ 50% 的药物。CYP450 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酶,是一种以血红蛋白为辅基的 B 族细胞色素超家族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真核有机体、植物、真菌和细菌中,是必不可少的结构酶。

    人 CYP450 酶由血红蛋白、黄素蛋白和磷脂三部分组成,主要存在肝脏微粒体中。现已确定 357 个人 CYP450 基因和 33 个假基因,可分为 18 个家族和 42 个亚家族,各基因尚存在着大量等位基因,共调控 180 多种人类 CYP450 亚型蛋白质。CYP450 酶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可诱导性,很多药物既是酶的底物又可以对酶活性产生诱导或
    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尽管目前已知大约有
    30 多种 CYP450 同工酶参与药物代谢[1],但占主导地位的酶类主要有 CYP2D6、CYP3A4、CYP2C19 和 CYP2C9,其中 CYP2D6 和 CYP2C19 基因多态性与个体差异有很大关联,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两类 CYP450 同工酶。本文就 CYP2D6 和 CYP2C19 的基因多态性及其个体化用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 技术与方法
    程洪杰, 马珂, 秦国宏, 张道平, 张弢, 王旻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4, 9(5): 385-389.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4.05.014
  • 综述
    王会岩 李艳 李校堃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6): 9-442-445.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6.009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是最新发现和糖脂代谢有关的因子,它可以调控各种内分泌功能[1]。本文就它的来源、生物学功能及临床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综述
    刘丽丽 郭启煜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9, 4(6): 12-455-457.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6.012

    对于真核细胞来说,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承担新生蛋白质的折叠、组装和转运。内质网的蛋白折叠机制对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使得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增多。然而,在细胞内存在一种机制,这一机制可以通过调整内质网折叠蛋白的数量和加强内质网的折叠能力,来减少未折叠蛋白或错误折叠蛋白的进一步生成,缓解内质网压力,即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UPR 通过相关感受器发出一系列的调节信号用以提高 ER 的折叠能力,加快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的降解,限制 mRNA 翻译速度以减轻客户蛋白负荷。近来多种证据支持[1-2]人类和小鼠 UPR 可用于保持 ER 内稳态和阻止细胞凋亡,这一机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病原学基础。慢性或过多 ER 应激因子可能会影响蛋白在内质网中的折叠,引发氧化应激,活化各种细胞凋亡通路。而阻止多肽链进一步错误折叠,氧化损害和(或)UPR 诱导的细胞凋亡可能为将来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 质量管理
    杨胜 张定堃 苏柘僮 杨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14-387-391.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14
    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最重要物质手段,中药复方制剂是中药的重要组成之一。所谓中药复方制剂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照“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味与剂量配伍而成的一类制剂。中药复方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代表了传统中医药学的精髓和主流,也是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为了保证复方制剂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成为中药现代化的最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标准的历史和现状,综述了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的研究思想及相关的技术方法,并对其进展进行评价。......
  • 综述
    刘莉扬, 崔鸿飞, 田埂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3): 196-200.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3.008
  • 述评
    李校堃 肖倩 韩静 肖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1-325-334.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0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1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肽类物质,是多能信号分子,具有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游走等功能。FGF 具有很强的促细胞生长作用和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能影响多种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功能,如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卵泡粒层细胞等。FGF 在人发育的各个时期大量表达,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活性,参与血管新生、促有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迁移、组织创伤修复等。FGF 同时也是重要的有丝分裂促进因子,是形态发生和分化的诱导因子,在正常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参与生长发育和组织损伤的修复过程。大部分 FGF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磷酸激酶 FGF 受体发挥生物学功能,FGF 可以与肝素和硫酸肝素糖蛋白(HSPG)结合,这种结合能增强 FGF 和受体的结合作用。最近人们也发现 FGF19、FGF21 和 FGF23 亚家族具有调节内分泌激素的功能,如对胆汁酸、胆固醇、葡萄糖、维生素 D 和磷酸盐起到内稳调节器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生主要依赖于靶向组织中 klotho 蛋白质的存在。......
  • 综述
    罗莉, 李坤, 王保成, 王明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4): 290-293.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4.008
  • 综述
    张金龙 钱海利 林晨 李贵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9-371-373.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09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源泉。现有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是针对肿瘤组织内的大多数细胞,而不是肿瘤干细胞。即使 99.99% 的肿瘤细胞被杀死,但只要有 0.01% 的肿瘤干细胞存在,仍然会造成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观点认为治愈肿瘤的关键在于杀灭肿瘤干细胞,也由此掀起了针对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其特性及作用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进而研发出许多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药物。因此,本文就目前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作一综述。......
  • 综述
    兰泓, 张玉祥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5, 10(5): 448-452.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5.05.013
  • 述评
    钟华, 安新颖, 单连慧, 李海存, 黄家学, 池慧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1): 2-4.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1.002
  • 综述
    张丽敏, 康熙雄, 张国军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1): 62-65.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1.013
  • 论著
    肖增鸿, 黄昭亮, 林月霞, 董斌, 田素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6): 425-428.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6.005
  • 述评
    胡政, 周桂生, 周光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2-335-341.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02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总死亡人数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我国,恶性肿瘤因其难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幸福和影响居民健康指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化疗和放疗,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对处于中晚期的癌症,因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往往要依赖大剂量化疗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与此同时,化疗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也使得患者及家属备受痛苦。近年来,一种新型疗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因其具有疗效高、副作用低的特点而备受瞩目:即利用特异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封闭或抑制相关分子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因此各种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也逐步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
  • 综述
    刘秀, 郭中坤, 王可洲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6, 11(6): 539-5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16.06.010
  • 特载
    赵汝江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4): 18-314-316.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4.018
    1 生物技术园区世界发展现状
    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视生物技术为一种新时代技术,并努力塑造其扮演一个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和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角色。世界各地为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一个主要培育方法是建立生物技术园,主要投入者包括政府、工业企业、大学等。这些园区具备大规模经营能力,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和研究机构与研究机构之间大面积协作功能。这些园区配置有最现代的基础设施、大量专业技能人员,活跃的金融平台,充足的土地供应,产业专业设备和畅通无阻的通信设备。广义地概括,可以从以下两个参数去区分各个园区的主要特征:园区服务对象和园区服务定位。......
  • 调查与研究
    汪楠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3, 8(5): 392-396.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3.05.012
  • 综述
    刘云, 张蕾磊, 胡海宇, 姚庆强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6, 11(6): 544-5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713X.2016.06.011
  • 综述
    李万忠 田景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1, 6(2): 12-138-140.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1.02.012
    白藜芦醇(resveratrol)为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突变、抗氧化、抗菌消炎、保护肝脏、诱导细胞凋亡、雌激素样作用及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1-3]。白藜芦醇自然资源丰富,加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故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白藜芦醇难溶于水,口服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4],如何利用现代药剂学手段提高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白藜芦醇新剂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白藜芦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同时也为提高微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供一定参考和指导。......
  • 综述
    楚琰 吴兴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4): 10-285-288.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4.010
    DNA 疫苗(DNA vaccine)又称为核酸疫苗、基因疫苗,是指将含有编码某种抗原蛋白基因序列的质粒载体作为疫苗,采用某种方法直接导入动物细胞内,然后通过宿主细胞的转录翻译系统合成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从而使被接种动物获得相应的免疫保护,以达到预防和(或)治疗疾病的目的。1990 年,Wolff 等[1]发现小鼠的骨骼肌细胞能捕获含外源基因的质粒并表达外源基因,首次提出了基因免疫的概念。1992 年,Tang 等[2]将含生长激素基因的质粒导入小鼠表皮细胞,88% 的被免疫小鼠产生了抗生长激素抗体,二次免疫后抗体水平显著提高。随后的大量动物实验都说明在合适的条件下,DNA 接种后既能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又能产生体液免疫。于是,基因疫苗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显示出作为第 3 代疫苗的优越性。
    最近几年来,关于基因免疫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和动物的各种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及肿瘤性疾病。目前,在医学上针对结核杆菌、艾滋病病毒、流感病毒和 T 细胞淋巴瘤的基因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而针对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狂犬病病毒、牛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相关癌症、巨细胞病毒、淋巴细胞脉络丛脑炎病毒、疟原虫、利什曼病、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的核酸疫苗也正处于研究和开发之中。
    虽然 DNA 疫苗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多数 DNA 疫苗,尤其是针对大型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的 DNA 疫苗的免疫效果仍不理想,普遍存在免疫原性低、诱发的抗体滴度低以及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感染的问题,妨碍了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因此,探索提高 DNA 疫苗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是目前 DNA 疫苗研制的重要环节。已有的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影响 DNA 疫苗的免疫效果,如目的基因的选择、质粒载体的选择、免疫佐剂的选择等,其中免疫途径的选择是一个重要方面。DNA 疫苗存在多种不同的免疫途径,不同免疫途径和免疫方式可对抗原 DNA 的吸收、表达和递呈产生影响,从而诱导出不同强度的免疫反应,其诱导的免疫应答机制也各不相同[3]。现有资料表明,不同 DNA 疫苗最佳的接种方式不同。因此,需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优化选择。
    本文就 DNA 疫苗免疫途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综述
    邢玉华, 谭俊杰, 李玉霞, 凌焱, 刘刚, 陈惠鹏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5): 357-363.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5.007
  • 综述
    刘丹丹 戴娜 范婧莹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9, 4(4): 291-291-295.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4.012
    茯苓(Poria),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的干燥菌核[1],收载于 2005 版中国药典,异名:茯菟(《本经》),茯灵(《史记》),茯蕶(《广雅》),伏苓、伏菟(《唐本草》),松腴(《记事珠》),绛晨伏胎(《酉阳杂俎》),云苓(《滇海虞衡志》),茯兔(《纲目》),松薯、松木薯,松苓(《广西中药志》)。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中医认为,茯苓淡而能渗,甘而能补,能泻能补,乃两得其宜之药。茯苓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补而不助邪”,无伤正气之弊,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故脾虚湿盛、正虚邪实之症尤为适宜。《神农本草经》将茯苓列为上品,言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代表方剂有四君子汤、五苓散、桂枝茯苓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2-3],茯苓可以利尿、镇静、护肝、抗肿瘤,近年来最受人关注的是其抗肿瘤作用。笔者通过检索维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资料,对茯苓抗肿瘤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茯苓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依据。
  • 讲座
    关雪, 胡良平, 王琪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2, 7(3): 235-238.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2.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