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综述
    芦小燕 解慧琪 邓力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4): 303-303-307.
    基因治疗中导入基因表达时间和水平的调控极其重要。哺乳动物细胞中用到的诱导型载体主要与启动子有关,如热休克蛋白(Hsp)启动子可在高温下被诱导,还有重金属、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启动子等,但这些系统均存在着诱导表达不具备特异性、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表达有遗漏以及诱导剂本身具有毒性会对细胞造成损伤等缺陷。如果设置一种导入基因的“开关”,能调控基因的表达,则有望大幅度提高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的安全性。1992 年,Gossen 和 Bujard[1]首次成功地利用原核基因调控元件构建了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调控系统——四环素基因表达调控系统(Tet 系统),该系统能通过在培养基中加入或者去除四环素或其衍生物(如强力霉素)诱导或抑制所感兴趣基因的表达,故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功能和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基因治疗研究中。本文就近年来 Tet 系统的研究进展等做一综述。

    1 Tet 系统概述
    1.1 Tet 系统作用原理
    大肠杆菌转座子 Tn10 中 Tet 阻遏因子(TetR)负性调节四环素抗性操纵子,TetR 与四环素有很高的亲和性,在无四环素时,TetR 与 Tet 操纵因子序列(TetO)结合而阻断四环素抗性基因的表达;当四环素存在时,TetR 对 TetO 的阻遏解除,转录启动,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 综述
    常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8, 3(4): 310-310-312.

    细胞在接受特定的细胞外信号刺激后会产生相应的特异性生理应答。Ras/Raf/MEK/ERK 信号级联通路是一条可被广泛激活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它能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入细胞核内,引起细胞内特异蛋白的表达谱变化,从而影响细胞命运。

    在不同情况下激活该通路可引发细胞发生特异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应答反应[1]。最初,关于该通路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转录层面,认为在不同条件下激活的该通路可调节不同的即刻早期基因(immediate early genes,IEG)的转录表达,从而引发相应的细胞特异性应答。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都能激活同样的 IEG[2],并逐渐将研究关注点转移至激活该通路后所导致的蛋白翻译后调节层面。现本文就 Ras/Raf/MEK/ERK 信号级联通路对细胞生理过程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综述
    廖文勇 盛长忠 金永杰 吴全忠 刘方 李小强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4): 299-299-302.

    1924 年 Ramon 提出免疫佐剂的概念,80 多年来,虽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用疫苗佐剂主要还是铝胶佐剂。直到最近几年才上市了几种新型的疫苗佐剂,如 MF59(高压条件下将鲨烯与 Tween 80 和 Span 85 混合后进行微流化形成的均一小滴状乳液,应用于美国 Chiron 公司开发的流感亚单位疫苗),重组霍乱毒素 B 亚单位(rCTB,应用于瑞典 SBL Vaccin AB 公司研发的霍乱疫苗 Dukoral),AS04(一种含有单磷脂 A 和皂角苷的油包水乳剂,应用于英国GlaxoSmithKline 公司的乙型肝炎疫苗 Fendrix)等,但应用范围较小。虽然铝胶佐剂应用最为广泛,但它存在不少缺点,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疫苗发展的要求。目前,对新型佐剂的研制与开发已成为现今疫苗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与传统佐剂相比,理想的新型佐剂应该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化学结构明确、低相对分子质量、低毒、高效;第二,能以多种途径免疫,尤其是能以极有应用前景的黏膜免疫途径进行免疫;第三,能广泛应用于各类不同抗原,能有效控制免疫反应质量(反应类型的控制、局部免疫以及细胞类型的控制),稳定且生产成本低。
    含胞嘧啶-鸟嘌呤(CpG)二核苷酸的寡核苷酸链(CpG oligodeoxynucleotides,CpG ODN)便是一种非常具有开发潜力的佐剂,这是一类合成的、包含有 1 个或多个非甲基化的 CpG 基序的单链 DNA。此类非甲基化的 CpG 二核苷酸在细菌和病毒基因组中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在脊椎动物基因组中的出现频率,这种差异使得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能够轻易识别入侵的外来细菌和病毒,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免疫应答机制。研究表明,CpG ODN 能够选择性地促进脊椎动物的细胞和/或体液免疫,有效提升大多数疫苗的免疫效果。本文就 CpG ODN 的分类、免疫机制及其作为佐剂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综述
    江君 郭树仁 赵君贤 张燕 尹志超 刘平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12-381-384.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12
    贯叶金丝桃(Hypericum Perforatum L.)又名贯叶连翘,是藤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欧美也称圣•约翰草(St•John's Wort),为一传统的药用植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四川、贵州、甘肃、山西、江西、江苏、山东等地,作为药用植物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在欧洲一些国家被用来治疗各种皮肤损伤、烧伤和神经痛等。我国传统中医认为贯叶金丝桃具有清心明目、调经活血、止血生肌和解毒消炎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贯叶金丝桃具有抗抑郁、抗肿瘤、抗病毒、抗菌、神经保护、抗氧化、治疗创伤和镇痛等作用。贯叶金丝桃提取物的抗菌作用早在 1954 年即有报道,研究发现贯叶金丝桃提取物对革兰阳性菌有很强的杀菌和抑菌作用,对极少数革兰阴性菌菌株有较弱的抑菌作用,无杀菌作用,对部分真菌也有抗菌作用。一些其他的金丝桃属植物提取物也发现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 协会之窗
    刘艳 侯继峰 国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8, 3(1): 810-35.
    为交流轮状病毒及疫苗研究的最新进展,推动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 计划)课题“新型轮状病毒疫苗研发及其综合技术支持平台”的研究进程,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CMBA)医药生物技术产品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NICPBP)联合主办的“轮状病毒及疫苗学术研讨会”于 2007 年 12 月 12 — 13 日在北京召开。到会代表约 40 人,分别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NICPBP、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国家药典委员会、北京、兰州、武汉、昆明生物制品研究所、江苏、广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葛兰素史克公司。会议开幕式由 CMBA 刘海林副会长主持,学术报告和讨论分别由SFDA生物制品处尹红章处长、NICPBP 王军志副所长、NICPBP 生检处李凤祥处长和疫苗二室祁自柏主任主持。会议中心发言的题目为:轮状病毒疫苗研发及过程控制(葛兰素史克公司 Corine Lecomte 女士),轮状病毒疫苗国际临床应用及安全性介绍(葛兰素史克公司唐海文博士),中国轮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方肇寅教授),减毒活疫苗质量控制要点(NICPBP 疫苗二室祁自柏主任),轮状病毒疫苗质量控制技术要点(NICPBP 疫苗二室国泰博士),LLR 轮状病毒疫苗生产控制及临床应用介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王玉林副所长),三价重配减毒活疫苗的研究与开发(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周旭主任),多价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制(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杨晓明副所长)。与会代表围绕轮状病毒感染的防治策略、轮状病毒疫苗质量控制、疫苗临床研究及血清学替代标准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会议就以下问题初步达成一致:①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轮状病毒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强协作,经常交流。②力争建立一种较为通用的病毒滴度测定方法,应该以空斑试验法作为参照,研究效力检定方法与标准。③须尽快解决疫苗免疫原性实验室评价方法及判定标准。目前资料显示抗轮状病毒 IgA 可能是一个较好的指标,应加紧研制试剂,做好试剂的质量控制,力争用于疫苗的临床考核。
  • 信息站点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3): 34-230.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指导基层医务人员合理使用基本药物,按照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关于 2009 年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要求,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写了《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基层部分)》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基层部分)》。为做好培训和推广使用工作,卫生部于 5 月 19 日印发各地贯彻执行。详情可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网站查阅(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ywzc/s3586/201005/47420.htm)。
  • 综述
    马天龙 张正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69-69-71.
    时间序列(time series)是一组有序的、随时间变化的数值序列[1,2]。在社会、科学、经济、技术等领域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时间序列。在医学领域,随着现代医学测量手段和技术的发展,记录了大量的时间序列,从而导致医学数据资料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的医学数据,人们迫切地需要高能力和自动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分析,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缺乏先验信息的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因此,人们将数据挖掘技术大量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时间序列,发现隐藏在这些海量数据背后的有学术价值的医学信息,并为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模式发现是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从生物医学时间序列中挖掘出有用的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目前,国内外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有效定位时间序列中已确定的模式"被认为是一个已经解决的问题[3, 4],而从知识发现的观点来看,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发现以前未知的、频繁出现的模式,因为它与计算生物学中"模体"的概念非常类似[5],故亦称之为模体(motif)。本文将首先介绍时间序列和模体的概念;其次介绍模体发现算法;最后介绍模体发现在生物医学时间序列中的应用。...
  • 论著
    余南 毕晓云 崔进 陈小坚 李汛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37-37-41.

    目的 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载量检测时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BV核酸载量,收集检测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计算以下6种来源的测量不确定度,对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进行评估。⑴标本浓缩的不确定度(uenrich);⑵核酸提取的不确定度(uex);⑶扩增反应体系的不确定度(upcr);⑷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uins);⑸数据处理的不确定度(uana);⑹加样枪的不确定度(upip)。其中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检测样本数为7份,其他各种不确定度检测的样本数为10份。
    结果 核酸浓度为5.610E+07拷贝/ml的标本,其浓缩过程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达0.437;核酸提取来源的浓度真值无偏估计在6.585E+03、9.067E+04、7.223E+06拷贝/ml样本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249、0.173、0.140;热循环仪和数据分析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020和不大于0.050。
    结论 标本制备过程中的浓缩和DNA提取步骤所带来的不确定度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核酸载量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因此标本制备处理的方法与标准操作程序能否有效地提取核酸并去除PCR反应的抑制物对于该项检测十分关键;起始模板浓度与测量不确定度相关,低浓度的样本显示出更大的相对不确定度。

  • 综述
    甄永苏 苗庆芳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55-55-57.
    单克隆抗体(单抗)对相应的抗原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单抗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与应用价值。抗体药物临床应用最多的领域为癌症,其次为自身免疫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近年来, 抗体药物,尤其是治疗肿瘤的抗体药物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自1997年以来,美国FDA已先后批准了9种用于肿瘤治疗的抗体药物,包括Rituximab(Rituxan,利妥昔,1997),Trastuzumab(Herceptin,赫赛汀,1998),Gemtuzumab(Mylotarg,麦罗塔,2000),Alemtuzumab(Campath,坎帕斯,2001),Ibritumomab(Zevalin,泽娃灵,2002),Tositumomab(Bexxar,2003),Bevacizumab(Avastin,阿瓦斯汀,2004)和Cetuximab(Erbitux,爱必妥,2004),Panitumumab(Vectibix,2006)[1]。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近2年批准了2个用于肿瘤治疗的I类单抗新药:重组人源化抗人表皮因子受体(EGFR)抗体hR-3(泰欣生)和131I标记的metuximab(美妥昔)单抗(Licartin)(Anti-HAb18G/CD147)。抗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生物技术药物领域的热点,展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全球有超过200家公司正在研发治疗用单抗药物,超过300种产品正在研发中,其中有150种以上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据美国制药工业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单抗药物居所有医药生物技术产品之首,占生物技术产品的30%以上[2]。所有这些均表明,抗体工程药物时代已经来临。本文就抗体药物尤其是抗肿瘤抗体药物的特点及发展前景作一介绍。...
  • 论著
    张文健 吴练秋 顾锋 叶丽亚 辛育龄 杨治华 娄晋宁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1): 13-13-17.


    目的
    建立人海绵状血管瘤的动物模型,并用于药物筛选。

    方法
    用荆豆凝集素包被的免疫磁珠分离和纯化人海绵状血管瘤内皮细胞(HCAEC)。将HCAEC(2.5×106个)与人肝癌细胞Bel-7402(5×105个)混合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海绵状血管瘤的动物模型。通过绿色荧光蛋白示踪和组织学检查分析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来源和血管瘤的病理特征。另外,应用血管瘤内皮细胞和血管瘤动物模型筛选血管瘤的治疗药物。

    结果
    HCAEC与Bel-7402细胞共移植于裸鼠皮下后7~9 d即可见接种局部形成血管瘤样结构。组织学检查显示血管瘤模型的组织学特征与人的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相似。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示踪显示绿色荧光蛋白存在于血管瘤的管壁,表明这些细胞来源于接种的HCAEC。药物筛选发现876-3,一种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体,体外明显抑制HCAEC增殖,体内对血管瘤具有良好治疗作用。

    结论
    HCAEC与肝癌细胞共移植在裸鼠皮下可以形成人源化血管瘤动物模型,这种血管瘤动物模型可以用于治疗药物的筛选。

  • 论著
    刘星 张祥福 卢辉山 吴心愿 黄昌明 王 川 官国先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46-46-50.

    目的 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
    方法 试验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疗+rmhTNF组(rmhTNF组)40例,单纯化疗组24例。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氟尿嘧啶500 mg/m2,第1~5天给药;多柔比星40 mg/m2,第1天给药;丝裂霉素 6 mg/m2,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rmhTNF组第1~7、11~17天另行肌内注射rmhTNF 400万U/m2。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临床受益率=(CR+ PR+MR+SD)/总例数×100%;并进行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比较。毒性反应根据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
    结果 单纯化疗组2例未完成2个周期治疗中途退出,其余62例按计划完成试验,可评价疗效;64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有效率rmhTNF组为17.5%(7/40),单纯化疗组为4.5% (1/2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临床受益率rmhTNF组为80.0%(32/40),单纯化疗组为54.5%(12/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rmhTNF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为87.2±7.5,高于治疗前的83.0±7.9(P =0.001);单纯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为84.1±8.0,治疗后为83.2±7.8);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rmhTNF肌内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局部疼痛、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畏冷寒战、骨肌肉疼痛、发热、感冒样症状等,但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
    结论 rmhTNF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晚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rmhTNF局部肌内注射给药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

  • 论著
    孙太欣 彭国光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3): 172-172-176.

    目的 对 3 种常用的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进行比较,优选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

    方法 收集新诊断尚未经药物治疗的 16 例帕金森病患者和 7 例头痛患者的脑脊液,分别以 3 种不同的方法提取脑脊液中的蛋白质。①透析法:用 PluseOne 微透析试剂盒处理脑脊液样品。②丙酮沉淀法:以冷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丙酮的终浓度为 80%。③三氯醋酸(TCA)/丙酮沉淀法:以 4 倍体积的 10% TCA/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TCA 的终浓度为 8%,丙酮的终浓度为 80%。取沉淀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用银染法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染色,比较经 3 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脑脊液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结果 经透析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的蛋白点较清晰、较圆,条纹较少,但所见几乎都是高丰度蛋白,低丰度蛋白很难显现;经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竖条纹均较多,大部分蛋白堆积在凝胶的上部,下面的点也显示不清晰,蛋白点出现横向漂移;经 TCA/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条纹相对较少,低丰度蛋白能较清晰显现,样品中所含高丰度蛋白明显少于以上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

    结论 以 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时聚焦效果较好,而且同时去除了大部分白蛋白,使低丰度蛋白能很好地显现出来,优于丙酮沉淀法和透析法。

  • 论著
    张辉 王志华 王红梅 康熙雄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28-28-31.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脑特异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1(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方法
    提取20例直肠癌患者(II期6例,III期14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无转移淋巴结、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和直肠腺癌细胞株CC95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BAI1的表达。将背部皮下接种CC95细胞(1×105个)的BALB/C裸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在接种后第1、3、5、7、9天于荷瘤部位注射RPMI1640、腺病毒载体(Ad-LacZ)或基因重组BAI1表达腺病毒载体(Ad-hBAI1),每次0.2 ml,载体含量2 μg。每组中5只裸鼠于接种后第15天断颈处死,取肿瘤组织行抗Ⅷ因子抗体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另5只接种后每天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共观察21 d。

    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临床II期6例、III期1例)肿瘤组织BAI1表达呈阳性,13例无表达;无转移淋巴结均呈阳性表达,有转移淋巴结均无表达。CC95细胞均无BAI1表达。在BALB/C裸鼠肿瘤移植实验中,Ad-hBAI1组肿瘤组织内血管增生受到明显抑制,MVD(6.2±2.3)明显低于RPMI1640组(16.7±1.9)和Ad-LacZ组(13.4±4.3)(均为P<0.05);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RPMI1640组和Ad-LacZ组(均为P<0.01)。

    结论
    BAI1在人直肠癌及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降低;局部注射Ad-hBAI1表达载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 论著
    张权1 魏来2 饶慧瑛2 蒋栋2 王江华2 朱凌2 费然2 程明亮1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32-32-36.

    目的 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在干扰素α(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IFN-α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含量,DNA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2.15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ISGF3的3个组分即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磷酸化STAT2和ISGF3γ以及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用酪氨酸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作用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测。
    结果 IFN-α处理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减少,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加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复制中间体无减少,而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均减少。
    结论 ISGF3是IFN-α抑制HBV复制的关键因子。

  • 论著
    孟存英 袁东红 王映梅 王燕 张欣[5] 刘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2): 101-101-104.
    目的 研究人核糖体蛋白S15a(RPS15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取自82例术前未经放疗、化疗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利用RPS15a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SP染色,检测RPS15a在大肠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RPS15a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组织中为72.0%(59/82),在癌旁正常组织中为40.2%(33/8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76,P < 0.05);在浆膜浸润大肠癌组织中为80.8%(42/52),在无浆膜浸润大肠癌组织中为56.7%(17/30),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47,P < 0.05);在无淋巴结转移者为58.3%(21/36),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为82.6%(38/4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9,P < 0.05)。

    结论 RPS15a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状态,RPS15a基因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述评
    曾益新 邵建永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8, 3(1): 6-6-7.
    疾病的分子分型(molecular classification)是通过综合的分子分析技术为疾病分类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疾病分类的基础从宏观形态学转向以分子特征为基础的新的分类体系(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based classification)。目前可以在 DNA、RNA 和蛋白质水平上进行疾病分子分型研究,在 DNA 水平可以依据基因突变或多态性、基因组的细胞遗传学改变或甲基化差异进行分型。根据基因表达谱(mRNA)水平差异进行分型是目前分子分型研究的主要方面。生物芯片技术是上个世纪 90 年代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通量、大规模的分析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日见成熟,已经在功能基因组、疾病基因组、药物基因组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疾病分子分型领域的研究进展迅速,有望在肿瘤分子分型的标准制定和个体化诊疗方面率先突破。
  • 论著
    杨慧 赵中夫 张国英 张芸 刘明社 杨柳絮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2): 114-114-117.

    目的 研究针对HBV X基因区设计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siHBV X 对HepG2.2.15细胞HBV表达和复制的抑制效果及特异性。

    方法 针对HBV X区设计siRNA表达载体质粒pGenesil- siHBV X。分别用培养液(空白对照)、脂质体Metafectene、pGenesil 空载体、pGenesil-siHK(阴性对照)、pGenesil-siAFP(特异性对照)、pGenesil-siHBV X处理或转染HepG2.2.15细胞各3次。于每次转染后24 h,取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技术检测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含量,用PCR荧光定量技术检测HBV-DNA复制水平。

    结果 pGenesil-siHBV X转染能抑制HepG2.2.15细胞对HBV标志物的表达,且抑制作用随转染次数增加而增强。第3次转染后,pGenesil-siHBV X组细胞上清液中 HBsAg、 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分别为(6.26 ± 1.07)ng/ml 、(0.13 ± 0.05)Ncu/ml和(3.01 ± 0.40)×107拷贝/ml,与空白对照组的(22.50 ± 1.39)ng/ml、(1.12 ± 0.11)Ncu/ml和(12.33 ± 1.28)×107拷贝/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80、12.21、9.71,P < 0.05);pGenesil-siHBV X 转染不影响细胞对AFP的表达(t = 0.18,P = 0.86)。

    结论 pGenesil-siHBV X可以有效和特异地抑制HepG 2.2. 15细胞HBV-DNA的复制及HBsAg和HBeAg表达。

  • 综述
    徐桂华 毕力夫 苏秀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2): 130-130-132.

    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是指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肽类物质。生物活性肽的结构可以从简单的二肽到较大分子的多肽[1]。1902 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 Bayliss 和 Startling从动物的胃肠中发现了一种能引起胰腺分泌活动的物质,称为分泌素,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生物活性肽类物质[2]。此后,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快速原子轰击质谱测定法(fast atom bombardment mass spectromentry)、二维核磁共振(two dimensio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等技术的发展,对生物活性肽,特别是抗肿瘤活性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此予以综述,并展望抗肿瘤生物活性肽开发利用的前景。

  • 综述
    郭子宽 王立生 吴祖泽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58-58-61.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群存在于骨髓、脂肪、骨实质、胎盘及骨骼肌等多种组织中的干细胞,具有向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功能[1]。也有资料表明,MSC分化能力接近于胚胎干细胞,可分化为肌细胞、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元样细胞和肝细胞[2-5]。体外实验证实,MSC本身并不引起异体淋巴细胞活化,但可抑制由丝裂原或异体淋巴细胞激活的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增殖[6-8],抑制树突状细胞的发育与成熟[9]。因此,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器官移植、骨和软骨组织修复、心肌梗死和肝脏损伤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某些治疗措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的有关MSC治疗的临床试验包括:⑴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⑵自体MSC静脉输注治疗Crohn病;⑶自体MSC局部应用治疗牙周疾病;⑷异体MSC静脉输注治疗心肌梗死;⑸异体MSC修复半月板;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MSC治疗心肌梗死等。在国内,多家单位已经将自体或异体MSC试用于临床,以预防或治疗GVHD、心肌梗死、骨或软骨缺损和股骨头坏死等[10-13]。然而,有关MSC临床应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尚不清楚,盲目开展临床试验是不妥当的。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和讨论。...
  • 论著
    崔学军 刘增礼 张志勇 石怡珍 唐军 杨仪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6): 435-435-440.
    目的 综合评价 125 I 粒子植入治疗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在 3 ~ 4 周龄雌性 Nc-nu/nu 裸鼠右侧乳房脂肪垫部位注射人乳腺癌 MCF-7 细胞悬液 0.1 ml(5 × 106 个/ml),建立荷人乳腺癌动物模型。18 只荷瘤裸鼠分为治疗组(肿瘤中心部位植入放射性活度为 29.6 MBq 的 125I 粒子
    1 枚)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每组 9 只。饲养 21 d,观察裸鼠肿瘤体积的变化,计算抑瘤率。第 21 天以脱颈椎法处死 2 组裸鼠,处死前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处死后取肿瘤、肝脏、心脏、右侧肾脏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抑制基因 Bcl-2 的表达,透射电镜行肿瘤组织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治疗组肿瘤体积治疗前后分别为(118 ± 14)mm3 和(21 ± 3)mm3(t = 20.32,P = 0.00);对照组分别为(118 ± 14)mm3 和(339 ± 32)mm3(t = 18.98,P = 0.0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抑瘤率为 93.8% ± 17.8%。2 组治疗前后比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观察治疗组裸鼠肝脏、心脏、右侧肾脏组织均未见出现水肿、充血等明显放射损伤改变,125 I 粒子植入部位周围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瘤细胞中心区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肿瘤组织 PCNA 及 Bcl-2 表达阳性率治疗组分别为 35.42% ± 3.91% 和 11.90% ± 0.75%,对照组分别为 73.39% ± 3.55% 和 20.09% ± 1.69%,治疗组 PCNA 及 Bcl-2 表达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 21.55,P = 0.00;t = 13.26,P = 0.00)。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组织内见凋亡细胞,并有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和凋亡小体形成。

    结论
    125 I 粒子植入对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缩小肿瘤体积,有望作为乳腺癌保乳治疗的综合性手段之一应用于临床
  • 论著
    李杨 李大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42-42-4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χ²=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 ± 16.0,对照组为46.8 ± 11.9,t =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 研发管理与控制
    黄阳滨 郭学彦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51-51-54.
    "新生源"(英文名为Newsummit Biopharma)是"新生源医药集团"及下属各公司的统称,包含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上海都市新生源药业有限公司、Newsummit Biopharma(注册于美国Darlawa)和正在注册中的大连新生源生物医药研究有限公司。集团中的第一家公司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新生源"的定位是:为新药申报服务、以获得新药证书为目标的规模化、集成化、现代化、高通量的新药研究开发公共服务平台;以新药合作开发、技术服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开展全方位、全球合作与服务的平台。...
  • 综述
    崔迎彬 陈虹 黄秉仁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2): 139-139-141.
    mda-7/IL-24基因最初被命名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7),是1995年Jiang等[1]利用减数杂交技术从β干扰素和蛋白激酶C活化剂mezerin诱导的人黑色素瘤细胞HO-1中鉴定并克隆出来的。基于结构、序列同源性、基因定位等方面的考虑,MDA-7蛋白被归为IL-10家族,并被命名为MDA-7/IL-24蛋白。mda-7/IL-2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在酵母、猴子、牛、狗和猫的基因组DNA中都发现了mda-7/IL-24基因的同源基因[2]。人mda-7/IL-24基因是单拷贝基因,定位于1号染色体(1q32.2-q41),由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组成,其mRNA长约2 kb,编码由20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3 800的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MDA-7/ IL-24蛋白的N端有一个由49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与蛋白的切割和分泌有关;此外,MDA-7/IL-24蛋白序列上有3个N-糖基化位点、3个蛋白激酶C位点、6个磷酸化位点[3-4]。MDA-7/IL-24蛋白作为IL-10家族中的一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在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组织中表达,如胸腺、脾、外周血白细胞等。MDA-7/IL-24蛋白的受体属于Ⅱ型细胞因子受体,由2个异源二聚体(IL-20R1/IL-20R2和IL-22R1/IL20R2)组成。MDA-7/IL-24蛋白与受体结合后,通过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而发挥其生理功能[5]。另有研究发现,利用质粒或腺病毒表达载体将mda-7/IL-24基因转入肿瘤细胞后,mda-7/IL-24基因的异位表达能特异性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8, 10-12, 14]。本文就MDA-7/IL-24蛋白的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论著
    李花 李慧 于津浦 付晓达 曹水 任秀宝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8, 3(2): 121-121-125.

    目的
    建立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 CD4+CD25+ 调节性 T 细胞(Tregs)的方法,并观察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对晚期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CD4+CD25+ Tregs 数量的影响。

    方法
    19 例晚期肺癌和 10 例乳腺癌患者均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于化疗前 1 d 和化疗后第 7 天采集患者外周血,分别加入鼠抗人 CD4-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CD8-PE(藻红蛋白)/CD3-PerCP(多甲藻叶绿素蛋白)、CD25-FITC/CD127-PE/CD4-PerCP、CD3-FITC/CD(16+56)-PE/CD45-PerCP 单抗,并以分别加入同型鼠抗人 IgG1- FITC、IgG1-PE、IgG1- PerCP 抗体作为阴性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 CD3+、CD4+、CD8+ T 细胞和 CD4+ CD25+ Tregs、NK 细胞所占比例并进行数据分析。实验重复 3 次。

    结果
    与化疗前比较,晚期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 CD4+CD25+ Tregs 的比例均明显降低(6.82% ± 3.11% vs. 5.48% ± 2.13%,P = 0.045;6.38% ± 1.84% vs. 3.88% ± 1.69%,P = 0.007);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 CD4+ T
    细胞的比例升高(48.84% ± 16.44% vs. 56.35% ± 14.50%,
    P = 0.006),CD8+ T 细胞的比例降低(51.18% ± 16.44% vs. 43.65% ± 14.50%,P = 0.006),CD4+/CD8+ T 细胞比值升高(1.12 ± 0.60 vs. 1.57 ± 0.88,P = 0.008),而 CD3+ T 细胞和 NK 细胞的比例均无明显变化;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外周血 CD3+、CD4+、CD8+ T 细胞、NK 细胞的比例和 CD4+/CD8+ T 细胞比值均无明显变化。

    结论
    成功建立了 FCM 检测 CD4+CD25+ Tregs 的方法,联合应用 CD4、CD25、CD127 检测 CD4+CD25+ Tregs 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可靠、准确,比较适用于临床检验。紫杉醇联合卡铂能够降低晚期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 CD4+CD25+ Tregs 的数量。
  • 综述
    娄竞 苏冬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62-62-64.
    仿制药目前占据全球医药市场的重要份额,随着2001年第1个基因工程药物专利到期[1],预计生物仿制药将在全球迅猛发展。对于中国、印度等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专利过期的生物仿制药无疑蕴藏着巨大的机遇。同时,欧美等生物制药产品发展领先的国家也不愿放弃生物仿制药的巨大市场,在生物仿制药的法规调整、审批和研制等方面已经开始实践。本文旨在介绍生物仿制药在欧美和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企业在开发生物仿制药领域的优势。...
  • 综述
    朱平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65-65-68.
    淋巴瘤的抗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单抗)靶向治疗是近年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研究中进展较快并取得较大成功的一个领域。其中抗B淋巴细胞(B细胞)表面CD20抗原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美罗华)用于人类治疗已有10年之久,是治疗各种B细胞淋巴瘤的关键药物之一。单抗对淋巴瘤有高度敏感性且毒副作用较小,现正用于成千上万的淋巴瘤患者。它对免疫系统的调理作用使得它也被应用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冷球蛋白血症)以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其他自身免疫病)。但关于其使用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及是否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还没有定论。本文对单抗治疗淋巴瘤的原理和临床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 企业家论坛
    张韧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72-72-74.
    利用细胞工程生产的药品主要包括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抗体药物以及动物疫苗等生物制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细胞工程表达、分泌生产的生物制品越来越多。在我国,疫苗(包括人和动物疫苗)的生产主要采用贴壁细胞转瓶培养的生产方式,如培养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用于乙型脑炎、出血热、甲型肝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培养地鼠肾细胞用于乙型脑炎、狂犬病疫苗的生产,培养BHK21细胞(仓鼠肾细胞)用于口蹄疫疫苗的生产,培养CHO细胞(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用于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生产,培养二倍体细胞(人胚肺细胞)用于甲型肝炎、水痘疫苗的生产等等。而生产抗体、蛋白药物则需要采用生物反应器无血清全悬浮培养CHO、NSO(骨髓瘤细胞)等细胞进行蛋白表达。因此,不断研发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提高我国细胞工程制药技术水平的重要基础。结合目前国际生物技术发展状况和我国生产实际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的细胞工程疫苗生产应该重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 论著
    赵爱华 贾淑珍 寇丽杰 乔来艳 王国治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9, 4(1): 33-33-36.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09.01.008

    目的 通过四唑鎓盐(XTT)方法快速检测卡介苗样品中的活菌含量,结果与传统培养法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应用 XTT 方法快速检测卡介苗(BCG)制品中的活菌含量的可行性。

    方法
    活菌含量是 BCG 疫苗重要的质控指标,它决定疫苗的效力。传统活菌含量的检测采用固体培养法计数菌落形成单位,但耗时长,重复性差。因此快速检测卡介苗活菌含量的方法急需建立和应用。四唑鎓盐(XTT)由于其水溶性的显色反应能够反映细胞的活力,同样也能应用于细菌的活力检测。其原理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 XTT 还原为可溶性的高色产物甲臢(formazan),甲臢含量反应了细菌的活菌数量。将该方法应用于卡介苗活菌含量的快速检测中,通过已知活菌含量 BCG 参考品制备活菌含量和 XTT 有色产物吸光度值的参比曲线,根据未知样品的吸光度值,在此参比曲线上读出未知样品的活菌含量。同时将该快速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和传统培养法活菌含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XTT 法能反应 BCG 制品中活菌的含量差异,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活菌含量和有色产物吸光度值间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2 达到 0.99 以上,应用该方法对 10 批 BCG 样品活菌含量进行快速检测,结果和培养法菌落形成单位(CFU)结果的相关系数 r = 0.834,实验可在 24 h 左右完成。

    结论
    XTT 法能够快速检测 BCG 制品中的活菌含量,结果与培养法菌落形成单位计数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实验耗时由 4 周减少到 24 h,该法可以用于 BCG 活菌含量快速检测。
  • 综述
    赵耀东 黄强 董军 兰青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4): 291-291-294.

    自噬(autophagy)是由 Ashford 和 Porter 在 1962 年发现细胞内有“自己吃自己”的现象后提出的,是指从粗
    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双层膜包裹部分胞质
    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autophagosome),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1]。自噬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能见到,其所起的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尚未完全阐明,对肿瘤的研究尤其如此,值得关注。

    1 自噬的功能与作用机制
    自噬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将胞质中的大分子物质(如
    蛋白质、RNA、过量储存的糖原等)和一些细胞内源性底物(包括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的衰老、破损的细胞器)在单位膜包裹的囊泡中大量降解,实现再循环,以维持细胞自身的稳定。这个过程对于细胞成分更新、保持旺盛的生理状态是至关重要的[2]。在此过程中,自噬体的形成是关键,其直径一般为 300 ~ 900 nm,平均 500 nm,囊泡内常见的包含物有胞质成分和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内吞体、过氧化物酶体等。与其他细胞器相比,自噬体的半衰期很短,只有 8 min 左右,说明自噬是细胞对于环境变化的有效反应。根据细胞物质运到溶酶体内的途径不同,自噬分为以下几种。①大自噬:由内质网来源的膜包绕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融合并降解其内容物[3];②小自噬:溶酶体的膜直接包裹长寿命蛋白等,并在溶酶体内降解;③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CMA):胞质内蛋白结合到分子伴侣后被转运到溶酶体腔中,然后被溶酶体酶消化。CMA 的底物是可溶的蛋白质分子,在清除蛋白质时有选择性,而前两者无明显的选择性[4]

  • 论著
    郭雅 林成新 刘敬臣 何文政 王喜军 李英英 黎乐群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3): 177-177-179.

    目的 建立猪低中心静脉压(CVP)模型,研究低 CVP 技术对猪肝脏手术期间肝静脉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研究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取健康巴马小型猪 16 只,全麻后气管内插管,左侧股动脉切开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切开,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量和 CVP 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开腹分离肝左静脉置管,观察肝静脉压和单位时间内肝静脉出血量。采用经微量输液泵输注不同剂量硝酸甘油结合调节输液速度的方法将CVP 调控在低(< 5 cm H2O )、正常(5 ~ 10 cm H2O)两个不同水平,观察不同水平 CVP 对肝静脉压、肝静脉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结果 动物成模率为 100%。CVP 处于 < 5 (4.26 ± 1.01)、5 ~ 10(8.32 ± 1.86)cm H2O 水平时,肝静脉压(cm H2O)分别为 4.40 ± 1.05、8.59 ± 1.92,左肝静脉出血量(ml·min-1)分别为40.4 ± 5.7、52.9 ± 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VP从 5 ~ 10 cm H2O 降至 < 5 cm H2O 时,肺动脉压(mm Hg)由 20.86 ± 5.02 降至 16.50 ± 3.20 (P < 0.01),肺动脉楔压(mm Hg)由 9.93 ± 2.76 降至 7.14 ± 1.61(P < 0.01),心排出量、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

    结论 成功建立了猪低中心静脉压动物模型,证实在肝脏手术中采用低 CVP 技术有助于减少肝静脉出血量,而对模型动物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 综述
    史艳晖 卢圣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2): 136-136-138.
    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由Rel/ NF-κB家族的多肽成员所形成的一组二聚体形式的转录因子的统称,首次被确认于1986年[1]。Rel/NF-κB家族成员包括NF-κB1(p50及其前体p105)、NF-κB2(p52及其前体p100)、Rel(c-Rel)、RelA(p65,或NF-κB3)、RelB蛋白,v-Rel以及果蝇蛋白dorsal和Dif。在人类,最先被确认且最为重要的NF-κB是p50/RelA(p50/p65),通常所说的NF-κB即指此。NF-κB/ Rel家族成员的共同特征是拥有一个高度保守的Rel同源区(Rel homology region,RHR,或称Rel同源结构域,Rel homology domain,RHD)。 NF-κB 在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但在不同的组织细胞中,NF-κB 的活性状态存在生理性差异。NF-κB 通常以与其抑制蛋白 IκB (inhibitor of NF-κB)相结合的无活性状态贮存于细胞质中(由于 IκB 对 NF-κB 的位于 RHR 上的核定位序列的遮蔽作用)。当细胞在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时,NF-κB 将被激活,该激活过程主要依赖于由 IκB 激酶(IκB kinase,IKK)复合体所诱导的 IκB 蛋白的泛素化蛋白水解作用,NF-κB 此时因其核定位序列的重新显露而被介导进入细胞核,通过与位于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和增强子区的特异位点的结合,实现其转录调控功能。在为数众多的转录因子中,NF-κB 因其在生命活动与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其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可能据以设计新型药物与疾病治疗新策略,而备受瞩目。现扼要介绍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 述评
    朱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1): 2-6-11.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1.002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概念、新进展不断涌现。以基因克隆、DNA 重组为代表的分子生物学及生物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代谢组等各种“组学”(-omics)的海量数据库及生物信息学的广泛运用;分子医学进步带来的对疾病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步深入;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发展带来的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出现;蛋白质药物,特别是重组蛋白、工程化抗体等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物取得的良好疗效及巨大的经济效益;Amgen、Genentech 为首的生物制药公司的年销售额迅速超过百亿美元,进入全球制药 20 强等等,这些都标志着生物制药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除了一批老牌生物技术药物的改进型,新适应证、新剂型等也将大有可为。越来越多的大分子量、结构复杂的功能蛋白将被开发成生物技术药物;用哺乳动物细胞体系表达的产品将占主导地位;治疗性抗体将成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第二次创新高潮;为改善药物性能,重组改构、融合蛋白化、体外化学修饰等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仿制药将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产品将面临重大突破和严峻挑战的双重境遇。可以预测,经过 50 年的积累,生物医药必将厚积薄发,在未来 50 年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突破,而蛋白质药物将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明星[1-3]
  • 协会之窗
    刘海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82-82-84.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成立于1993年,由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等发起,经卫生部批准、民政部登记注册,并由陈部长担任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转瞬间协会走过了13年历程,理事会也经历了3次更迭。值此协会会刊正式创办之际,藉其"协会之窗"栏目之一角,与全国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朋友共同回顾协会的发展简史,共议新时期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发展思路。...
  • 论著
    梁飞 罗卫东 刘楠 金荔 袁方 孔繁华 孙玉英 奚永志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23-23-27.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白血病患者及其相关人群罕见的HLA-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
    方法 对2000-2005年在我院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HLA配型的白血病患者及与患者有血缘关系的家系供者共1500例的血液标本,采用低分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HLA-DR/DQ基因分型,并对两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1500例中患者650例,平均年龄25岁;家系供者850例,平均年龄42岁。
    结果 在41例的血液标本中发现13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主要为HLA-DQ8 或HLA-DQ9与不同DR位点的连锁。其中DR14/DQ4、DR4/DQ5、DR9/DQ6、DR9/DQ7、DR8/DQ8、DR9/DQ8、DR12/DQ8、DR13/DQ8和DR14/DQ9共9种单倍型尚未见报道。650例白血病患者中有20例存在12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850例家系供者中有21例存在8种罕见的连锁不平衡单倍型。DR8/DQ8单倍型只见于家系供者,而DR14/DQ4、DR12/DQ6、DR11/DQ8、DR13/DQ8和DR14/DQ9单倍型则只见于白血病患者。41例HLA-DR/DQ基因分型结果显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与DR52(DRB3)宽抗原相关联者占58.5%(24/41),与DR53(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占36.6%(15/41),而与DR51(DRB4)宽抗原相关联者仅占4.9%(2/41)。所发现单倍型频率最高的为DR12/DQ8(0.0023)和DR9/DQ8(0.0023),其次为DR11/DQ9(0.0020)和DR12/DQ9(0.0017)。13种连锁不平衡单倍型的绝对及相对连锁不平衡参数均为负值,说明它们在中国汉族人群中较为罕见,并处于连锁不稳定状态。
    结论 发现了罕见的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对补充中国汉族人群HLA-DR/DQ基因的连锁不平衡类型,提高HLA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一定意义;同时,DR/DQ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差异为疾病关联研究提供了思路。
  • 述评
    胡政, 周桂生, 周光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2-335-341.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02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总死亡人数更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我国,恶性肿瘤因其难于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们生活幸福和影响居民健康指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化疗和放疗,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尤其对处于中晚期的癌症,因失去最佳手术时机往往要依赖大剂量化疗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与此同时,化疗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也使得患者及家属备受痛苦。近年来,一种新型疗法——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因其具有疗效高、副作用低的特点而备受瞩目:即利用特异性分子(单克隆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封闭或抑制相关分子靶点,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或诱导其凋亡。因此各种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成为近年来肿瘤研究的热点,也逐步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1]
  • 学术活动预告
    汪谦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6, 1(1): 81-81.
    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创新,由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和《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现代医学研究方法暨学科交叉创新研讨会将于2007年11月在广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佳木斯大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编辑部和《普通外科学文献》编辑部等单位协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届时将聘请在临床应用和医学基础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对医学实验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学科交叉、技术融合的作用进行广泛研讨,建立可行的跨学科协作课题。可以预期本次会议将成为临床和基础医学工作者交流提高的一次盛会。
    征集稿件内容:⑴学科交叉与技术融合对现代医学研究的影响;⑵基础医学实验方法同临床科研的双向结合;⑶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包括先进的计算通信技术);⑷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组织芯片、蛋白质芯片、液态芯片);⑸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⑹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的合理应用及肿瘤组织库的构建与规范管理;⑺蛋白指纹图谱技术(SELDI)与肿瘤的早期诊断;⑻数字化医院与远程医疗;⑼循证医学对现代医学的影响及传统医学中的循证特征;⑽时间治疗学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⑾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与临床科研中的伦理学问题。
    稿件文体:论著、述评、讲座、综述均可,但稿件必须未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过。稿件撰写格式请参照《中华医学杂志》稿约。来稿须提交论文全文及摘要(800字以内)的打印稿和电子文档各1份,电子文档采用软盘、光盘或电子邮件投寄。
    投稿地址:Email投稿,电子邮箱:wangqian00@hotmail.com,请在论文首页标注"医学研究/学科交叉研讨会征文"字样。邮寄投稿,请寄至510080 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请在信封上标注"学科交叉征文"字样。
    联系人:汪谦、黄晓卉;电话:13711799886、13544577788;传真:020-87332685。
    截稿日期:2007年8月31日。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欢迎现在国外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学者投稿(中英文不限)、参会、演讲。大会交流的优秀论文可在《中华医学杂志》、《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凡参会代表均可获得中华医学会I类继续教育学分。
    欢迎登录大会网站(http://www.csmecki.com),了解更多的信息。
  • 论著
    张松 孙意 周鹏程 黄干 彭健 周智广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2): 105-105-109.
    目的 优化以往构建的以预防 1 型糖尿病为目的的全长谷氨酸脱羧酶(GAD)65 DNA疫苗,尝试构建GAD 65片段与IL-10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方法 从GAD65质粒中扩增出GAD190-315片段和GAD490-570片段的cDNA,以overlap PCR法将之分别与hIL-2信号肽cDNA拼接,得到SGAD190-315、SGAD490-570融合基因。以p43.2-mIL-10质粒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出IL-10基因。将SGAD190-315、SGAD490-570融合基因分别与IL-10基因依次克隆入双启动子真核表达载体pBudCE4.1中,构建出2种双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Bud-SGAD190-315/IL-10和pBud-SGAD490-570/IL-10。2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经测序鉴定正确后,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转染COS-7细胞,转染后48和72 h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裂解产物及上清液中SGAD190-315和SGAD490-570融合基因的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0的表达。

    结果
     核酸序列测定表明克隆的SGAD190-315、SGAD490-570融合基因和IL-10基因序列与报告序列一致。蛋白质印迹法和ELISA方法均检测到SGAD190-315/IL-10和SGAD490-570/IL-10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结论 成功构建了2种GAD65片段与IL-10双基因真核表达载体,为1型糖尿病的基因疫苗预防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综述
    张金龙 钱海利 林晨 李贵新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10, 5(5): 9-371-373. https://doi.org/10.3969/cmba.j.issn.1673-713X.2010.05.009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它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是形成不同分化程度肿瘤细胞和肿瘤不断扩大的源泉。现有治疗肿瘤的方法主要是针对肿瘤组织内的大多数细胞,而不是肿瘤干细胞。即使 99.99% 的肿瘤细胞被杀死,但只要有 0.01% 的肿瘤干细胞存在,仍然会造成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因此,肿瘤生物学研究的最新观点认为治愈肿瘤的关键在于杀灭肿瘤干细胞,也由此掀起了针对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热潮。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其特性及作用机制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进而研发出许多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药物。因此,本文就目前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作一综述。......
  • 综述
    文萍 胡卫华 窦骏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6): 455-455-457.
    Wnt 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生长、运动和分化的关键途径,在胚胎和器官发育以及维持干细胞的自我更新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不恰当激活,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及其侵袭转移的过程,而且还与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s,TSC)的关系密切,该通路可能通过作用于TSC而引起肿瘤产生耐受及复发,作用机制与其作用于干细胞的机制类似,从而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本文就 Wnt 通路中最为常见的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干细胞、肿瘤和 TSC 中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简要概述。......
  • 综述
    杨国锐 杨晓彤 杨庆尧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 2007, 2(4): 295-295-298.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preparativ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rep-HPLC)是一种使用高压、大流量液体输送系统在高分辨率、大内径、高载量分离柱上进行样品高纯度分离的液相色谱制备方法。应用该方法分离的产品在纯度、回收率、分离效率等方面远远优于传统的制备方法,因此在生物制品和药物研究、生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3]。本文就近年来 Prep-HPLC 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生物医药制品领域的应用做一综述。

    1 Prep-HPLC 在蛋白质和多肽分离制备中的应用
    蛋白质和肽类药物活性强,生物功能明确,特异性高,有利于临床应用,已成为医药产业中的一大类重要产品。但这些产品无论是来自于生物体内还是由化学合成,往往都带有复杂的混合成分,而总目的蛋白或肽类的丰度又低,给分离纯化带来困难,需要多种方法联合使用以获得纯度满意的产品。在此过程中,Prep-HPLC 通常在分离的最后阶段被用作获得高纯度产品的关键方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