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的会刊--《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在走过8年内部刊物的历程后,终于公开发行了。这是近年来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催生的硕果,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也是献给生命科学和生物经济时代的礼物。
医药生物技术一直是生物技术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也是各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领域。
自1982年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重组人胰岛素批准上市,20多年来生物药物及疫苗已经成为世界生物技术领域产业化最成功的产品。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生物技术产品的最大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会刊创刊之年,适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颁布。《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我协会会刊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规划纲要》中提出,"发挥我国特有的生物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实施生物产业专项工程,努力实现生物产业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健全市场准入制度,保护特有生物资源,保障生物安全。""建设一批重大疾病防治疫苗和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化示范工程,完善现代中药体系,提高新药创制能力。"为了落实《规划纲要》,我们要努力将会刊办成一个有利于医药生物研究、开发、生产、应用及有效管理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医药生物技术领域迅速发展助一臂之力。
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领导、企业家和专业人士,一如既往地关心这本杂志,共同来培育这本杂志,使它在科学园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也希望协会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仁团结一致,虚心学习,努力工作,办好杂志,以良好的业绩回报社会。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 彭玉
生物芯片是一类快速、高效、高通量的生物分析器件或集成化分析系统,包括微阵列芯片、微流控芯片、芯片实验室以及相关的仪器和设备。它集合计算机、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在一个微小的芯片表面或芯片内部的微流体系统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或者生物大分子与其他化学小分子之间的反应。生物芯片能整合样品制备、分子识别和反应、信号检测和信号放大等独立的分析过程,使之连续化、平行化、集成化和微型化。生物芯片被认为是当今十分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它们不仅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毒理组学等领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新药研究和开发、农业、环境、食品安全、国防等领域中已经显示出了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商业市场。截至目前,共有13 000多篇生物芯片相关论文发表,其中1000多篇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生物芯片技术日趋成熟。其中技术较为成熟的微阵列芯片已经大量进入实用[1-4]。微流体芯片等技术正在逐渐成熟并开始被各领域应用[5]。同时,新世纪是大生命科学的世纪,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力地推动了基于生物芯片的高通量生物分析技术和研究平台的市场需求。
目的 探讨直肠癌组织中脑特异性血管生长抑制因子1(BAI1)基因的表达情况及BAI1对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方法 提取20例直肠癌患者(II期6例,III期14例)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无转移淋巴结、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和直肠腺癌细胞株CC95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BAI1的表达。将背部皮下接种CC95细胞(1×105个)的BALB/C裸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分别在接种后第1、3、5、7、9天于荷瘤部位注射RPMI1640、腺病毒载体(Ad-LacZ)或基因重组BAI1表达腺病毒载体(Ad-hBAI1),每次0.2 ml,载体含量2 μg。每组中5只裸鼠于接种后第15天断颈处死,取肿瘤组织行抗Ⅷ因子抗体染色,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另5只接种后每天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共观察21 d。
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临床II期6例、III期1例)肿瘤组织BAI1表达呈阳性,13例无表达;无转移淋巴结均呈阳性表达,有转移淋巴结均无表达。CC95细胞均无BAI1表达。在BALB/C裸鼠肿瘤移植实验中,Ad-hBAI1组肿瘤组织内血管增生受到明显抑制,MVD(6.2±2.3)明显低于RPMI1640组(16.7±1.9)和Ad-LacZ组(13.4±4.3)(均为P<0.05);肿瘤生长速度明显低于RPMI1640组和Ad-LacZ组(均为P<0.01)。
结论 BAI1在人直肠癌及转移的淋巴结组织中表达降低;局部注射Ad-hBAI1表达载体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目的 研究干扰素刺激基因因子3(ISGF3)在干扰素α(IFN-α)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IFN-α处理前后人肝癌细胞系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含量,DNA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2.15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FN-α处理前后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ISGF3的3个组分即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1、磷酸化STAT2和ISGF3γ以及双链RNA依赖蛋白激酶(PKR)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改变。用酪氨酸酶抑制剂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作用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测。
结果 IFN-α处理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减少,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加染料木黄酮抑制IFN-α后,HepG2.2.15细胞上清HBV DNA和复制中间体无减少,而HepG2和HepG2.2.15细胞中STAT1、磷酸化STAT2、ISGF3γ和PKR蛋白质表达均减少。
结论 ISGF3是IFN-α抑制HBV复制的关键因子。
目的 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载量检测时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中HBV核酸载量,收集检测过程中的各类数据,计算以下6种来源的测量不确定度,对该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构成进行评估。⑴标本浓缩的不确定度(uenrich);⑵核酸提取的不确定度(uex);⑶扩增反应体系的不确定度(upcr);⑷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uins);⑸数据处理的不确定度(uana);⑹加样枪的不确定度(upip)。其中热循环仪的不确定度检测样本数为7份,其他各种不确定度检测的样本数为10份。
结果 核酸浓度为5.610E+07拷贝/ml的标本,其浓缩过程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达0.437;核酸提取来源的浓度真值无偏估计在6.585E+03、9.067E+04、7.223E+06拷贝/ml样本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249、0.173、0.140;热循环仪和数据分析来源的相对不确定度分别为0.020和不大于0.050。
结论 标本制备过程中的浓缩和DNA提取步骤所带来的不确定度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核酸载量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分量,因此标本制备处理的方法与标准操作程序能否有效地提取核酸并去除PCR反应的抑制物对于该项检测十分关键;起始模板浓度与测量不确定度相关,低浓度的样本显示出更大的相对不确定度。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志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及鼠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8 RAg)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织)中VEGF和F-8 RAg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为62.5%(30/48),对照组为16.7%(8/48),χ²=64.352,P<0.01。结直肠癌组织F-8 RAg标记的MVD为100.9 ± 16.0,对照组为46.8 ± 11.9,t =18.351,P<0.01。VEGF的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P<0.01)、远处转移(P<0.05)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F-8 RAg标记的MVD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P>0.05)。VEGF在结肠癌组织的表达与F-8 RAg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
结论 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
目的 评价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对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
方法 试验设计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64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化疗+rmhTNF组(rmhTNF组)40例,单纯化疗组24例。两组化疗方案相同:氟尿嘧啶500 mg/m2,第1~5天给药;多柔比星40 mg/m2,第1天给药;丝裂霉素 6 mg/m2,第1天给药;21 d为1个周期,连用2个周期。rmhTNF组第1~7、11~17天另行肌内注射rmhTNF 400万U/m2。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和进展(PD),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临床受益率=(CR+ PR+MR+SD)/总例数×100%;并进行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Karnofsky评分)比较。毒性反应根据WHO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估。
结果 单纯化疗组2例未完成2个周期治疗中途退出,其余62例按计划完成试验,可评价疗效;64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有效率rmhTNF组为17.5%(7/40),单纯化疗组为4.5% (1/22),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4);临床受益率rmhTNF组为80.0%(32/40),单纯化疗组为54.5%(12/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rmhTNF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为87.2±7.5,高于治疗前的83.0±7.9(P =0.001);单纯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治疗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为84.1±8.0,治疗后为83.2±7.8);两组治疗后Karnofsky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9)。rmhTNF肌内注射给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局部疼痛、注射局部红肿硬结、畏冷寒战、骨肌肉疼痛、发热、感冒样症状等,但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
结论 rmhTNF与化疗联合应用治疗晚期胃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和生活质量;rmhTNF局部肌内注射给药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