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4 年获国家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8 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04 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理事,《药学学报》主编,《中国药学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国际药理学杂志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顾问编委。从普通的内科医师到我国药学领域优秀的学科带头人,王晓良用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人生的理想抱负,不断地为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立志求学 报效祖国
在应该接受义务普及教育的年代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又"上山下乡",在农村插队"锻炼"了 2 年,1975年底,20岁的王晓良回到北京进入首都钢铁公司卫生学校学习。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抓紧一切时间,汲取医学知识,广读各种参考书籍,除了钻研理论知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苦读 3 年后,他成为北京市工人疗养院的一名内科住院医师。在医疗工作中,他对药物的作用机制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在工作之余找来当时有限的专业书籍,进行自学,并结合工作解决了一些临床的实际问题。凭着对知识的渴望,1980 年王晓良报考了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专业研究生,并幸运地成为我国药物代谢研究的开拓者、著名药理学专家宋振玉教授的学生。他深知药理世界的大门已向他打开,机会难得,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宋振玉教授的指导下,他仅用 2 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课程和研究内容,用不同的方法,阐明了联苯双酯(一种抗肝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转化规律,并分离鉴定出了它的代谢产物。1982 年提前研究生毕业,并留在宋振玉教授身边工作。......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人血清中游离前列腺特异抗原(f-PSA)的 ELISA 方法。
方法 利用抗 f-PSA 的单克隆抗体(单抗)杂交瘤细胞株,一株单抗 2D1 用于固相包被,另一株单抗2E4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采用二步法,建立定量测定人血清 f-PSA 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该法的敏感度、精密度、准确性、特异性进行了分析。应用该法与瑞典 CanAg 公司的f-PSA ELISA 试剂盒同时检测了 18 例前列腺癌和 25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血清标本的 f-PSA 含量,进行了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以双抗体夹心 ELISA 法检测 f-PSA,在 f-PSA 0 ~ 20 μg/L 范围内线性良好;敏感度为 0.025 μg/L;批内变异系数为 4.5% ~ 6.2%,批间变异系数为 3.9% ~ 7.2%;回收率为 94.3% ~ 111.1%;与 α1 抗糜蛋白酶结合的结合型PSA 交叉率为 0.7 %;检测 43 份临床标本 f-PSA 含量的结果与瑞典 CanAg 公司 f-PSA 试剂盒检测结果的相关系数为 0.995。
结论 所建立的双抗体夹心 ELISA 方法是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实用的 f-PSA 快速检测方法,有助于在 PSA 低水平升高的重叠范围内(4 ~ 10 μg/L)鉴别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
目的 对 3 种常用的双向凝胶电泳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进行比较,优选脑脊液蛋白质提取方法。
方法 收集新诊断尚未经药物治疗的 16 例帕金森病患者和 7 例头痛患者的脑脊液,分别以 3 种不同的方法提取脑脊液中的蛋白质。①透析法:用 PluseOne 微透析试剂盒处理脑脊液样品。②丙酮沉淀法:以冷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丙酮的终浓度为 80%。③三氯醋酸(TCA)/丙酮沉淀法:以 4 倍体积的 10% TCA/丙酮溶液处理脑脊液样品,TCA 的终浓度为 8%,丙酮的终浓度为 80%。取沉淀物进行双向凝胶电泳,用银染法对电泳后的凝胶进行染色,比较经 3 种不同方法提取的脑脊液蛋白质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结果 经透析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的蛋白点较清晰、较圆,条纹较少,但所见几乎都是高丰度蛋白,低丰度蛋白很难显现;经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竖条纹均较多,大部分蛋白堆积在凝胶的上部,下面的点也显示不清晰,蛋白点出现横向漂移;经 TCA/丙酮沉淀法处理样品的电泳图谱显示横条纹相对较少,低丰度蛋白能较清晰显现,样品中所含高丰度蛋白明显少于以上两种方法处理的样品。
结论 以 TCA/丙酮沉淀法提取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时聚焦效果较好,而且同时去除了大部分白蛋白,使低丰度蛋白能很好地显现出来,优于丙酮沉淀法和透析法。
目的 建立猪低中心静脉压(CVP)模型,研究低 CVP 技术对猪肝脏手术期间肝静脉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研究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取健康巴马小型猪 16 只,全麻后气管内插管,左侧股动脉切开置管监测平均动脉压;右侧颈内静脉切开,置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心排出量和 CVP 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开腹分离肝左静脉置管,观察肝静脉压和单位时间内肝静脉出血量。采用经微量输液泵输注不同剂量硝酸甘油结合调节输液速度的方法将CVP 调控在低(< 5 cm H2O )、正常(5 ~ 10 cm H2O)两个不同水平,观察不同水平 CVP 对肝静脉压、肝静脉出血量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结果 动物成模率为 100%。CVP 处于 < 5 (4.26 ± 1.01)、5 ~ 10(8.32 ± 1.86)cm H2O 水平时,肝静脉压(cm H2O)分别为 4.40 ± 1.05、8.59 ± 1.92,左肝静脉出血量(ml·min-1)分别为40.4 ± 5.7、52.9 ± 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CVP从 5 ~ 10 cm H2O 降至 < 5 cm H2O 时,肺动脉压(mm Hg)由 20.86 ± 5.02 降至 16.50 ± 3.20 (P < 0.01),肺动脉楔压(mm Hg)由 9.93 ± 2.76 降至 7.14 ± 1.61(P < 0.01),心排出量、心率、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变化。
结论 成功建立了猪低中心静脉压动物模型,证实在肝脏手术中采用低 CVP 技术有助于减少肝静脉出血量,而对模型动物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的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
方法 无菌取成年Wistar大鼠的腹股沟纯脂肪颗粒,采用酶消化法进行原代培养。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以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原代培养细胞的鉴定。
结果 培养细胞的形态学观察显示,脂肪细胞贴壁后初为类圆形,3 d 后渐成梭形;7~8 d 细胞增殖明显,形状由多角梭形变为椭圆形,并开始积聚脂肪颗粒;10 d 后细胞呈椭圆形、圆形,胞内积聚大量脂肪颗粒。培养 10 d 的细胞经油红 O 染色后于普通光镜下观察,见细胞内出现红染颗粒,可以鉴定细胞分化为前脂肪细胞。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为脂肪内分泌学研究提供了制备适用细胞模型的手段。
目的 通过基因工程途径获得胰高血糖素衍生物。
方法 根据胰高血糖素基因及凝血酶酶切位点序列,分段合成引物行 PCR 扩增,以 PCR 扩增得到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基因序列和 pET-30a 质粒转化 E.coli DH5α,获得重组质粒 pET-G。将重组质粒 pET-G 转化至 E.coli BL21(DE3),重组菌株命名为 E.coli BL21[pET-G]。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SDS-Tricine- 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三(羟甲基)甲基甘氨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和蛋白质印迹分析。对表达产物行Ni2+-NTA亲和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后,行 SDS-Tricine-PAGE分析和飞行质谱分析,并以 ELISA 方法检测其免疫活性。
结果 PCR 扩增获得的条带与预期的DNA表达片段大小一致,重组质粒 pET-G 测序结果与预期完全一致。SDS- Tricine-PAGE 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 E.coli BL21(DE3)的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经亲和层析纯化、凝血酶酶切和 HPLC 纯化后得到了完整的重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SDS-Tricine-PAGE 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3500,飞行质谱分析相对分子质量为 3531,二者基本一致。ELISA 检测表明重组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具有胰高血糖素免疫活性。
结论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胰高血糖素-甘氨酸衍生物,为通过体外酰胺化途径研制酰胺化胰高血糖素奠定了基础。
目的 观察质粒DNA在大鼠术后肠黏连模型中的表达效率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转移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作用。
方法 以 pcDNA3-HGF 转染 CHO 细胞 24 h后收集培养上清,用 ELISA 测定培养上清中 HGF 的浓度;取培养的大鼠腹膜间皮细胞作划痕试验,观察表达 HGF 的培养上清对间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利用无菌干纱布擦伤盲肠的方法建立 Wistar 大鼠术后肠黏连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 5 组,每组 10 只。其中 4 组分别于创面涂布 pcDNA3-HGF 10、50、100 和 200 g,1 组于创面涂布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质粒 pcDNA3-GFP 200 g 作为对照。术后第2、14 天分别解剖 pcDNA3-GFP 200 g 组大鼠各 2 只取腹膜组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GFP 的表达;术后第14天解剖各组动物,观察肠黏连的发生情况。
结果 pcDNA3-HGF 质粒转染CHO细胞后 24 h 培养上清的 HGF 浓度达 40 ng/ml,该上清能够促进大鼠腹膜间皮细胞的迁移。pcDNA3-GFP 200 g 组大鼠术后第 2 天腹膜组织中观察到 GFP 的表达,并持续到术后第 14 天。术后第14 天各组大鼠中均有发生不同程度肠黏连者,pcDNA3-HGF 10、50、100 和 200 g 组和 pcDNA3-GFP 200 g 组大鼠肠黏连发生率分别为 9/10、7/10、6/10、4/10和 9/10,其中重度(3 ~ 4度)肠黏连发生率分别为5/10、5/10、2/10、3/10、7/10,pcDNA3-HGF对术后肠黏连的预防效果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结论 质粒DNA能有效转染损伤腹膜并介导外源基因表达;质粒载体介导 HGF 基因转移是预防术后肠黏连的有效手段。
目的 研究群体感应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生理盐水-吸痰管系统进行群体感应系统完整的PAO1 野生型菌株与群体感应系统缺陷(lasI rhlI 基因缺陷)型菌株的体外培养,分别于培养第 3、7 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类型 PAO1 的生物膜形成情况。
结果 培养第 3 天 PAO1 野生型菌株可形成较厚、有孔状通道的成熟生物膜结构,而 lasI rhlI 基因缺陷型菌株仅形成明显稀薄的早期生物膜结构;培养第 7 天 PAO1 野生型菌株的生物膜增厚,lasI rhlI 基因缺陷型菌株所形成的生物膜结构呈薄膜状,显著薄于野生型菌株。
结论 lasI rhlI 基因缺陷明显影响 PA 的生物膜形成能力,群体感应系统在 PA 生物膜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 探讨 p73 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关系。
方法 研究对象为 60 例术前未经放疗、化疗的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及其中 23 例患者的癌旁组织标本。60例患者中高分化腺癌 21 例,中分化 22 例,低分化 17 例;侵及浆膜者 36 例;有淋巴结转移者 21 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p73 mRNA 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p73蛋白的表达,利用 Smartscape 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以平均灰度值表示,平均灰度值低示表达量高。
结果 p73 mRNA及p73蛋白平均灰度值在大肠癌组织分别为0.549 ± 0.080 及 0.481 ± 0.091,在癌旁组织中分别为 0.703 ± 0.081 和 0.701 ±0.068,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P < 0.05)。将患者按肿瘤分化程度、是否侵及浆膜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分组,p73 mRNA及p73 蛋白平均灰度值在低中分化组分别为 0.463 ± 0.082和0.472 ± 0.099,高分化组分别为 0.549 ± 0.088 及0.535 ± 0.0584;在侵及浆膜组分别为 0.517 ± 0.106 和0.528 ± 0.100,未侵及浆膜组分别为 0.602 ± 0.079 和0.560 ± 0.058;在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 0.513 ± 0.083 及 0.462 ± 0.105,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0.607 ± 0.083 及 0.595 ± 0.080。各组间 p73 mRNA及 p73 蛋白平均灰度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73 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并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进展和预后的指标。
目的 研究细胞氧化-还原态对树突状细胞(DC)分化和功能的影响。
方法 细胞氧化-还原态的调控应用特异性谷胱甘肽(GSH)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硫酸亚胺(BSO)。自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离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 IL-4的RPMI 1640 培养液中诱导分化 DC。将单核细胞分为 BSO 早期(培养第 1 天)用药组、BSO 晚期(培养第 5 天)用药组和不予 BSO 处理的对照组。BSO 用药剂量为终浓度 1 mmol/L,换液时补加相应剂量的 BSO。培养第 5 天,分别给予加入脂多糖(LPS)100 ng/ml(LPS刺激组)或重组人干扰素 (rhIFN- )20 U/ml(IFN- 刺激组)或不予刺激(无刺激组)的处理;培养第 7 天收集各组悬浮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和功能检测,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 BSO 早期用药组和对照组贴壁细胞。表型分析采用特异性荧光标记单抗及流式细胞仪。功能检测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试验,将经丝裂霉素C 处理的 DC(刺激细胞)与异基因非贴壁 PBMC(反应细胞)混合(刺激细胞:反应细胞分别为 1:25、1:50、1:100)培养 5 d 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培养第 7 天,镜下观察显示 BSO早期用药组贴壁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BSO 早期用药组 CD86 和CD1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CD86 平均荧光强度(MFI)分别为311.3 ± 97.3、552.0 ± 97.9(P = 0.01),CD1a 分别为52.2 ± 22.2、121.2 ± 4.2(P = 0.03);BSO早期用药组及对照组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cpm)在刺激细胞:反应细胞=1:25时分别为 1587 ± 1458 和9336 ± 1333(P=0.015);加入rhIFN- 20 U/ml 刺激后二组 CD86 MFI 分别为 495.9 ± 143.9 和 800.4 ± 27.7(P = 0.06),而加入 LPS 100 ng/ml 刺激后二组CD86 MFI 分别为 1736.7 ± 375.7 和 1960.8 ± 494.5(P > 0.05)。表明单核细胞分化早期加入 BSO 对 DC 的分化和功能有抑制作用,并对 IFN- 诱导DC成熟有抑制作用。BSO 晚期用药组 DC 抗原提呈功能分子的表达及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 LPS 或 rhIFN- 刺激的 DC成熟也无明显影响。
结论 BSO 早期持续处理能抑制单核细胞向 DC 细胞的分化,细胞内氧化-还原态水平可能是影响 DC 分化成熟的关键因子。
编者按
本刊在今年第2期的"讨论与争鸣"栏目中刊登了无锡旺庄医院制订的"CIK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旨在吸引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讨论,促进 CIK 细胞治疗技术统一操作规程规范的建立。作为"CIK 细胞临床应用技术规范"的配套文件,无锡旺庄医院还制订了 CIK 细胞临床应用的相关工作制度,现予以介绍。欢迎全国各有关单位和专业人员踊跃参与讨论,为 CIK 细胞技术操作统一规范的制订建言献策,使这项新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健康有序地发展,更有效地造福于肿瘤患者。.......
编者按
生物医学期刊是宣传和反映生物医学科研与临床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体,是培养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摇篮,也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重要象征。期刊中学术论文的质量是期刊存在的重要保证,而学术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科研设计和统计分析质量的高低。本刊在2007年中,拟邀请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统计学咨询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胡良平教授,以"如何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处理实验资料"为题,撰写6篇文章,每期发表1篇,较系统地介绍在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中,如何正确地应用医学统计学知识,从而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需要指出的是,论文中统计学应用正确,并不能说明科研课题做得一定正确。广大作者和读者更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之前的科研设计的质量。事实上,由一个错误的科研设计产生出来的实验结果,即使其论文写得再漂亮,统计分析方法用得再正确,对于一个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是有害无益的。......
进入 21 世纪,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迅速,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文仅就 2006 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简况以信息传递形式加以总结。
1. 国外研究进展 1.1 从化石中提取 DNA 欧洲和美国科学家从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 DNA样本进行测序,找到了现代人和原始人的 DNA 排序变化。他们又对生活在 2.7 万年前一只猛犸象的化石进行DNA研究,从中得到了宝贵的遗传信息。这为研究人类进化史和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清晰的线索。
1.2 黄斑变性患者的希望研究"老年性黄斑变性"这种眼部疾病的专家们发现,一种名为 Ranibimuzab 的药能显著改善某些患者的视力。科学家还找出了使得人们易患该病的基因。这将为此类患者带来福音。......
由于在流感疫苗制造过程中,流感病毒需要在鸡蛋中生长,因此一旦出现流感大规模流行,鸡蛋供应量的不足以及烦琐的制造工艺将极大地限制疫苗的产量。目前科学家正在寻找新的疫苗制造方式。2007 年 4 月 12 日发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流感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可以不使用鸡蛋,而通过使用昆虫卵实现。新的方法将病毒疫苗的生产带出了传统模式。与以往在鸡蛋中生产病毒,随后将已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的方式不同,这一新的策略仅仅使用病毒的一种蛋白,而非整个病毒。位于康涅狄格州的蛋白科学公司(Protein Sciences Corporation)的一个生物技术小组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基因修饰,使其可以感染毛虫卵,并产生红细胞凝集素,一种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病毒包被蛋白。与使用鸡蛋相比,这一方法的工作量大幅下降;此外由于疫苗生产工序的简化,该公司计划在每支疫苗中使用 3 倍于现行流感疫苗含量的红细胞凝集素(135 μg),以期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
为了确定这一方式是否有效,纽约 John Treanor大学的Rochester 医学中心招募了460名健康受试者。研究者发现 135 μg 的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并且副作用微乎其微。初步证据显示,135 μg 的流感疫苗可以抵御病毒的入侵,接受疫苗注射的受试者在注射后当年的冬季无一人出现流感病毒感染,而低剂量疫苗组和对照组则分别有 2 人和 7 人发生流感病毒感染。他们计划在今年进行一项涉及 4000 名受试者的大规模疗效观察研究。
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是可以使得各种流感病毒的疫苗制备变得极为简单。一旦出现大规模疾病流行,全球的疫苗制造商可以在数月内生产出数十亿支的疫苗,用以挽救上百万患者的生命。这样的生产速度足以缓解发展中国家对于疫苗生产速度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